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至奄奄一息 植入人工心脏

  心力衰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胸闷、气促、无力、水肿、咯血、卧床、生活失去自理能力……今年59岁的陈先生(化名)在疾病的折磨下,度过了暗无天日、奄奄一息的几个月后重获新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团队为他植入了一枚全球最小的“人工心脏”,让他终于能够站了起来并且康复出院。
  遭遇“心脏病里的癌症” 
  陈先生因不断加重的气促、胸闷、下肢水肿到医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后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
  随着时间推移,药物等治疗方法渐渐失去疗效,最终演变为终末期心衰。反复住院治疗,依旧无法阻止病情的恶化。胸闷、气促等症状进行性加重,夜间平卧的时候都会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动,也没有力气动”。
  陈先生回忆,最为严重的几个月,他只能终日卧床,大小便都没法自理,无法正常进食,整个人消瘦到皮包骨,“连翻身、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在家人的陪同下,陈先生来到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就诊。心脏外科主任医师谢少波教授解释:“扩张型心肌病引起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又被称为‘心脏病里的癌症’,其心功能损害是不可逆的。”
  此时,挽救他生命的解决办法只有两个:一个是做心脏移植,另一个是植入“人工心脏”。
  心脏移植需要等到合适的供体捐献,对受者也有严格的要求,需要排除手术禁忌症。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工心脏除了暂时替代心脏功能,也可以作为“终点治疗”的方案,植入人体后永久使用,为扩张型心肌病等各类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开辟了治疗新途径。  
  人工心脏植入患者体内  
  根据当时的检查结果,陈先生的心脏功能已经非常差,心脏扩大到正常的两到三倍,属于终末期心衰,而且病情进展迅速,预期寿命很短。谢少波教授组织院内外多学科专家会诊,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深入讨论,建议为其做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家属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做出决定,接受“人工心脏”手术。
  5月18日,心脏外科、麻醉手术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团队紧密配合,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如期开展。建立体外循环,从心尖部位植入人工心脏泵头、吻合主动脉……每一步,团队都不敢有丝毫马虎,每一个吻合点都要做到精细化。
  两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人工心脏植入患者体内并连线开机工作,其迅速迸发出强劲动力。
  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目前,陈先生已经康复出院。
  知多D
  人工心脏为生命续航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6400多万心衰患者,中国心衰患者突破1000万,其中终末期心衰患者约100万。规范化的抗心衰药物治疗对终末期心衰效果不佳,再住院率高达47%,而心脏移植供心有限,全国每年接受心脏移植术的患者仅为六七百例。
  最初人工心脏的研发是用来短暂代替心脏,为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争取到一定的生存时间。对于部分心衰患者,植入人工心脏可以辅助心脏功能,让心脏得到休息恢复到正常水平后,再将人工心脏撤除。
  随着设备、技术的进步和人工心脏质量的提高,部分患者可以一辈子使用人工心脏,尤其是对心脏功能不可恢复、不适合或者等不到心脏移植的患者,也能携带人工心脏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谢少波表示,“人工心脏”植入之后,患者恢复体力之后,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运动,只需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一样,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
  据了解,此次使用的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是目前全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植入式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且已纳入广东省医保,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负担,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 通讯员 韩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