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风深一度】严管缺失:宽松软何来清正廉

严管不够,则敬畏不足,浊气易生。干部的成长进步有周期,腐化堕落也有相应的客观规律。如同育苗种树,定时定期必须培土施肥、打药驱虫,如果养护不及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问题。当前,在严管缺失上还有哪些突出表现,严管屡屡不到位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加强严管严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调研。
任职教育走过场——“育种时不培土”
“任职教育千人一面,一套说辞到处去用,结果是雨过地皮湿、走过没停留,触碰不到内心深处,搞成了形式主义。”在调研中常常听到这样的吐槽抱怨。教育走虚走空,干部“地基”不牢、底盘不稳,难免在日后跑偏走歪、防线失守。
教育走形式,内化于心难。有的地方和单位党组织对干部教育工作随意化,常常把教育工作打在事务“包裹”里、混在业务工作中,甚至认为以干代训即可。有的地方是当作任务指标,把教育简化为培训,把培训简化为课堂,照本宣科、一教了之,对教育效果如何并不在意。有的地方是一次性教育多,常态化教育少,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教育热得快、冷得也快现象较为常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弃之不顾。还有一些是言传多、身教少,正人不正己,让人难以信服,采访中有干部谈到,“一些领导说一套做一套,干部反感抵触,对说教嗤之以鼻”。
“大道理听了不少,对自我定位和岗位价值还是一头雾水”,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激发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但有的教育只是泛泛而谈,学了没啥用。一些地方和单位开展的学习培训没有灵魂,缺乏对单位文化精神传承、先进典型事迹教育,缺乏有情怀、有温度的职责使命“药引”,无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难以引起共鸣。一些对单位现状说得不真不实,回避深层次问题,对所在岗位的风险点、前任出过什么事、在哪栽的跟头等等,讳莫如深闭口不谈,教育效果乏善可陈。还有的是学了用不上,用的学不到,缺乏风险应对办法的传授,“眼见的坑,还是往下掉,不知道咋办”。
调研中,大家还普遍谈到,一些地方的干部教育对廉政教育安排分量不足、效果不彰。一些领导干部对廉政警示教育不抓不管、扭扭捏捏,坐在台下、站在城楼当看客。如西南某地公安局领导未按规定对分管范围内干部开展廉政教育,对干部疏于监督管理,下属多名干部严重违纪违法。一些廉政谈话多以集体谈话为主,人岗相适差距大。还有的警示教育一锅烩,离得太远几无震慑。“让村支书看落马市长案例,教育效果有限”,一名基层干部接受采访时如此谈道。教育与干部实际工作脱节,难以代入自身、形成震慑效应。
图片
苗头倾向无抓管——“拔节期不扶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无论哪一层级、哪一领域的党组织,都应该严肃认真对待党赋予的职责,按要求进行严格的组织管理。现实中,一些单位对干部身上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看不管不问,导致错过最佳矫治期,把小病拖成大病。
一类情况是两眼一黑看不到问题,忽视日常作风、纪律表现。有的盯工作多、管人头少,任命干部时当仁不让,平时对干部却放任自流,八小时以内盯得紧,八小时以外不管不问。有的把党的领导和业务工作割裂开来,只看干部能不能成事、不看会不会出事,只看结果,不管过程,甚至认为合情不合规也正常。还有的对破规违纪现象习以为常,认为过去都是这样做,按照惯例办事天经地义。
还有一类是看到了问题却能躲就躲,睁只眼闭只眼。有的对“四风”问题姑息,主观上默许、客观上纵容,知道当不知道,对违规违纪问题听之任之。如西部某县财政局在节日前拟对上级财政局有关人员进行“慰问”,并向分管财政工作的领导汇报,该领导明知用公款送礼是违纪行为,但未予制止。有的惯用“拖字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拖着,拖黄算完,如南部某省直单位领导明知本单位存在设立和使用“小金库”、使用公款支付个人消费等问题,却没有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未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还有问题拖不下去的,就力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不净”的赶紧托关系、走后门拍屁股走人,“击鼓传花”只要事情别在自己手上“爆”。
“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制度空白有漏洞、管理约束手段少也是一类突出表现。有的是方法有限,一些领导发现干部有问题,哪怕问题很严重也只是和风细雨式、不痛不痒地私下单独谈谈,没有进一步措施和方法,对干部毫无警示和触动效果。调研中,一名干部谈到,在发现单位有私车公养问题后,领导仅是对干部私下提醒,结果两个月后单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有的是权责有限,一些工作部门、属地职能牵扯不清,部门不掌握情况,属地想管也管不了,出现管理空白地带。
图片
失之于软捂盖子——“生虫时药效差”
调研发现,有的系统或单位管党治党责任压力传导不到位,“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现象时有存在,严的氛围没有到边到底,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主动帮忙掩盖问题,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有的是出问题后,一味护短能不处理就不处理。一些地方和单位领导原则性不强,发生问题后不仅出面协调、摆平事情,甚至还为违纪违法者说情开脱。如某国企将巡视反馈的问题线索下转至子公司后,仅凭说辞及编造的材料就作出反映不实结论,敷衍塞责、严重失职。还有一些是出了问题,喊喊整改口号、做做表面功夫,甚至不惜造假只求过关,如某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未对办公用房超标问题认真整改,而是采取虚增人员和副科级以上干部共用办公室方式应对检查,并谎称已整改到位。
有的是处理时能松就松,做“老好人”对问题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都没做到。一些是该处理的时候只谈话,该核查的时候一函了之,处理的时候摆出不得已的姿态,谨防下属怨恨自己。还有一些是嘴上说着严重,表示要严肃处理以儆效尤,实则想方设法从轻处置。如中部某省某职能局领导对下属单位负责人违法问题,在一审判处刑罚后,未按规定落实相应处分,仅对其进行岗位调整,履责不力宽松软。
有的是警示不彰,遮丑好面子掩盖问题,不想让人知道,没有形成必要的震慑作用。一些在处分知晓范围上能减就减,缩小覆盖面,甚至刻意隐瞒单位干部出问题的现状。一些领导对单位干部被处分的事过后绝口不提,对廉政警示闭口不谈,只求一团和气,把事高高挂起。还有一些对已暴露的风险岗位和风险点不开展排查梳理、不建章立制约束、不推动以案促改,导致问题接踵而至,干部前“仆”后继。如东南地区某镇党委对重大危房改造项目只安排由民政办把关实施,未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进行深入排查,疏于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致使后续发生多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最终酿成窝案串案。
图片
一处了之就完事——“治疗后不养护”
调研中大家提到,受过处分的干部最怕被忽视、被歧视,怕领导对自己有看法,怕在同事面前没面子,也怕前途“画句号”。只有帮助其直面问题,卸下思想包袱,他们才能知耻后勇、改过自新,以崭新姿态重新投入工作生活。然而在现实中一些问题却与他们的期盼相差甚远。
谈心不走心、重处分轻教育是其中的典型表现。有的地方没有充分认识党纪政务处分的警示、预防、教育功能,没有深入理解“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一我们党的一贯方针,除了在做出处分决定时对“问题干部”做思想工作外,很少再进行单独的谈心谈话。有的地方谈话也是走形式走过场,不做准备、不摸情况、不看时机,不掌握谈话对象思想疙瘩,只按流程打卡完成,话是谈了,效果却微乎其微。还有的地方谈话简单粗暴,歧视意味重,警告意味浓,温情鼓励的话少,反复揭伤疤的话多,一开口就让人反感,使得一些“问题干部”难以真心接受处分,也难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除了“拉一把”,对“问题干部”还得切实管起来,然而有的地方不吸取教训,对受处分干部搁置不管,以致一步错、步步错。有的是对处分落实不到位,如未按规定调整受处分人职务、职级、工资,处分决定材料入卷不规范,违规提前解除处分等,处分的惩戒警示作用大大削弱,纪律的严肃性没有得到有力维护;有的是对问题干部日常监督不够,放任自流,让其心存侥幸或滋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在处分期内屡屡犯事,甚至自此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如中部某市某职能局局长曾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不到一年时间,又多次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安排的宴请和旅游活动,分析该案后发现,该干部的一再跌倒与相关部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不无关系。
“用谁不是用,别给自己找麻烦”成为有的地方秘而不宣的“潜规则”,对受处分干部戴着“有色眼镜”看,关键时刻“卡脖子”也是当前基层干部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对于工作成绩突出,且处分期已过,应当给予他们新的机会和平台。然而有的地方嘴上说着一视同仁,但实际却顾虑重重,对于单位领导来说,使用其他干部风险小,使用受处分干部压力大,于是受处分干部在某些单位逐渐被边缘化,重要工作挨不上边,评优评先再没有份,提拔任用材料被退回,把同志推向了干事创业的另一边,难从“有错”变“有为”。
图片
严管为何屡屡不到位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歪树”“病树”“烂树”的形成,与有的种树人、养护人没有负起责任,麻木不仁甚至同流合污不无关系。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管党治党压力层层传导的态势之下,为什么有的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仍然没有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担当起来?
公心缺失,对党和人民事业缺乏责任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有的干部政治站位不高,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深、把握不准,政治意识淡薄、责任担当意识缺失,或是重业务轻党建、抓权力放管理,认为只要把业务工作干好就算好领导;或是对监督工作认识有偏差,认为监督干部只是纪委的事,纪委指出问题就整改问题,没有指出就代表没有问题。有的干部是在思想上不以为然,认为全面从严治党管得太严了,吃点喝点拿点是小事小节,犯不着大动干戈,于是阳奉阴违、偷偷放水。还有的干部在心理上顾虑重重,或是担心严管可能会影响同志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看见问题也不愿吱声;或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会发展成大问题,不会对单位造成大影响,从而选择睁只眼闭只眼,慢慢变成不敢管、不会管、不想管。
私心泛滥,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占据上风也是采访对象提到的重要原因。有的干部对歪风邪气不抵制不斗争,甚至遮丑护短、说情开脱,是为了在单位树立所谓“威信”,展现自己有能力摆平事情,以此拉拢人心,让单位干部看准站队。有的干部认为抓党建、抓纪律作风同抓发展相比,难以立竿见影见效果,难以出显绩,对自己提拔升迁无用,故而随意应付走过场。有的干部害怕担责,担心因为下属的问题承担管理责任,引来上级领导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影响自身前途,所以“只报喜不报忧”。有的干部秉持“家丑不可外扬”思想,生怕违法乱纪行为曝光影响单位声誉,进而损害职工的绩效、单位的发展,有了问题总想捂着盖着。还有的领导干部是因为自身不干净,所以一方面管理他人底气不足,另一方面担心问题越挖越深,互相攀扯,最后引火上身。
“小心”太甚,不愿得罪人,只想做“老好人”也是一些干部回避矛盾、逃避责任的原因之一。有的胆小怕事,担心坚持原则得罪人、开展批评损团结、严格要求伤感情,一味求稳怕乱,遇事“和稀泥”,只求你好我好大家好保持一团和气;有的信奉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自己没问题,绝不蹚浑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领导陷入“人情关”,与违纪干部存在人情关系,尤其基层熟人社会亲属、朋友关系错综复杂,“往往还没开始处理,说情的电话就打来了”,于是选择视而不见,甚至对违纪行为进行掩盖。这种庸俗的好人主义处世哲学没有正气、只有俗气,不仅破坏了党规党纪,还可能导致圈子文化等歪风邪气盛行。
图片
以严管厚爱去治病救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严管就是厚爱,是对干部真正负责”。对干部既从严管理又关心爱护,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管理干部的重要经验。现实中很多看似难啃的“骨头”、难解的问题,实际上只要每名干部多动一动脑,多伸一伸手,多叨一叨嘴,多做一做工作,人心齐则泰山移,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真正“走点心”,关键时做好提醒。如何把握时机?不少受访干部都提出了抓好关键节点的全周期管理办法。在刚入职场懵懂时树敬畏,点对点讲纪法、一对一传经验,以案说纪形成震慑,不仅在初心使命上补足“钙”、履职能力上充好“电”,也要在党纪国法上绷紧“弦”,让其从进入干部队伍起就知道守纪律讲规矩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在初尝权力志满时灭“心火”,精心挑选身边案例,多警示、常念叨,敦促其保持平常心、提高免疫力,不被权力冲昏头脑,不被围猎蒙蔽双眼,不被腐蚀扭曲行为。在人生受挫迷茫时多鼓励,关注其现实困难、兴趣爱好、婚姻家庭等情况,通过面对面交心谈话疏导负面情绪、化解疑难困惑、舒缓心理压力,教育其经济窘迫不伸手、事业受挫不失志、交朋处友不出格,防止掉进“陷阱”。在违纪违法受处分后多关心,通过促膝谈心式的回访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鼓励他们重新振作起来。
真正“负点责”,关键处抓早抓小。采访中,不少干部谈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是严管严治的应有之义。不仅要保持严的态势决不能松,更要关口前移,早发现、早处置、严在前,才能防止小事变大、大事拖炸。要系统梳理岗位廉政风险点,针对性设置监督制约机制,同时建立轮岗、审核、审计机制,对重点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强化制度约束。要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管权、管人、管事、管物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加强对项目审批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等的管理,进一步织密扎紧制度笼子,严防权力运行失范。要丰富监督的方式、手段和力度,一些地方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清单式监督加强跟踪评估、覆盖大数据监督平台助力精准、下沉一线持续强化查办案件等,压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责任,提升“惩”的力度、浓厚“严”的氛围。只有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严在日常、治在要害,才能防止“破窗效应”。
真正“用点情”,给犯错者多份爱。“在受处分的干部中,真正是‘烂树’的只是少数,大多是‘歪树’、‘病树’,只要能积极扶正医治,就有可能帮助他们恢复健康。”调研中,不少干部跟记者如此提到,如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帮助干部触及灵魂、卸下包袱,做好谈心谈话尤为关键。不少受访人提出,谈话要取得实效,前期准备很重要,要有备而谈,既搞清楚干部的性情秉性修养等状况,也弄明白干部思想疙瘩及前因后果,把握好什么事可谈,什么事不能谈,什么时候该谈,什么时候不该谈。谈话的过程也是把脉问诊的过程,要真挚恳切、以心换心、会听善解,设身处地考虑干部实际,从个人前途、子女成长、父母愿望、家庭幸福等方面着手,实实在在讲清利害得失,引导干部相信依靠组织。将思想教育、政策感化、纪法威慑结合起来,让干部既“红脸出汗”,汲取教训、悔错改错,又能感受到组织关心爱护,这是对谈话人工作能力的考验,更体现对同志是否有感情。
真正“有点主动性”,关键事合力约束。一些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严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监管体系,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通过考核加压、问责倒逼、检查督促等手段压实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一把手”的责任,让他们把严管严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一安排、整体部署、全力推进。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职能扛起责任,明确牵头部门、建立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切实履行好党章赋予的监督神圣职责,对重点项目和关键领域建立重点监督清单化工作模式。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履职尽责,健全内控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落实重大事项报备制度,让干部时刻感受到监督就在身边。严管严治必须一起抓、一起管。只要各方都负起责任,人人明责、人人尽责,就一定能弥补短板、取得实效。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要把严的要求贯彻到管党治党全过程、落实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严的基调不放松,激浊扬清、荡尘涤污,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净“水源”,永不停歇铲除不正之风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就一定能迎来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建设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13期,作者:黄月 陈杨;此稿写作过程中,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鸡东县,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常州市武进区、太仓市,浙江省嵊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石狮市、德化县,江西省瑞昌市,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平顶山市、许昌市、三门峡市、信阳市,湖北省英山县,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广汉市、绵竹市、泸州市龙马潭区、岳池县,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石泉县、紫阳县等地纪检监察干部给予支持帮助,在此特别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