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HIV感染者的自述:收到确诊报告那天,我给家人转了一笔钱

全文2890字,阅读约需9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随着快速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Rapid ART)成为艾滋病防控领域备受重视的全新治疗理念,HIV感染者与病毒的斗争被加速。

02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爱心门诊”为HIV感染者提供诊断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03新感染HIV的人们常常被卷入一场与恐惧、懊悔和焦虑抗争的心理战场,但快速启动治疗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04事实上,许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病人会主动要求医生立即给他们药物治疗,当地人的“快速治疗”意愿也变得强烈。

05何云医生强调,我国最新发布的《快速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已经对HIV感染者快速启动治疗做出明确建议。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感染了HIV,接下来,他会做什么?
有人会摊开纸笔,准备写下遗言;有人会四处搜索病友,试图从他们那里找寻归属感;还有人会拉低帽檐,疾步走进医院,希望通过医生的帮助,得到更快的治疗……
新感染HIV的人们常常被卷入一场与恐惧、懊悔和焦虑抗争的心理战场,但随着快速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Rapid ART)成为近些年来艾滋病防控领域备受重视的全新治疗理念,HIV感染者与病毒的斗争被按下了通往胜利的加速器。
图片
图片
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深圳三院”)为HIV感染者设置的“爱心门诊”里,宽敞的候诊室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人,衣着朴素的大爷、面相青涩的年轻人、抱着孩子的妈妈……大家挨坐在一张张长椅上,时不时张望着墙壁上LED显示屏的号数,有的痛哭流涕,有的神情焦急。
大伟对这里的一切已非常熟悉,在确诊后的一年半里,大伟每次都准时前来复诊,但即使是身处其中,他也丝毫没有归属感,“在一片嘈杂中,我总是格外平静的那一位。无论别人怎样,我的病只与自己有关。”
图片
2022年11月,在得知自己的性伴侣确诊HIV阳性之后,大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并加入了HIV病友群,根据病友和网络上的说法自行服用了阻断药。
病友群里充斥着复杂的声音,有人说“吃上了药就应该没什么事了”,有人说“可能早就中招了,吃了药也阻断不了”,试纸上似有似无的双横线,始终没有加深,也没有消失,大伟感觉自己就像风浪中的浮木,起起伏伏,身不由己。
按照网上的说法,阻断药的服用周期是28天,在这近一个月里,悬而未决的等待最会磨人,到了第28天,大伟匆匆走进了深圳三院何云主任的诊室。
了解完大伟的情况,何云思考很久,十分为难地对他说:“情况有点复杂。”
图片
根据何云的经验,从检测报告基本能看出大伟已经感染了HIV。但大伟曾擅自服用阻断药(HIV阻断药通常也是HIV治疗药物),这导致检测报告中的病毒载量尚未达到确诊标准。“没有确诊报告,感染者就无法通过医保购药,经济负担会大很多。”大伟说道。
于是在何云的帮助下,大伟停止服用阻断药,4、5天后,大伟做了新的病载检测,达到了确诊标准。
拿到确诊报告的当天,大伟就吃上了治疗药物,但从诊室到医院药房的路,大伟走了两个小时。那两个小时中,他甚至把自己关在车里,给家人转了一笔钱,盘算着几年之后父母的年龄和身体。
其实不止是两个小时,在确诊前的4、5天里,大伟把自己后面的人生想了个遍,“好像人生就这样了,可以自暴自弃了。”
同时,大伟也把一个在网上搜索过无数次的问题,抛给了何云——“如果不治,我还能活多久?”何云说,他等待我的回答时,像在等待某种“判决”。
不过,何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坚定地告诉他:“你一定要治,现在的治疗方案非常先进,HIV完全能够得到长期抑制,坚持治疗,才能等来更多希望。”对那些可能刚开始不接受治疗的病人,这句话就像语录一样经常被何云拿来分享。
图片
“你当时相信何云医生的话吗?”听到这个问题,大伟的心理防守松开了一条缝隙。的确,一些寻常的小病,我们可以遵循“听医生的就好”,但当疾病变得陌生而复杂,新的问题不断叠加,这个原则开始动摇了。
大伟自己很难分辨推开车门,走向药房时怀着怎样的动力,也许是何云温柔的神情,也许是她笃定的语气,对处于极度敏感中的人来说,一个眼神、一句话的影响都是极深远的。
“很多东西就是一瞬间的事”,大伟说。在服用比克恩丙诺片3个月后,大伟体内的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那一刻感觉像是有一根绳子,把漂浮已久的我拉回岸边,双脚踩到了地上,有了安全感。”
图片
“众多研究表明,按规定服药治疗的HIV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持续检测不到,就没有将HIV病毒传染给性伴侣的风险,也就是达到了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持续检测不到=不具传染力)的状态。”(参考资料1)
治疗一年半后,大伟已经成为病友群中的“前辈”,面对刚确诊的病友们接踵而至的问题,他总是积极地回应着,但话题总会绕到同一句话:“第一时间先去医院接受治疗,再去考虑怎么过好今后的日子。”
图片
对HIV感染者来说,身体上的变化往往并不明显,真正的变化在他们的内心。对于确诊后启动治疗这件事,每个人的考量不同,但所有决策最终都指向内心的安全感。
2024年5月7日是何云五一之后的第一个坐诊日,小黑急匆匆走进诊室,来的路上,他的脑子里循环着过去一个月所有潜在风险的行为,“想不明白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图片
从很多年前开始,小黑就有每月自测HIV的习惯,直到今年3月,试纸都是正常状态。但4月底的一次术前检查,异常出现了。
谈及过去近两个月的就诊经历,“简直就是一场和病毒的竞速”是小黑最切实的感受之一。
他在5月7日和9日分别进行了两次检测,期间几乎所有时间,他都在浏览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中度过,他曾设想第一次结果是“假阳性”,企图在网络病友中找到某种证据。“因为我不想每天吃药,更不想吃那么多药。”
当时,他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即使睡着了也会被恐惧围绕着。杂乱的信息和病毒一起涌入他的身体,令人焦虑的字眼时刻挑拨着他脆弱的神经。所以,“我奉劝所有人,生病不要看社交网络,越看越焦虑,找医生最快。”
图片
事实上,在第一次检测结果出来当晚,何云就给他打了电话,建议他拿到下一次检测的确诊报告当天就立即治疗,降低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小黑的一个朋友比他更早感染HIV,那时候感染者每天要吃很多药,但何云医生向小黑解释,“很多年前,治疗HIV的鸡尾酒疗法确实要求感染者每天服用多片药物,但是现在有了复方单片药物,感染者只需要坚持一天吃一片药,病毒就会得到持续抑制,而且副作用也几乎没有了。”
小黑因此联想到身边的高血压患者,外婆和叔叔都有高血压,外婆按时服药,血压正常;但叔叔不愿意服药,因高血压导致了脑梗。随着医学发展,外婆的降压药也越来越“简单”。
在5月9日检测完当天,小黑未等检测结果出来,就毫不犹豫地自费买了药,“我宁愿自己花钱,也要快点吃上药,因为我觉得我的命比钱重要”。
图片
与HIV的战争,远比他想象得要迅速。
5月7日,第一次检测,病毒载量为160000拷贝/毫升;
5月9日,第二次检测,病毒载量为189000拷贝/毫升;
……
5月23日,服药14天后检测,病毒载量小于200拷贝/毫升,达到病毒学抑制的水平。
服药前病毒载量2天上涨了超过2万拷贝/毫升,而治疗14天后病毒载量下降了近19万拷贝/毫升,“病毒竟然比我的焦虑先被解决了”。
对小黑来说,确诊后,身体成了最重要的人生排序,当一个人准确地知道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就会从此学会从容地接受正在发生的一切。如今,每天吃一片药不再是生活的负担,而是为了明天的生活做好准备。
图片
图片
再讲起确诊和治疗的经历,大伟和小黑都显得格外轻松,像装备精良的攀岩者,安全迅速地登顶,而后眼中尽是对远处风景的赞美与向往。受益于快速启动治疗,HIV从未能真正击垮他们。
何云提到,有时候碰到感染者不理解她敦促治疗的良苦用心,来复查的小黑还会主动帮助解释说,早一天治疗就比晚一天好。
何云强调,我国最新发布的《快速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已经对HIV感染者快速启动治疗做出明确建议:对于确诊HIV感染的患者,推荐确诊后7日内快速启动ART,有意愿且做好准备的患者可在确诊当日启动ART。
如果HIV感染者拖延治疗,身体的免疫细胞就会被病毒杀死,免疫系统随之被击垮,“感染者的身体就像一座没有免疫细胞战士保护的城池,被病毒彻底侵占,这也是HIV引起的艾滋病的定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图片
一些令何云惊讶的变化是,现在许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病人会主动要求医生立即给他们药物治疗;在她曾经对口援助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当地人的‘快速治疗’的意愿也变得强烈”。
说到此,何云的语调不由得激昂起来,与其说是接受采访,不如说是在做一场呼吁快速启动HIV治疗的演讲。
部分参考资料:
1、周启迪、申艳、龙佳铃、谢建平、李现红.艾滋病防治“U=U”全球推广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2(12):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