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历史事实,抗战剧《青山烽火》力求每个细节经得起推敲

民族团结抗战题材电视剧《青山烽火》剧本研讨会日前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举行,与会专家对剧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题材重大、意义深远,是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影视作品。据悉,《青山烽火》剧本目前正在根据历史资料与专家意见进行细节调整和创作,该剧预计今年年底开机,争取于明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与观众见面。
图片
讲述蒙汉各族人民共纾国难
《青山烽火》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出品,该剧改编自内蒙古作家田彬创作的获奖长篇小说《青诀》,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内蒙古大青山地区蒙汉各族人民共纾国难,自发组织抗日武装抵御外侮,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击日寇,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保卫家乡的传奇故事。
作为抗战题材影视作品,《青山烽火》将秉持严肃的历史态度进行创作。该剧总制片人张逸松告诉记者,在创作阶段,编剧和导演等主创人员不仅前往剧中故事的真实发生地——大青山根据地进行了全面的采风工作,还采访了众多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和学者,并在蒙藏学校旧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总共查阅了20多万字的历史资料与文献。主创团队经过长期的资料搜集与实地考察,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这段蒙满回汉等多民族融合共同抗日的峥嵘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直观的认识,各民族同胞在共御外辱的过程中生死与共,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全面胜利的伟大精神深深感染了大家。
“严肃的创作史观是基于对于历史资料的深入学习与透彻理解,通过仔细研读这些来源于历史的真实后,主创们必然会怀抱着严谨而审慎的态度去进行创作,真实的历史往往比故事更有吸引力。”张逸松表示,《青山烽火》在创作上还将突出写实感,“影视作品的写实感来源于对真实生活的了解与再现,我们搜集整理了海量的历史图片资料,在制作层面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参考,在摄影、美术、造型等各环节力求做到还原真实历史的真实质感。”
展现抗战时期草原战争独特风貌
《青山烽火》的一大艺术特色是展现抗战时期草原战争的独特风貌,通过大青山草原战争中万马奔腾的豪迈,突出作品的审美价值,这是众多抗战题材作品中较为少见的亮点。张逸松介绍,拍摄以内蒙古草原为叙事环境的影视剧,必定不能离开马,马是内蒙古草原上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与象征符号,早已成为与草原人民一起生活、战斗的好伙伴。从项目开发伊始,团队就一直在研究设计“马戏”的拍摄方案,力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马也成为叙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剧来说,马不是一种道具,而是能够推动剧情发展、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重要的叙事载体。
随着视效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万马奔腾的宏大场面在影视剧中早已屡见不鲜,如何将《青山烽火》的“马戏”拍出情感的感染力与独到特色,是主创下苦功夫攻克的创作难点。张逸松说,剧中的“马戏”也将结合内蒙古草原特有的文化形态与情感表达方式,在拍摄手法上不拘泥于传统方式,力求跳出单纯展现万马奔腾热闹场面和一味追求视觉奇观的创作局限性,通过扎实的文本基础与拍摄阶段的精心排演,确保每一场“马戏”都能有饱满和多层次的情绪呈现,“既可以慷慨激昂,也可以危机重重,既有潸然泪下的情感段落,也有千钧一发的热血豪情。”
图片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抗战题材电视剧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革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当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创新形式,打造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让更多人了解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
《青山烽火》由执导过电视剧《湄公河大案》、电影《红棉袄红棉裤》《血性山谷》《万家灯火》的导演安战军执导。安战军表示,下一步主创团队将充分整理并认真吸收研讨会上的意见和建议,对剧本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打磨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