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对谈刘亮程:散文如何真正滋养学生的精神与生命?

刘亮程被称为“课本里的作家”,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有50余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与试题。《寒风吹彻》中的一句“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曾深刻影响了几代学子。
图片
近日,“自然是最好的教育——刘亮程作品中学语文教师座谈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等地的二十多位优秀中学语文教师参加座谈会。他们以刘亮程的文学作品为起点,从文本解读、学科教研和学生素养发展等角度进行了交流,让人得以窥见当下语文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直观地感受到“一线语文老师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以及他们关于语文教育的主张、思考和困惑。
图片
 刘亮程
“强体验类”散文对教学是一种挑战,也留下了空间
诚如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陆志宙所言,“语文不仅是知识性学科,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语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此次座谈会的意义,是希望能够从刘亮程作品延展开去,从学科教研和学生素养发展的角度,激发对当下语文教育的思考和讨论。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老师陈兴才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今生今世的证据》等文本,讲述了以刘亮程作品为代表的“强体验类”散文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挑战——“刀尖上跳舞一样的语言特别能打动我,但这样风格独特的散文,我们如何去教学,值得思考”。
图片
与会教师普遍认为,刘亮程式“强体验类”散文在给语文学科教研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丰富和开拓了学科教研的内容和深度。天一中学老师唐缨认为,面对这样“强体验类”文本,语文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大概就是刘亮程作品中的捎话人和转译者。与其强行去理解作家想说什么,不如去捕捉这个作家是怎么说的,以及这个作家和那个作家之间细微的差别。“因为一个数学老师也会觉得刘亮程的散文好,但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说得出它好在哪里,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最要紧的一个把关。如果从言语的角度切入,把大人、小孩的经验世界打开来,把那些傲慢的理论的东西暂时搁在一边,耐心地去解读,那么人会有一瞬间的觉醒。”
金陵中学老师叶海忠以《守夜人》中的梦境为例,认为刘亮程的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很难被框死在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里,鼓励语文教育、文学鉴赏走向意义的生发而非终结。
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老师张志强看来,语文学习的方式有刷题、读书,也有阅世、观物、明心、践行,“如果读书时不能理解作者笔下的人间、万物和内心世界,不能理解作者如何阅世、观物、明心,践行,阅读和刷题一样会成为深度语文学习的障碍。刘亮程的文字,教会学生如何阅世、观物、明心、践行,这才算真正的语文学习。”
用“纯正的汉语”打下人生底色
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老师姜伟婧提到,很多孩子很小就接触了唐诗三百首等作品,但此时他们还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我想倒不如对孩子们能接触到的作品进行谨慎地筛选,选择纯正的汉语作品。比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大地上的家乡》,人在年轻时,未必能完全理解,但有这样的文字打底,在后面的岁月中,有了人生阅历,这些文字会再次浮上来。”
图片
图片
无锡市新安中学老师钱志萍从学生作文角度切入,发现很多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因为他们没有很好的母语表达能力,而刘亮程作品可以弥补学生在母语表达方面的缺失。
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教师丁锋表示,“像‘风是伟大的叙述者,它一遍遍描述过的山川大地,被我从刮过头顶的风声中辨认出来’,不仅准确地写出了风的特点和作用,还能给人以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更加纯粹、更加诗意的词语、句式、修辞的表达经验”。在这个“语言多元化”的时代,多阅读刘亮程作品,有助于学生提高母语表达水平,进而真正传承以母语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
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老师张克中看来,学生是否读懂刘亮程作品不重要,读不读才是最重要的。事实证明,学生们还是能读进去的。“刘亮程所有的散文作品都有一个共性,他首先悲悯了个体,然后悲悯了所有生命的存在,这是我读作品的最大收获。”
关于语文教育与生命体验之间的关系,刘亮程也从自身经验出发,阐释了他的理解。“我记得10岁左右学到‘痛苦’这个词时,先父已经不在了,当我痛苦时我没找到、学到‘痛苦’这个词,当我遇到这个词时,突然觉得一个词在人间早已存在,丧父之感已经被一个词所承载。写作的过程就是后知后觉地跟一个又一个注定会饱含你人生苦难的新词语去相遇。”刘亮程认为,现在的教育过早地把很多词语教给学生,但这些词语都是空荡荡的,“现在的语文教育可能是早知,早知未必是知,后知才是知。”
图片
重新连接与乡村和自然之间的情感
刘亮程的散文大多书写乡村生活,他从一棵树木的枯荣领悟到生死无常,从一只鸟的哀鸣联想到祖先的命运。作家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意、朴实丰富的新疆小村庄。
南京外国语学校老师余一鸣认为,阅读刘亮程的文章,最好的环境并不是“课堂”,而是“原野”,这样的环境能让学生摆脱书本和空间的限制,真正理解“故乡”。与此同时,他认为,刘亮程作品中有一种真正的自然主义,“与自然之间心灵的交换,才是他散文的灵魂。”
南京外国语学校老师蒋兴超解读刘亮程笔下人畜共生的世界,情感是可以互通,精神是可以共鸣的,学生可以从刘亮程作品里获得许多言语的直觉和非常辽阔的审美空间,以及蓬勃的想象力,更可以从中感受到自然和村庄,完成精神的返乡。
南通开发区东方中学老师缪志峰认为刘亮程作品对在城市生活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家园,阅读刘亮程作品,会感到这个世界与我们一样有生命的律动。
为学生准备一件“文学的行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江苏省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高峰认为,刘亮程作品是真诚而纯粹的,语言上纯净而富有哲思,因此能收获一代代师生的喜爱。
图片
 高峰
与此同时,高峰说,刘亮程作品和我们繁华的生活,以及师生的教学有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陌生感,陌生感则更让人神往。“对于学生来说,刘亮程作品可能稍有困难,但希望各位教师能用开放式、启迪性的教学方式,不要强制阐释,留有余地,让学生保持长期阅读刘亮程作品的习惯,将来随着阅历的加深,将来学生可能自然就懂了,正如刘亮程作品中的一句话——人会有一瞬间的觉醒。”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王小东在发言中呼应了高峰的看法:“刘亮程作品是一种现象级的影响,感觉有点像阅读鲁迅作品的感受。初读时压力特别大,不敢轻易地表达对文本的内容、主题包括情感的判断,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的作品会在你的脑海中不断地浮现,成为一代学生的共同记忆和精神密码。”
图片
 何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主任何平认为,“教得好不好”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学生毕业后能不能回想起你的一堂语文课?你有没有为学生此后的人生准备了一件“文学的行李”?
至于读,何平鼓励师生共读,鼓励教师率先培养阅读和写作习惯,鼓励学生把“自由阅读”和“规范阅读”结合起来,把“经典阅读”和“通俗阅读”结合起来,“要允许学生读不经典的东西,也要允许学生读不懂”。
语文教育应具有当代性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语文特级教师汪政作学术总结。他回顾自己曾经参与的语文教材编写工作,以及将刘亮程作品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过程,阐述了自己对于语文教育的一些看法:第一,语文教育要具有当代性,“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融入当下的语文生活,以语文的方式与人交流;而实现语文教育当代性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阅读当代的语文作品,让学生无障碍地、无阻隔地与当下的语文生活进行交互,拥有高质量的语文体验,并能以语文的方式创造生活。这是语文教育始终要坚持的目标”;第二,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第三,语文教育是语文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第四,要不断创新当代作品进入语文教育的渠道与方式。
图片
 汪政
“一切为了孩子,不要让孩子与这样伟大的作家擦肩而过,让他们在应该与这样的作家作品相逢的时候读到它,使他们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阅读人,使这些作家成为助他们成长的精神力量,让他们一生相互陪伴。”汪政说道。
刘亮程对研讨作出回应。刘亮程表示,文学是做梦的艺术,文学是让真实变成虚无,又让虚无再度真实,在这样来来回回地倒腾中,用梦的材料去塑造这个残缺的现实,又用现实材料去塑造那个残缺的梦,在梦与醒之间去呈现属于文学世界的真。
图片
 合影
本次座谈会由译林出版社和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共同主办。座谈会最后,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表示,希望各方一道努力,让母语教育更上一层楼,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垚仟/文 牛华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