魅力建邺|外廓首关江东门

外廓首关江东门
◎宋廷军  耿信广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为弥补和加强京城防卫,“以为不测屯守之计”,朱元璋下旨建造外廓城垣。外廓周一百八十里,设城门十八座。
外廓西部临江一带曾是古战场,自古以来是攻打南京的兵家必争之地,“当建康肘腋”“呼吸之间,上下千里”,极具划时代意义的大战就有两次:一是北宋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灭南唐之战,加快了全国的统一步伐;二是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朱元璋大战劲敌陈友谅,是为明王朝开国奠基之战。朱元璋于是在此设城门一座,城门因在长江东岸而名曰“江东”。“江东”作为南京地名由此诞生,距今已逾630年。
江东门建成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二月,“南边城垣六十丈,至堂子巷河止;北城垣九十丈,接石城关界。城楼一座,垛口三十座,官厅一座,军余直房三间,锁钥一副。”“把总委官二员,盘诘官一员,军余三十名。”“置千户所”“同年七月丁亥,造城门外的江东桥,以通江边。”“内有莫愁湖、兵马司,两院之基址;外有直江口、落星寺,三山之要津。”正统七年(1442年)五月,修江东门城楼。景泰元年(1450年)五月,修江东门墙垣、栅栏及城楼、官厅、台基等处。
“外廓首关,长江保障。”于是,朱元璋又在江东门外新江口设水师营拱卫。《明史》云:“洪武初,于都城南新江口置水兵八千。已,稍置万二千,造舟四百艘。而又设陆兵于北岸浦子口,为水兵犄角。”新江口水师营与浦子口陆兵营南北呼应,成掎角之势,是南京城外最重要,也是不能被突破的一道军事防线,保障了南京乃至东南财赋之地的社会安全。“窃照长江千里,汪洋浩瀚,所为砥柱中流者,惟此新江一营耳。”此外,还在江东门外设济州卫,拱卫着这座城门和其北面石城关的安全。
江东门社会地位极高。明初规定,皇室迎送重要宾客、上表朝廷或接受皇帝诏书,以及鲟鱼荐新及神帛进表,必须经江东门出入,如永乐十年(1412年)正月,“赵王高燧还北京,上及皇太子皆有赐赉,皇太子亲送至江东门”,与之对应的三山门(水西门)也有相应职能安排予以配合:“凡有表诏、敕书俱由本门接送。”后来官员北上或返程,基本上都从此门进出。
江东门也是重要的行旅聚居之处,文人墨客时常在此登临览胜,或分手话别,留下诸多诗篇。政坛、文坛巨擘杨士奇由江东门北上留诗《十月十六日侍从赴北京出江东门》《负愆同蹇尚书金正字赴北京早发江东门》;首次提出“金陵八景”的诗人、画家史谨将江东门外的胜景“白鹭春波”列入八景之中,并赋七律一首。著名文学家薛瑄有诗句云江东古渡:“江东门外大江头,古渡微茫接远洲”“云帆大舸满中流”。“晓出江东门,遥望江浦埏”,明代大儒湛若水在江东门登舟受风阻,难以到达对岸,遥望之余发出“留滞荒洲外,嗟哉行路难”的感叹。“岭南巨儒”钟芳送严仲弘回怫山高明,至江东渡口作七言律诗留别,“漠漠春云晓树苍,江东门外着归航”,并规劝好友“到家随处堪行乐,身外浮名且未忙”。明末学者彭孙贻《泊江东门》云:“江干遥听景阳钟,夜静江空敛雾容”,诗句很出色。明遗民诗人王楫的《江东门》“内外都门记历历,江东锁钥名更的”“沿习至今三百载,又成废堞与荒丘”、清初“诗坛盟主”“文坛领袖”王士祯的《大风渡江》“连山喷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过。忆昨伤春三月暮,江东门外柳枝多”,皆是有感而发。
有明一代,乃至清末民初,江东门外上新河一直是南京城外西南部商业和交通中心,是木材、粮食的主要集散地。朱元璋在此开设皇木厂。上新河“稍南五里通大江,江中舟船,尽泊此以避风浪”“官司船舫所泊处也,皆洪武初所开”。来自两湖和安徽、江西的木材运输至此,停靠在上新河沿岸,南起今红旗闸、北至北河口,绵延十余华里,占据大半夹江,以至于这里成为商贸要地、沿江重镇,“市廛辐凑,商贾萃止,竹木油麻,蔽江而下”“五方辐凑,万国灌输......南北商贾争赴”。为便于发展和治理,洪武年间,在江东门外还辟江东市、建六畜场、设江东驿、置江东宣课司等等。江东市“多聚客商船只米麦货物”,六畜场“买卖马牛驴骡猪羊鸡鹅等畜”。江东驿为著名水驿,用来安置、接送官员和运送物资,那时的江东驿设有馆舍,建有马场,除安置国内的驿使之外,还接待远道而来的西域及阿拉伯等商队,他们的驼、马可以长年在这里休憩,至明末,江东驿仍备有马七十五匹、马夫七十五名,设驿丞专管。由此可以想见,当年江东门内外一片繁忙的景象。
朱元璋还在江东门外敇建天妃庙、元帝庙、接待寺、积善寺等十来处庙宇,从全国征召名僧前来京师,“为语老僧勤接待,莫教林下学疏慵”,命接待寺统领,“以寓过江僧”,中国佛教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律宗等之领袖人物几乎齐聚南京,“经楼风过钟声响,宝篆香焚烟气浓”,南京自然成为全国佛学中心。
明初,从江东门到三山门一线,也分布着众多水陆码头,因而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繁华闹市的外延区,商贾云集,舟车辐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以海内太平,思与民偕乐”,命工部建“十六楼”,时称“春江秋月十六楼”,十六楼大部分在三山门与江东门之间。江东门有楼曰:江东、淡粉、轻烟、翠柳、梅妍;三山门有楼曰:乐民、集贤、醉仙、鹤鸣、讴歌、鼓腹。来宾、重译两楼是接待外国使节的专用场所,外国使节入住其中便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推动和发展了国与国之间的和睦关系。
十六楼高基重檐,栋宇宏敞,每座六间,四方人士恣情欢谑,红妆燕舞、狂客琼浆。永乐年间,十六楼更是海内外宾客满堂,盛况空前,名传海外。十六楼的具体规模及盛况,史籍中文字记载较少,大多以诗歌吟咏形式呈现。李公泰的《咏十六楼集句》写出了十六楼的繁华风流、恢宏气势,“烂醉慰年华”“醉坐合声歌”“使节犹频入,登临气尚雄”。明代,揭轨的《宴南市楼》、钱谦益的《金陵杂题绝句》;清代,查慎行的《金陵杂咏》、陈文述的《访十六楼遗址》、谢元淮的《金陵杂诗》等等,都写出了十六楼的繁华至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也有对十六楼的生动描述。繁盛一时的十六楼,随着明代都城的北迁而逐渐由盛转衰,“自时厥后,或废或存,迨至三百年之久。而古迹浸湮,所存者惟南市、珠市及旧院而已”。
星移斗转,物换人非。如今,原江东门一带已成为南京的市级商业新中心,尽管旧时外廓首关江东门、“称一时韵事”的“十六楼”等,无迹可寻,但现今此处以“江东”命名的单位、地名、路名和建筑,如江东街道、江东村、江东软件城、江东北路、江东产业园等等,比比皆是,能勾起我们对“江东”的怀想,至少说明那段曾经非常辉煌的“江东”历史文化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