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落户新政观察(2)拿到沈阳身份证 荣坤菊“直溜儿”了!

央广网沈阳7月4日消息(记者李子平 实习生杜诗文)“我原来身份证尾号就是024,和沈阳的区号一样,现在终于名副其实了。而且取户口簿那天是6月6日,拿身份证这天是6月26日,你说我是不是一切都很顺利?”
6月26日上午,拿到新身份证的荣坤菊,向电话另一端的同乡分享自己的喜悦:“直溜了!哈哈!”在东北人的语言体系里,“直溜儿”说的是一个人挺起了腰杆。对于荣坤菊而言,这个“直溜儿”,她等了54年。(详见央广网此前报道《一位“老沈阳”的新期盼》)
图片
拿到沈阳身份证,荣坤菊乐开了花(央广网实习生 杜诗文 摄)
近“证”情更怯 柔顺剂当洗发水
上午9点,是荣坤菊到派出所领新身份证的时间。尽管从家骑电动车到派出所只需要9分钟,但8:30的时候,她还是紧张了——洗头时,明明桌子上的洗发水很显眼,但她转了几圈也没找到,最后索性拿过一小袋衣物柔顺剂,剪开,挤到头发上,“实在找不着了,就拿这个洗吧。”
头发洗好,荣坤菊随手抓起一块皱巴巴的毛巾,擦了几下,就把滴着水的湿头发盘在脑后,用一个黑色头花绑了起来。往脸上简单抹了一点乳液、涂了一下唇膏——她以前没有用护肤品的习惯,是一次朋友送了一瓶乳液之后,她才学着用了起来。
收拾停当,她转身喊记者:走呀!
图片
戴上头花准备出发(央广网实习生 杜诗文 摄)
新身份证到手 她“直溜儿”了
路上,荣坤菊不停地说话,似乎这样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心情。但聊着聊着,却发现已经骑过了头,派出所在身后了。哈哈一笑之后,她掉头骑了回来,驮着记者进了派出所大门。
急于到派出所的荣坤菊,却在服务大厅门口徘徊了好一阵——“我是外来户,身份证是和其他沈阳人一样,还是有点特殊呀?”
在服务窗口,户籍民警金鹭已经准备好了新身份证,双手递给荣坤菊。接过新身份证的瞬间,荣坤菊哭了,这个证件没有特殊,她低着头,掩面许久才缓过劲儿来。新的身份证上,她的户口地址从黑龙江省伊春市美溪区美溪街,变成了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胜利南街。金鹭的登记簿上,记录了几十名新落户者,他们都是近一个月来从不同的地方落户到新华派出所的,都是《沈阳市进一步促进外来人口落户若干政策措施》放宽落户条件后的受益者。
图片
荣坤菊身份证末尾的“024”终于名副其实了(央广网实习生 杜诗文 摄)
揣好身份证,走出派出所,荣坤菊开始激动地打起电话,向同乡、好友分享自己成为沈阳人的喜事。“此时此刻我就在派出所,领到沈阳的身份证啦!”打电话时,荣坤菊绽开的嘴角和喜悦的眉梢一直保持着。“你说话的声儿都不一样了!”有同乡祝贺之后打趣。身为沈阳人的荣坤菊,喜不自胜,马上又在朋友圈和两个短视频账号上发布了自己的喜讯。“祝贺你终于转正了!”朋友们纷纷点赞。
图片
荣坤菊发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喜悦(央广网实习生 杜诗文 摄)
有证之后想干啥?“申请公租房”
拿到新身份证,荣坤菊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但实际上,早在半个月前,她就已经落完户,领到了新户口簿,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沈阳人。同时,因为原来租住的房屋没再续约,荣坤菊一家又找到了新的房子租住。
新房子离原来的地点并不远,在几名同乡的帮助下,衣服家什都顺利搬了过来,重新粉刷了墙壁,水龙头也换上了新的。“树挪死,人挪活,你这落了户,搬了新家,你这个气就会更旺了!”同乡付哥在电话里送上祝福。
图片
搬到新家的荣坤菊心情很好(央广网实习生 杜诗文 摄)
长于家政活儿的荣坤菊,把物品都分门别类整理好,贴上标签,放满了三个大货架,“这货架便宜还结实,一个才150。”货架上的东西尽管有很多没啥用场,她也不舍得清理掉,“很多都是别人给的,我都不扔,我也不嫌弃。我觉得人家能给你,就是人家的心意。”荣坤菊说。
但时间长了,东西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少,这也成了她甜蜜的负担。楼下正晾着她手洗好的布帘,准备干了之后挂在架子上。“用布帘遮羞。”她自己打趣道。
货架上,有满满一纸箱的纸篓,这是一个客户亲手叠好,送给荣坤菊的。“这是在南方航空工作的一个客户送给我的。”荣坤菊拿起一个纸篓,展开放在手里,“这个客户可好了,每次都给我做好吃的,我说爱吃咖喱饭,人家就起早去买新鲜的牛肉做,有时给我留的水果我没吃,就‘威胁’我说再不吃就扣工资。”
图片
客户给荣坤菊叠的一箱子纸篓(央广网实习生 杜诗文 摄)
遇到和气的主顾,荣坤菊开心,但遇到挑剔的客户,她也保持平常心。“不管上谁家,哪怕再脏,人家再挑,但回头那一刻看到玻璃亮堂儿的,我心里就满足了。”
7月3日,拿到新身份证一周之后,荣坤菊暂时还没有用上新证,但她有新的期待:“我想申请一下公租房,享受享受沈阳人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