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西泽柴烧:入窑一律 出窑千彩

夏日的午后,云南曲靖宣威市西泽乡茂谷村格外宁静,道路两旁鲜花盛开,流水潺潺,亭台楼榭,诗意盎然。在村头的一间作坊内,制陶师傅陈超正在精心制作一把茶壶——壶身通体龟裂,外形圆润饱满。由于是新的尝试,每一步,他都小心翼翼,沉醉在那指尖的艺术里。
图片
陈超来自陕西,家里从爷爷辈就从事制陶,作为“陶三代”,从小的耳濡目染,激发了他对制陶技艺的浓厚兴趣,一干就是20余个年头。此次,之所以跨越千里,选择到西泽乡的茂谷村开辟新天地,是因为经过多方考察与比较,这里有着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
图片
西泽乡属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红棕壤、黄红壤、棕壤……土壤耐高温,结构性好,铅、汞等重金属含量远远低于国家最低标准,非常适合制作柴烧系列陶制品。
图片
陈超说:“当时没想到这个地方的泥土结构、耐高温的特性这样好,我取样做出样品后,效果不错,铅汞含量也低,符合现在绿色健康的需要。”
图片
除了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壤优势、气候优势外,茂谷村悠久的制陶历史也是陈超非常看重的地方。根据《宣威旧志》记载,宣威在明清时期,烧制的一款青花釉料——朱明料,曾作为贡品。民国时期,宣威制陶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专业化产品为特色的制陶工艺传统村落。西泽乡作为高黏土的主产区之一,虽然没制作过朱明料这种高端产品,但是烧碗、罐、瓦、花盆、砂锅等日常必需品有迹可循。
图片
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富的资源优势,为西泽柴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是,看到发展前景的陈超,在西泽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于今年年初开始尝试柴烧制陶技艺。
柴烧,指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是一种古老的技艺,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图片
在制作过程中,从揉泥到印坯的所有步骤,陈超都采用纯手工制作,且在烧制时结合西泽乡的土壤耐高温的属性,用柴火进行烧制,经过14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淬炼10天方可出窑。为了让好的产品走得更远、获得更多文化附加值,在传统工艺上,陈超融入画、刻、雕、塑等手法,赋予土陶更多的审美意趣和艺术价值,出彩率得到了其他同行的高度认可。
图片
目前,已经烧制了两窑。在作坊另一侧,上百把茶壶陈列在展台上,或雕花点缀,或古朴典雅,形态不拘一格,色彩各不相同,真可谓“入窑一律,出窑千彩”。由于刚起步,这两窑柴烧走的是“私人订制”的路线。
图片
下一步,西泽乡党委、政府将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等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大力探索“土陶”制作工艺,加快推进产品展厅、制陶体验等设施的建设步伐。乘着乡村旅游的东风,围绕土陶做出“大文章”,培育“西泽柴烧”品牌,推进文创陶、工艺陶等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用文化赋能土陶,用工艺实现价值,用产品对接市场,吸引当地村民加入其中,让西泽柴烧焕发新生机,走出一条“文旅+土陶”的乡村旅游发展“时尚”新路径,成为助农增收的新法宝。
吴小学 王飞 訾飞 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