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成立促进低空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局长挂帅有何深意?

7月10日,“民航局成立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消息传出,为热点话题低空经济再添关注。
南都记者注意到,2024年被业内称为低空经济元年。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造低空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出台有关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方案与政策,超100座城市“抢滩”低空经济发展新高地,呈现出“九龙治水”、各显神通的局面,同时,缺乏统一管理机构和顶层设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对此,业内呼吁成立统一的管理部门。民航局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可谓恰当其时。
图片
6月28日,直升机从深圳北站飞往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当日,由深铁集团和东部通航合作共建的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在深圳北站枢纽东广场正式开航,将为旅客提供深圳空铁交通一站式接驳服务。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民航局局长担任组长,有利于民航协调促进低空经济发展
据公开消息,民航局日前成立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组。领导小组由民航局局长宋志勇担任组长,副局长胡振江、韩钧、马兵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民航局各司局、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
“民航局局长担任组长,副局长参与,体现了对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视。”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综合规划研究院院长郭琪对南都记者表示。
民航局有关工作人员也告诉南都记者,领导小组是民航局低空经济相关工作的议事协调决策机构,由于是民航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因此在民航行业内应当是低空经济发展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具体需要做什么?据公开消息显示,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包括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统筹民航局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各项工作;研究确定局内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工作安排,督导各部门(单位)落实工作,听取关于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研究民航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中涉及的重要决策、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按程序提请党组会、局务会审议;与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建立协调关系,完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低空经济发展中跨部门、跨央地问题。
“领导小组、工作组的成立及相关机制的建立,加强对民航各项工作的统筹,有利于民航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对于加快相关政策的研究协调以及出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上述工作人员对南都记者说道。
图片
这是6月20日在成都都江堰市青城山起降点拍摄的参与验证飞行的载人直升机。当日,一架阿古斯塔AW109型载人直升机经过两次成都市域内的往返飞行,完成了成都市城市低空载人出行验证飞行任务,对成都市低空交通管理服务平台进行了首次运行保障检验,探索了成都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空域管理等制约低空经济“高飞”,工作组成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据公开消息,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组办公室设在空管办。按照低空经济涉及的领域,在工作组下成立项目组,包括综合安全监管、法规、市场管理、飞行标准、适航审定、机场、空管空域、安保和规划等。
南都记者关注到,这些分设的项目组所涉内容,都是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比如,业内外都比较担心,低空飞行器的飞行安全是否有保障,低空空域划设与管理能否适应低空经济发展,飞行器的适航认定难不难等。技术障碍、空域管理待改进、应用场景不足、法律政策不完善、‌市场缺乏规范以及没有价格优势等,成为低空经济“腾飞”的障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专职总师单晓明就公开谈到,其调研发现,当前,低空经济发展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产业政策资源匮乏,如土地供应、航线补贴、机场运营、政府采购、应急救援、市场拓展等方面没有出台专项政策,在实质性推动通航企业获得资源、资金方面仍存在落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虽然多个省份已开展了低空空域改革试点,但国内仍未完全放开低空领域的限制,造成了目前通航行业“上天难”问题。
单晓明在两会时就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成立低空经济发展组织领导体系。应明确牵头部门,设置低空经济发展专门机构,长期跟踪低空经济的发展业态,负责产业政策研究、重大项目对接和重点事项协调。
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的成立很好地回应了上述关切。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能否解决所有低空经济发展的难题?对此,民航局有关工作人员对南都记者表示,小组主要是组织机制上的融合和创新,本身不解决定经济发展的各种门槛性问题,但有利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有利于相关政策的加速出台。
南都记者了解到,美欧民航主管部门,针对新型航空器所代表的新型交通方式,均提出了自己的行动路线图和实施计划,并牵头组织相关各方参与其中,亲自下场引领行业发展。如美国的先进空中交通AAM,欧洲的新型空中交通IAM,都推出了自己的行动方略和支持计划。相较于美欧国家,我国的政策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领导小组和工作组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要看后续的行动。”郭琪对南都记者表示。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杨文君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