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生活|借问路在何方

潮新闻客户端 朱耀照

图片

以前,到陌生的地方去,为了避免走错道路,问路是很频繁的。到分叉路口,要问;到一个陌生的村子,要问;遇到面善的人,更要问。这问得勤快,几乎跟“入太庙,每事问”的孔子差不多。

有一回,邻居阿镇要到40里路外的姐夫家去,恰巧父亲的徒弟小安有物品要送回家。而两家相距不过五里。小安便托阿镇顺便将物品带去他家。几天后,阿镇回来了。他向我们讲起去小安家的经过:

“外乡的路好像比我们长很多。从姐夫家到小安家,似乎要走很长时间,而且歧路又多。走一段路,我就要送帽子。还没到他家,就送了八九顶。”

见我们很不理解,他笑了起来,说:“送帽子就是向人问路。因有求于人,要低声下气,陪着笑脸,说几句好话。”

我十岁时,单独外出拜年。因那些亲戚都分散在三十里路外,父母担心我迷路,临行总叮嘱我:“向人多问问路!”

“嘴巴甜一甜,赛过一石田。”问固然是好方法,但这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很多时候,或者没碰上问的人;或者问了别人,没多大用处。

图片

那年,我到陕西去。第一天从义乌站坐火车到南京,第二天再从南京站坐火车到目的地。为了方便第二天上车,到南京后,我就在火车站出口不远处的一个小旅馆住了下来。

难得到南京来一次,晚上闲着无事,我就乘城市公交车去各处转转。南京城很大,但我不怕。那时,火车站只有一个。不管怎样,火车站总能找到。可在返回旅馆的路上,我才发现我错了。火车站很大,出口也很多。在模糊不清的夜里,火车站周围的房子就像森林一样,从中找出一株小树似的旅店,该有多难!

我一边在火车站转圈,一边问碰到的人。被问的人,有的摆摆手,说自己是外地人,不很熟悉;有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听完问话便不发一言,快步离开。笑脸去问,得到的是冷淡。我越来越沮丧。转了几圈,我竟都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我知道,再这样走下去,是要崩溃的。

后来,我终于理清思路,想到办法。我找了一个火车站工作人员,问清南京火车站各个出口的布局。在那个热心人的指点下,我找到了下火车后走出火车站的那个出口。不久,便找到有些熟悉的一幢两层的楼房。推门进去,果真是我投宿的旅馆。折腾了两个小时,我一脸疲惫。

从那以后,便有了城市恐惧症。

但到了现在,到任何地方,我都不用为出行而恐惧和焦虑。因为我有了问路的特殊对象——智能手机。

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事先可打开智能手机的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的软件,查询一下出行的线路。沿着线路走路或驾车,一般不会错。为了了解自己所在的位置、已走了多少路、还有多少路才到目的地等出行情况,还可用地图软件进行实时导航,把曲折而复杂的路程变得简单而有序。

敢问路在何方?以前,路在热心人的口里;现在,路在智能手机里。从问人到问手机,问路越来越容易,得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准确。这既是一种科技的进步,也是一种生活改善、出行方便的幸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