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场研讨会带来真知灼见

7月8日上午,由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举办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多名专家学者现场分享,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
图片
广东省委党校相关负责同志指出,党校作为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方面军,承担着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职责。召开理论研讨会,就是要发挥党校阵地优势,聚集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助力广东改革发展。
会上,4位学者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了主旨报告。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赵振华表示,新质生产力是重大理论创新,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拓展和扩大生产边界,推动产业体系演化发展,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黄群慧表示,应构建生产要素之间高度协同耦合的新型生产关系,处理好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在实现诸多生产要素的高效协同下,达到既创造社会价值,又能在生产要素的融合中进一步放大价值的创造效应,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系统梳理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历史脉络,认为要抓住历史机遇,深化市场化改革,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暨南大学副校长、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顾乃华认为,要立足有为政府、建设包容性制度、尊重市场的选择和激励约束功能,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之后,多名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理论研究专家交流发言。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吴世文表示,产业与科学互促需要完善制度创新的体制机制,科学把握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辩证关系,既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又注重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贺东航认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数字农业应用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产业链延伸的方式形成东部和西部区域、同一个区域的技术先进区与落后区的协同发展格局。
广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赵祥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分析、驱动因素、政策重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个包含产业距离、生命周期两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和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力驱动模型”,为探索广东省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路径。
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胡霞表示,创新的本质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要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进而创造出大量新兴产业,并通过次级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
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暨南大学等有关单位专家,广东省委党校校(院)班子成员、各教研教辅部门教师代表140余人参加了会议。
文、图 | 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包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