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百岁老兵瀛云萍出书《此生许国》,讲述传奇抗战经历

图片
《此生许国》
瀛云萍 口述,朱洪海 执笔
 ,济南出版社出版
由抗战传奇老人瀛云萍口述、朱洪海执笔的《此生许国》,近日由济南出版社出版。
瀛云萍是大连著名学者、民族史学专家,1950年,从东北师大毕业,后调到旅大师范学校,从事教学研究,国内许多高校通用的民族史和历史地理教材都是其著作。朱洪海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图书馆学专业,先后做过图书馆管理员,大学学报编辑,电视栏目策划,图书策划人,多年来致力于口述历史工作,著有多部口述历史作品。两位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书向读者讲述一段历史、一份家国记忆。
在《此生许国》中,瀛云萍以一名普通学生兵、底层教官的视角回忆了他在抗日战争中从东北流亡到战斗在最前线的经历。他参与了江阴、南京、武汉等重要战役,并为了民族大义与青梅竹马的恋人分手。后期他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建立黄埔第九分校并任教,最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参加起义,成为新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本书记述了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国民党政府丧权辱国的愤懑,体现了那个时代每个铁骨铮铮的中国人与日本侵略者抗争到底的决心。
图片
晚年瀛云萍
关于那段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全过程的传奇岁月,瀛云萍老人是亲历者,也是见证人,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他亲历了九一八之夜,1931年9月18日晚,柳条湖的爆炸声响起时,他是东北学生队的学员。在不抵抗命令的压制下,学员们必须全部撤退。眼见家乡沦陷,他愤然把自己的名字从王愚臣改为瀛云萍,意思是日本使他像水中的浮萍一样漂泊。瀛云萍满怀着流亡的悲怆与国仇家恨,踏上了寻求救国之策的抗战征程。
瀛云萍是当时很少见的要塞炮兵,他的讲述展示了那段历史中许多独特的细节与侧面。1932年,经过在北京的学习和在东北军第七旅驻古北口部见习,瀛云萍等300余名学生到南京黄埔军校第十期学习。后来,瀛云萍转入要塞科干部训练班第1期学习,成为一名炮兵人才。在抗战全过程的经历中,他参与了江阴、南京、武汉等重要战役。在南京保卫战中,他打出了高光时刻。他作为台附,带领炮台官兵,以精湛的炮战技术,打得日军绕要塞而过,日本军舰难以封锁江面。他手持撤退命令,却带队一直孤军奋战至午夜,阻挡日军封锁南京江面,为南京的难民和守军逃出生天,争得一线生机。次日晨,瀛云萍在江北岸边看到,日寇几十架飞机将他们曾经坚守的高炮阵地炸为平地。后来他们才知道,侵略者进行了屠城。出征时喊出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还我河山!”是他心中不息的信念。
图片
书中既呈现了扣人心弦的抗战场景,也展现出战地上的恩情、友情与爱情。书中有百姓的善良保护与朴素的抗战信念,也有师生、战友间生死与共的患难情谊,还有烽火恋人的爱情离合。九一八事变后,瀛云萍逃亡入关,也与自己的青梅竹马杨秋馨失去了联系。漂泊流离近六年,两人才得以相见。但好景不长,二人只相聚了半年左右,就鸳鸯两飞被迫分离。日本人关押了秋馨的父母,欲胁迫二人投降。秋馨决定回去营救父母,瀛云萍决心精忠报国,抗战到底。此身许国,难再许卿。这对烽火恋人在战争背景下艰难重聚,又为国绝离。在国家危难之际,对国家之爱重过所有的个人小爱。
图片
书中贯穿始终的是对祖国河山的深爱、对和平与统一的渴望。瀛云萍始终以保卫祖国领土为己任。他后期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建立黄埔第九分校并任教,此行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当时的新疆省主席盛世才搞脱离中国的“独立王国”运动。面对盛世才的多次加害,瀛云萍与战友一起坚定要守护领土完整的信念,丝毫不惧,与盛世才周旋。瀛云萍在新疆黄埔第九分校任教期间,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他在书中形容听到这消息的那一刻“就像身上扎了多少道绳子全都解开了一样”,在亲历九一八之痛的多年之后,终于迎来了胜利。胜利的喜悦还未散去,内战又起,瀛云萍深感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最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参加了起义,成为新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他始终没有忘记对和平的渴望,后半生开始著书育人。
作者写作这部书,既希望通过真实地、细节化地讲述,呈现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也希望能有更多读者通过阅读此书,铭记历史之厚重,珍惜今日之和平,展望未来之美好。
  作者:
文:艺菱编辑:袁琭璐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