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访学生” 更“访家长”

近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广州市中小学家访工作指南》(下称《指南》),明确原则上每学年对每个学生家庭家访1次;对重点对象,每学期至少家访1次。
在许多人的学生生涯里,“家访”并非陌生事物。但不少接受采访的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如今老师不再只因学生成绩起伏而家访,家访时也不只是“访”学生,更是“访”学生的家长——访的是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包括家长教育观念,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家长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老师通过家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就更有助于老师对孩子的因材施教。
林老师是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黄埔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湖师黄埔”)初一年级的一名班主任。他的班上有一位学生,“性子很急,脾气比较暴躁,像个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爆。”这位学生在刚入学时就引起他的注意。他还注意到,学生家长的微信头像正是这名学生小学三四年级时的照片,他感觉这名学生小时候性格应该比较温和。带着疑惑,林老师和级长前往该学生家中进行家访。
家访发现,该学生的妈妈在其小学时生了二胎,其父在那段时间又忙于工作,于是出现了父母争吵,对孩子关心减少的情况。与此同时,该学生又从手机里接触到带有暴力成分的不良信息。在上述因素影响下,学生的性格发生转变,睡眠变差。
了解学生情况后,林老师和同事就家庭问题、手机管理问题、睡眠问题、运动饮食健康等问题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家长也承诺会反思家庭教育问题,更多陪伴孩子。“一次家访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孩子的状态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变好,重要的是让家长配合老师做出改变,这需要在家访后持续地干预和帮助。”林老师说。
如何让家访实现帮助学生的效果?天河区员村小学郑晓军老师表示,“家访”访的是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包括家长教育观念,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家长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老师通过家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就更有助于老师对孩子的因材施教。
在郑晓军看来,要让家访实现最佳效果,就要让家长信任老师,信任学校,也要让老师理解家长,理解孩子,这才有可能实现家校的合力共育,家访是家校合力共育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家访后老师和家长保持良性沟通和配合,才能帮助孩子及时调整成长中出现的偏差问题。
广州协和学校小学部三年级级长余向健介绍,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前,该校会要求班主任到学生家中实地家访,并在同学们入学前100%完成家访工作。老师们也尊重家长意愿,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电话家访或家长到校沟通等方式。学校也要求每位班主任,在接手新班级前,都要进行一轮实地家访。
“重要的是看到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例如孩子和谁一起住、平时主要由谁照护、在幼儿园表现如何、特长爱好、家长的职业。此外,还要看看家中有无书架、书架上是什么书、孩子有无专用书桌等等,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间接了解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以及在孩子学习各方面提供的支持和资源。”余向健指出,在接手新班级前,班主任到学生家中家访很有必要,这对老师在学生入学后,了解学生上学期间的情绪、学习状态都非常有帮助。
员村小学校长江来明建议,学校可把家访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选择固定日期让老师们集体去家访。据介绍,员村小学一般要求每年普访学生一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有时会在每学期集中一天让老师集中进行家访。学校通过制定家访记录表,通过观察、回访等形式了解家访效果,老师可根据效果与家长商量沟通下一步的做法。
湖师黄埔也将家访作为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学校建立了“五结合”家访工作制度,即“全员家访与分类走访相结合”“上门走访与社区联合家访相结合”“工作专访与假期走访相结合”“分工包干家访与困难走访相结合”“线上家访与实地面访相结合”。此举基本实现每学年每个学生至少被家访一次。
如今,林老师家访过的那位性格暴躁的学生已有明显改善。在老师的引导下,家长与孩子加强了亲子沟通,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学生正不断进步。
图片
郑晓军(右二)在家访。(受访者供图)
家访案例1家长放轻松孩子变阳光
在郑晓军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有一个家访案例让她印象深刻。当时,她接班后发现,班上有一名学生,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性格特别要强,跟同学的关系也比较紧张。郑晓军担心这名学生的身心发展出现问题,于是决定家访。
通过家访,郑晓军了解到,这名学生的妈妈属于“完美型”家长,事无巨细地要求孩子要尽善尽美,做到最好。这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郑老师向家长比较全面地反馈了学生在校的情况,并告诉学生的妈妈,要用鼓励、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在孩子犯错时也要放松心情,正面与孩子沟通,使孩子在犯错时不会恐惧、紧张,这样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那次家访后,学生的妈妈听从建议,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学生也越来越阳光,跟同学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
郑晓军同样认为,一次家访不能解决问题,但家访确实能促进家校之间的良性沟通,形成合力,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家访案例2 特殊学生敞开心扉
让广州协和学校小学部三年级级长余向健印象深刻的家访,来自一位患有唐氏综合征的特殊学生。在这名学生入学前,余向健到其家中家访了三次。“我怕他忘了我。”他说。
家访时,余向健带了小零食和小毛绒玩偶送给这名学生,孩子特别高兴。“第一次到学生家里之后,我向他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要记住我叫什么老师,二是在学校想上厕所,一定要告诉老师。对特殊孩子来说,学习在学校时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第三次去家访时,他已经对我非常熟悉了,还会画很多画、写很多字给我看。”
家访时,余向健主要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安全问题,比如孩子怕什么、要注意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老师应该如何与他沟通等。老师们要以最快速度了解特殊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建立信任。后来,这名学生会主动邀请老师到家里去。
余向健指出,在一线工作中,老师并非一发现学生有问题,就会采取家访等措施。实际上,当班上学生出现情绪问题时,学校往往建议老师不必马上采取家访等手段,而是先观察一段时间,看孩子的情绪或行为问题有无缓解。“人的情绪是有起伏的,要给孩子留一点空间和一段时间,看看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她看来,家访是否实地需要因人而异,尊重学生、尊重家长的想法。
家长说 希望加强家校沟通
赵先生的孩子正在上小学。他表示,孩子所在学校还没有家访过,他欢迎老师上门家访。如果老师家访的话,他主要想和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比如上课情况和课间活动的情况等。赵先生的孩子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孩子比较有个性,不服从老师管教,他希望可以和老师沟通,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沟通方式可因人而异
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孩子的老师还没有来家里家访过。他欢迎老师来家访,但他认为规定老师一定要家访的做法会加重老师和家长的时间和精力负担。他更希望老师把精力放在平时观察、了解每个学生上,并能及时通过微信、电话、面谈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他认为,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具体方式,应视学生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确定。
老师说 有效家访不易实现
有老师说,《指南》要求家访,目的是促进家校之间的良好沟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赋能,但是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声音,会给老师们家访造成压力。老师担心家访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可能会被视为告状、投诉;如果家访时只反映孩子优点,家长又可能会认为老师不真诚。如果能让老师去家访时有更多自由度,家访效果会更好。
学校需尊重家长想法
余向健认为,在家访这件事上,学校需尊重家长的想法。学校曾有一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愿意回校上学,当时老师每天都与家长联系,询问家长是否需要老师介入、到家里与孩子沟通。“家长说暂时不需要,那我们也要尊重家长。学生回来后,我们就为他建立一个档案,所有老师都持续关注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和情绪,关注有哪些方面需要老师的帮助。班主任与家长持续沟通,做好个案跟踪。”余向健说。
可提供技术指引和支持
有校长指出,相关部门应避免一刀切,考虑老师的实际工作量,提供更多技术指引和支持,其中包括允许老师有灵活的家访方式和合理的补休、加班费、交通补贴等配套机制,要尊重老师的工作价值。
也有老师指出,家访是老师的责任之一,她并不建议将补贴定义为对完成家访任务的补贴,因为这很容易引起社会对老师的误解。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魏丽娜、谢泽楷、林欣潼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 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