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级肯定!湖南第一所拥有专属小行星命名的高校为何是湘大

日前,一颗处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国际永久编号为“74092”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湘大星”,让许多网友大呼浪漫。此前在7月4日,湘潭大学举办了“湘大星”命名发布会,成为湖南省第一所拥有专属小行星命名的高校。那么,“湘大星”是如何来的呢?
据悉,小行星的命名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再经过国际组织审核批准。小行星命名具有严肃性、唯一性以及永久不可更改性,获得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具有国际性和永久性的崇高荣誉。
图片
1998年8月2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 CCD 小行星项目组发现“1998QJ5”(临时编号)小行星。经过严格的申报和核准程序,2023年11月8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正式将该小行星命名为“湘大星”,国际永久编号为“74092”,所有数字都有特殊的寓意:“74”,代表1974年湘潭大学复校;“09”,代表9月10日是湘潭大学校庆日;“2”,代表2022年2月湘潭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国家天文台台长、党委副书记刘继峰表示,以“湘大星”命名小行星,充分彰显了湘潭大学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体现了国际学术领域对湘潭大学办学成效的高度肯定。
潇湘晨报记者获悉,湘潭大学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天体物理中的恒星演化与恒星磁活动研究。经过30余年的建设,现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特色鲜明的学术研究团队,特别是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数学、物理学、天文和空间科学等交叉学科发展,凝练发展“天文统计学及大数据应用”学科建设方向,获批了 “恒星与星际物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围绕星际介质物理、恒星与双星物理、计算天体物理等主要研究方向,在基于天文观测大数据的天体分类和性质研究、星际物质性质的模拟计算、磁流体力学的天体物理应用、天体的时域性质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基金、空间望远镜联合基金、天文联合基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巡天空间望远镜专项科学研究项目子课题在内的多项国家级项目等。
2023年2月,湘潭大学联合国家天文台发现和证认了222颗热亚矮星,其中一颗为目前已知的偏心率最大的宽距热亚矮星双星,远超理论模型的预测值,该研究成果对热亚矮星的形成模型提出了新挑战,形成了较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
图片
仰望星空,肉眼能观测到“湘大星”吗?据悉,“湘大星”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轨道周期4.47年,轨道偏心率为0.11,轨道倾角为3.67度,轨道半长径为2.71天文单位。“湘大星”离太阳最远4.5亿公里,离太阳最近3.6亿公里,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4.47年。“湘大星”在轨道上以每日140万公里的高速驰骋不息,相当于每秒16公里的速度在绕日运行。“湘大星”与地球的最远距离达6亿公里,最近时只有2.1亿公里,肉眼是无法观测到的。
接下来,国家天文台与湘潭大学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推动中国天文与大数据事业发展,着力打造一支有影响力的天文大数据科研团队,同心聚力促进国家天文事业发展,携手奔赴星辰大海。
潇湘晨报记者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