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许国》:百岁抗战老人身临其境的历史回眸 | 新书

图片
由抗战传奇老人瀛云萍口述、朱洪海执笔的《此生许国》,近日由济南出版社出版。
瀛云萍是大连著名学者、民族史学专家,1950年,从东北师大毕业,后调到旅大师范学校,从事教学研究,国内许多高校通用的民族史和历史地理教材都是其著作。在《此生许国》中,瀛云萍以一名普通学生兵、底层教官的视角回忆了他在抗日战争中从东北流亡到战斗在最前线的经历。他参与了江阴、南京、武汉等重要战役,并为了民族大义与青梅竹马的恋人分手。后期他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建立黄埔第九分校并任教,最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参加起义,成为新中国的教育工作者。
图片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雁表示:“瀛云萍先生的《此生许国》,为读者呈现了从九一八事变起始,到江阴、南京、武汉等多次重要战事战役的不凡亲历。在客观追述当年那段动魄惊心史的同时,也袒露了其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因而足以引发后来者跨越时空的历史省思。 ”
【精彩书摘】
片段一:
我心里想着很多事,走到一个小街的黑暗处站下了。往何处去呢?回家,投降日寇当国贼?我有很多便利条件。可一个几年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军校学生,怎能叛国投敌呢?何以对列祖列宗于地下呢?何以对祖国十几年的覆栽培育之恩呢?于是下决心入关,先往皇姑屯方向走,万一日寇没占领车站,就登车西去,车站被占了,就徒步西行,到北平去寻求抗战救亡的道路。
一边想,一边向西走,走到一座小角门楼里,背靠门板稍稍休息,忽然角门开了,我身体一下倒向角门里。
一位老大爷把我扶起来,说 :“鬼子兵已进城,你还穿黄呢军装!不是找死吗?”这时我才明白过来,说 :“对呀!怎么办?”于是老人去找了一套破旧的灰布棉工作服,一顶鸭舌帽,说 :“赶快换上。”我急忙换了装。老人说 :“你这身呢军装我给你埋起来,一星期内如平安了,你来取回,过期,我就把它烧了。”
我继续向前走,可是路全不对,走到天亮也没出东城根,只好找个百姓家藏起来了。
街上的情况都由一个 10 岁左右的男孩去侦察,我因而知道被俘的军人都被日寇拴到汽车后面拖死,其中也包括我的同学。日寇还检查每个青年的右手虎口,看有没有拿枪的痕迹,如有,即行杀害。
有些街道遭到寇兵的奸淫烧杀掠夺。
我白天没敢出来。
晚间我又找小道向皇姑屯方向移动,走着走着在转弯时遭遇了日寇巡逻队,一个中士带领十多名鬼子兵,见到我,他喊了一声“立正”。因为军人习惯听到这一口令就会立正站好的,如果我当时立正站好了,鬼子一刺刀就结果了我的生命。因为我白天知道了这一着,所以我只当没听见,仍旧慢慢地向旁边走。
……
巡逻队过去后,我又走了许久,望见了皇姑屯车站。
(第四章 亲历九一八之夜45—46页)
片段涉及内容提要: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篇。作者是这次事变的亲历者,又是史学研究者,真实讲述了其在当时的经历与所思所想。
作者在当时是东北学生队的学生,到日本关东军发动事变的那天,距他们毕业还有三个多月。当日早晨 3 时许,学生们从梦中被炮声惊醒,知道有变,急忙起床着装,准备到枪架取枪。队中教官按上峰命令,集合全体军官和学生,宣布暂时解散。作者离开营房后决定去寻求抗战救亡的道路,历经危险,终于登上火车,到达北平。作者在离开沈阳的过程中,目睹了日军对中国军民烧杀掠夺的惨状,也感动于百姓的善良保护与师生间的患难情谊,与同学们誓要同日寇战斗到底。
片段二:
一个多月后,一个晴天霹雳击散了我们这对青梅竹马,导致鸳鸯两离飞。
秋馨的二姐夫姓杜,当时担任我岳父的税警团长,突然乔装来南京找到我们,交给秋馨一封她母亲的亲笔信,内容是,我二人的婚姻已被日本人知道,犯了背叛“满洲国”的罪,已经将她父母关押。我们必须回去认罪,对我可以晋级少校,在“满洲国”任职,也可到日本炮校学习,毕业归国后享受高级待遇,否则她父母将要关押终生。
我们商量之后,秋馨一定要回去营救父母,而我决心精忠报国,抗战到底。
我说:“今天分离,真不知何日才能相见,而且日后我生死未卜,不要等我。我希望你今后能有一个新的生活,我们的爱情只能深深地藏在心里,永远相知相爱。如果抗战胜利了,我没战死,我们再团圆。肚中的孩子生下来是男孩就取名红甦,是女孩就取名文梅,好为日后认父。”
……
秋馨走了,天下起了雨,我没有打伞,任雨水把我打湿。望着远去的火车,我泪如泉涌,心碎了。许久,看到三妹和妹夫王奎昌一直和我一起站在雨中,我们都无语,他们挽起我的胳膊离开这肝肠寸断之地。
秋馨回到东北后,再也没有消息,不久全面抗战就开始了。
(第六章 烽火恋人的爱情离合74—75页)
片段涉及内容提要:
此身许国,难再许卿。
作者与其表姑母的三女儿杨秋馨青梅竹马,九一八事变,作者逃亡入关,彼此失去联系。1934年初,作者考上步兵学校当少尉助教后,才同秋馨取得联系,经常书信往来。1937年初,作者在南京炮校要塞科干部训练班学习,秋馨在姑母的安排下从东北暗中来到南京与作者结婚,许愿“今后同生共死,永远别再分离”。
但好景不长,二人只相聚了半年左右,就被迫分离。日本人关押了秋馨的父母,欲胁迫二人投降。秋馨决定回去营救父母,而作者决心精忠报国,抗战到底。二人含泪分别,相约如果抗战胜利后作者没有战死,二人再团圆。秋馨回到东北后,彼此音讯全无。直到抗战胜利,作者才重新获得秋馨的消息,竟已物是人非……
片段三:
8月13日早,日军已探听到我们开炮的时间是早4时40分,所以早我们30分钟就开火了。敌机轮番向我要塞扫射、轰炸,落下的炸弹不知有多少,敌海军也开炮向我轰击。
我台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江阴封锁线,打敌军舰和飞机,日军既然已经先开火,我们要塞全员立即开炮应战,飞机来了打飞机,飞机走了打军舰。我从望远镜里看到我们的炮弹击中敌舰,兴奋得神经都好像有些失常,自九一八事变逃出沈阳,六年间的艰难,今天终于有机会手刃仇虏了,口中不住大喊 :“打中了!打中了!”我不禁喜极而泣,泪流满面,扔下望远镜向战士们连连作揖说:“谢谢同学战士们,替我报了仇!”
战士们对这个场面的理解各自不同,东北籍的战士有的也流下眼泪,南方籍的战士们说 :“抗战是咱们共同的愿望,打中了敌舰咱们都高兴,何必谢呢?”
台长李诚中说 :“他是在占领沈阳的日寇屠刀下逃出的流亡学生,六年多的满腹怒气今天才开始吐出来,过度的兴奋是可以理解的。
(第七章 江阴保卫战,终于手刃仇虏85—86页)
片段涉及内容提要:
作者参加的第一战是江阴保卫战,历经六年艰难,终于有机会抗击侵略者。
江阴保卫战是淞沪会战的一部分。为防止日寇海军沿长江西上,七七事变之前,准备的急务之一就是着手加强沿江要塞炮台的力量。1934年,南京炮兵学校成立了要塞科,招考国内外军校毕业的现职炮兵科尉官。1937年1月,又设立了要塞科干部训练班第1期,以原要塞科学员队第1期毕业学员为主体,入班再加深造,作者就是在这个班里学习。
1937年8月12日上午9时,学习成绩最佳的学员被抽出开赴江阴要塞,作者也在其中。作者与其他出征的同学们很快登上汽车,全校师生早在校门两侧送行,出征的同学们都已视死如归,没有落泪的,只是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还我河山!”
作者所在炮位的八八炮是此战的主力,采用定向射击,不断地向江面发炮,一直打了三天三夜没离炮位。八八炮对战日本海军的战果是巨大的,日本海军的十多条军舰半沉半伤地全部败走,日本空军参战的飞机有 60 多架,被高射炮击落 6 架。这场江阴封锁线保卫战打到 1937 年 8 月 15 日晚告终,保住了封锁线。
整个江阴封锁线加上江岸的炮台建成巩固以后,对于阻遏日军西进攻击南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有效地配合了海陆军的作战。
片段四:
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饭,我就到广播室,守在学校唯一的收音机前,坐在那戴上耳机,收听。
等了好久好久,收音机突然一下子响了。首先收到政府复播的日本天皇宣布投降诏书,令日本作战部队向其所在国无条件投降。
……
我还没有听完全部广播,立马就像精神失常了,就像身上扎了多少道绳子全都解开了一样,疯了似的跑到学校院里大喊 :“日本向咱们投降啦!我们得到最后的胜利啦!”一边喊一边往眷属院跑,跑到眷属院,就在马路中央大喊这消息,一边喊一边笑一边流泪。
我这一喊,大家都出来了,问 :“院长,怎么回事?”我说 :“咱们胜利啦,日本向咱们正式投降了!”哎呀,全院的人都哭着、喊着 :“日本投降了!我们胜利了!”有的就像精神失常一样地喊。
……
九分校离城门就一里地,进了北门一看,城里都成了烟雾城了,放鞭炮放的。商店全都关板,都在门前放个桌子,桌上放着灵牌,告慰祖宗,说咱们现在把日本人打败了。
卖鞭炮的商店把鞭炮都拿到柜台上来,老板说谁要拿就拿,只能拿一盘,不要钱。他越说不要钱,拿鞭的人越给,一块大洋、一大卷票子也不知道有多少,扔下就拿,实际上那一小圈鞭就几角钱。
好多饭馆的门口都煮上粥,穷人来喝粥不要钱,给炒的大众菜。家里有钱的自己扎上花车,包上一袋一袋的花生、苹果,赶着走着往两边扔。
(第十五章 咱们胜利啦204—205页)
记者:钱欢青 编辑:徐敏 校对: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