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4 日,欧盟正式公布对原产于中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关税税率,并附多达 12 万个单词的详细调查结果,解释其如何开展调查、有关利益方的反应、欧盟的回复等。
《财经》发表了《拆解上汽、吉利和比亚迪的欧盟税率》一文,对欧盟的这份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
同日,财经自媒体“深蓝财经”也发表了一篇名为《无惧“顶格”关税!上汽MG,“硬刚”欧盟》的文章,为上汽做宣传。
自媒体“深蓝”的文章将欧盟选择上汽进行抽查的原因归结为两个,其一是上汽是中国车企出海的“领头羊”、“排头兵”,其二标榜“上汽在新能源技术自研的深厚底蕴,也成为欧盟盯上上汽的另一个原因”。
但《财经》的文章写得很清楚,欧委会之所以选择上汽、吉利和比亚迪三家作为抽样公司,是为 “确保能代表在中国营运的电动汽车行业的公司样本”,而“样本的选择基于调查期间同类产品在欧盟内销售和生产的最具代表性数量”。
说白了,欧委会选择抽查上汽,最直接的原因确实是因为其旗下收购的英国MG品牌出口欧盟的数量领先是“领头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自媒体“深蓝”文章认为欧委会是觊觎上汽的“新能源技术”,是想明抢“电池配方”,则未免过于自说自话、自欺欺人。
甚至自媒体“深蓝”还给上汽上价值,吹嘘上汽“面对欧盟的针对,上汽态度强硬,坚持不退让。没有妥协交出电池配方等技术和商业机密、以及相关机密涉及国家产业安全”,则纯属自吹自擂,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
因为《财经》的文章写得很清楚,除了吉利和比亚迪配合欧盟的抽样审查之外,长城汽车和特斯拉都主动提交了所需抽样信息,并且希望被欧盟纳入抽样公司,却被欧盟拒绝了。
在新能源技术,特别是电池配方上,上汽和比亚迪、特斯拉、长城相比,如果有什么过人之处,也不至于在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销量上被人家拉得那么远吧?如果真如上汽所说是不愿意交出所谓的技术和商业机密,那为什么其他几家都愿意主动配合欧盟的审查且提交了相应材料呢?
所以,自媒体“深蓝”这种拿着商务给上汽脸上贴金的文章,真是令人作呕,因为在《财经》的文章里,在被欧委会认定为“未配合调查公司”之后,上汽给出来的抗辩理由是“集团内关联公司数量众多,需要做大量协调工作,同时欧委会要求提交的信息量不完全合理,因此提交的答复不完整”。
那么,针对上汽不愿妥协的“电池技术”方面,欧委会要求上报的信息包括什么内容呢?《财经》的文章透露要求厂家上报的是“电池原材料及供应商的数量和所有权等信息”,包括“生产成本、物料清单和产品规格”,以调查在电池上下游产业链上的是否存在政府补贴。
这些材料上汽没有提供、吉利提供了部分信息,于是欧委会用吉利的信息替代推论上汽的情况。但最终针对电池部分的补贴加税,上汽和吉利被认定的电池补贴率差不多,而“唯一一家生产磷酸铁锂电池的垂直整合厂商的比亚迪,则被认定了最低税率,难道上汽在电池技术上掌握的机密比比亚迪还多吗?
除了电池之外,欧委会还调查中国车企是否获得财政补贴,因为上汽未配合调查,不提供具体信息而最终会被认定了最高的税率,但提供了详细信息的比亚迪则经过欧委会核算后被认定的补贴率最低。
所以,对于旗下MG电动车主要市场在于出口欧盟的上汽而言,欧盟的关税政策对其影响是远大于其他以国内市场销售为主的私营车企的,但其应对策略明显不如比亚迪认真和重视,所以最终两者被施加了结果迥异的关税水平,很明显是上汽自身的应对工作出现了巨大的过失,由此影响到身为国企的上汽的出口业绩,亦是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果的伤害。
然而,上汽不仅不反思自身问题,抓紧时间整改自身工作以争取时间窗口降低MG出口可能遭受的损失,反而还通过自媒体发商务稿,将自己的工作失误打扮成对抗欧盟的“不妥协”态度,在刻意抬高自己“硬钢欧盟”的英雄形象的同时,无疑也是暗踩其他配合欧盟审查并因认真应对态度而被小幅度加税的吉利和比亚迪等民营车企。
从上汽在自媒体“深蓝”所发商务稿的最后部分可以看到,上汽所谓的“并未气馁”,其实已经在布局MG出口欧盟受阻后如何借助这一“硬钢欧盟”事件在国内市场来进行情怀营销了,那么国内用户是否会为上汽这份自我脸上贴金的情怀埋单,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