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魏新河”们穿着的不过是“皇帝的内衣”

“辽宁理工大学教授魏新河”到底是谁?这是近日舆论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7月4日中午,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通报,确认魏新河系该局工作人员,自2022年以来,为提高知名度等个人目的,多次以“辽宁理工大学教授”等虚假身份参加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因涉嫌招摇撞骗罪,魏新河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图片
在“魏新河”事件讨论中,不应只关注一个个案的处理结果是什么,而应深入思考和剖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不应是一集“闹剧”的片尾,而应是整部“闹剧”的谢幕。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问一句:是谁给了“魏新河”们招摇撞骗的机会?
学术会、研讨会、论坛会,这也要研究,那也要讨论,以至于连潘金莲、西门庆之流,都可以成为各种学术研讨会的“主角”了。频繁且胡乱举办的各种会议,为沽名钓誉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学术界,研讨会、论坛等活动是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然而,当这些活动失去严格的组织和监管,仅仅成为某些人追求虚名的工具时,原本意义便被扭曲了。学术之风不正、歪风邪气盛行,才有了“魏新河”们跟着吃肉喝汤,凭借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吃遍天下无敌手。无疑,“魏新河”不过是乘上了学术不正之风的东风,才有了骗子的“扶摇上九天”。
“魏新河”一个明明可以一眼就看穿的“冒牌教授”,竟然可以游走于高校圈、学术圈中。如此蹩脚的身份造假,何以成为座上宾?连孙猴子都能降妖伏魔“三打白骨精”,高校圈、学术圈这个如来佛祖,都看不出“真假美猴王”了?何况,“魏新河”不过是一只蹩脚的小妖怪?
梳理整个闹剧,其实“魏新河”穿。着的不过是“皇帝的新衣”而已,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他穿着的不过是“皇帝的内衣”。问题在于,活动的主办方是真的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一句话说到骨头里:不过是臭味相投之下的“一拍即合”“蝇营狗苟”。学术会需要高大上,既然你披着“高大上的画皮”,那就来者不拒,“冒牌教授”得了实惠,活动主办方何尝不是得了便宜?
不只是学术会议的歪风邪气养肥了“魏新河”。“魏新河”是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作为公职人员,本应是遵纪守法的表率,然而“魏新河”的行为反映出个别机关在人员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管理上的松懈,不仅损害了机关单位的形象,更可能为“魏新河”们提供滋生的土壤。暂且不说“行为不端”单位责无旁贷,关键是作为公职人员的“魏新河”哪来的“四处游荡”的时间?一会“坐飞机”,一会“坐动车”,今天到南方,明天到北方,“不务正业”的人何以能“误了正业”?是单位太清闲,一直在上演“一张报纸一杯茶”的大戏?还是约束管理出了问题?“魏新河”不是神仙,没有分身术,是机关管理的乱象之下,才有了“魏新河的筋斗云”。管理不严,制度虚设,谁都能成为“大闹天宫的那只泼猴”。
面对“魏新河”事件,我们不能止步于对个体的道德谴责,再多的口水也淹不死“不要脸的人”。在利益面前,有些人的脸比城墙拐角还厚。“魏新河”被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这不是句号,而是逗号、是惊叹号。俗话说得好,要“拔出萝卜带出泥”。“魏新河”事件绝不是一个“假身份”那么简单,他参加的那些所谓的高端会议、学术会议,到底浪费了多少纳税人的钱,到底存在多大的问题,难道只是学术不端?这些会议的主办方,是不是也需要好好查查了?一个“萝卜”被拔出来了,而那摊肮脏的“泥巴”也得挖出来。
最后就想问一句:揪出了“魏新河”,“王新河”“李新河”“赵新河”“张新河”呢?即便将“王新河”“李新河”“赵新河”“张新河”都揪出来了,关键在于,今后如何不让“魏新河”“王新河”“李新河”“赵新河”“张新河”穿着“皇帝的内衣”招摇撞骗?(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