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幼共养”易磕碰 空间要间隔

全文2495字,阅读约需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幼儿普惠教育逐步完善,幼儿园转行做养老成为现实命题。

02济宁一家幼儿园经营者于波将闲置场地改造为养老机构,超过一半的幼师转去做养老。

03然而,幼儿园改造为养老机构面临诸多困难,如场地改造、老人需求发掘、商业模式探索等。

04为此,一些幼儿园经营者尝试社区内的“一老一小”融合项目,如成都的祝小红。

05专家建议,改造幼儿园为养老机构时需考虑安全问题,如保持老人与孩子间的适当间隔。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老人在于波的养老机构中体验推拿按摩。
  8:00是山东济宁高新区一家幼儿园早晨到校时间。一个新奇的场景是,一些送孙子、孙女的老人跟孩子们一起步入幼儿园,孩子们进门右转入园上学,老人们则进门转入园“养老”。在这家有两栋楼的幼儿园内,老人和孩子分别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今年以来,“幼儿园转行做养老”频频冲上热搜。在人口结构变化、幼儿普惠教育逐步完善等背景下,幼儿服务行业如何适当转型,已是摆在从业者面前的现实命题。
  在不少人眼中,银发经济是一片广阔的蓝海。但幼儿园就地转型为养老机构,可能性有多大?转型中又会遇到哪些坎?就此,南都记者对话多位幼儿、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者与研究人员。
幼儿园经营者:
  今年新生数或不及最高峰三分之一  
  于波是前述幼儿园的经营者。2019年,于波在济宁经营着13家幼儿园,其中的普惠园每人年收费在16000元左右,而非普惠的则在26000元至30000元间。彼时,于波认为自己依靠多年经营,已在当地建立了不错的口碑。他预计,今年9月,幼儿园能招到的新生或将不及最高峰时的三分之一,“高峰时毕业500个孩子,现在能新招进来200个就不错了。”他说。
  从近年来幼儿园的“关停潮”来看,于波面临的经营困难并非孤例。据教育部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约27.44万所,2022年则约为28.92万所。2023年一年,全国约关闭1.48万所幼儿园。
  对生源缺失,于波做了复盘:自己的幼儿园在过去的三年间疏于营销,持续走低的出生率也让招生难成为幼儿园面临的普遍难题。
  新生儿的降低并非是民办幼儿园经营困难的唯一原因。据教育部于5月16日召开的一场新闻通气会透露,2023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达到23.6万所,占幼儿园总数的86.2%。其中公办园12.5万所,比2013年增长了91.9%。
 “幼转老”场地改造靠谱吗? 
  “幼转老”是于波经多次尝试后摸索出的自救之举。
  起先,于波等人曾考虑学业规划、辅导班、餐饮、零售等,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落地。于波亟须再找到一个更为合适的人员密集型服务行业,安置闲下来的员工。于波决定转向活力老人的养老服务:改造幼儿园的闲置场地,为他们提供健身、娱乐、学习、餐饮等门店服务。在于波经改造后的幼儿园里,超过一半的幼师转去做了养老。幼师们经过两周培训就能上岗。他们有的给老人做艾灸,有的教老人歌舞乐器、插花刺绣等。“特别是负责才艺培训的幼师,他们只是从教孩子变成教老人,调整一下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就行。”于波表示。
  据相关从业者介绍,幼、老服务行业的工作内容有所相通外,位于市区、占地动辄上千平方米的幼儿园场地,在改造为养老机构上也有条件便利。
  张扬在北方某三线城市经营着一家养老院,当下他正忙着装修第二家。去年,他花了近一年时间为新院选址。这期间,他打遍了当地民办幼儿园的电话,希望承接幼儿园场地,改造成养老院。张扬此举,正是看到了改造幼儿园场地的可行性与便利性。
  张扬告诉南都记者,养老机构属“重装修”场地。以他正装修的这家养老院为例:这家占地1300余平方米的养老院,满载床位77床,预计人均月收费2500元,装修预计需投入400多万元。
  张扬称,如果能够使用幼儿园现有的消防设施设计,无需过大改动,可省下不少装修成本。在张扬看来,市区内幼儿园一般邻近人口密集的居民区,且占地动辄上千平方米,是邻近市场的“宝地”。  
发掘老人的需求
  “幼转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于波的转型动作很快,目前已有两家养老机构投入运营。2023年上半年,他的第一家养老机构在济宁的一处社区内落地;今年5月,他成功改造了自己的一家幼儿园。往年,这家幼儿园里有500—600个孩子,现在只有300多个,幼儿园一半的场地闲置了出来。这是一处有两栋楼的园区,于波将其中的一栋楼改造出来专门用于服务老年人。
  李佳向南都记者谈道,养老机构更需着重提升服务质量留住首批顾客,后续的新增客人大多来自顾客间的推荐引流。其现有的养老机构均为会员制,会员年费1299元。在幼儿园中的养老机构现有近百名客户,其中半数以上的老人是经熟人推荐来的。
  于波告诉南都记者,虽然机构未取得医疗资质,但可以为老人们艾灸、推拿按摩,另有幼师带老人练习五禽戏、八段锦、手指操,并有养生的餐饮服务。“这些项目都包含在会员费中,不额外收费,但也是老人们最感兴趣的。”
  “幼转老”之后,如何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也是一个关键难题。
  在成都经营着多家托育机构和幼儿园的祝小红先尝试了老年大学,但不久后就叫停。老年大学每学期仅收费480元,即便如此,也难以招来老人。“政府兜底的社区老年学校,收费更低。”她分析说。
  在济宁,于波逐渐摸索出了一条路径。除了会员年费外,于波还尝试组织机构内会员老人旅游康养,还针对居家老人开展上门服务。这些上门服务全靠“按需发掘”,有安装报警器等适老化改造,也有为老人做饭、维修家电、保洁,还有陪老人外出看病等。上门服务工作中,门槛较低的幼儿园幼师、后勤人员都有参与,而基于一些特别的需求,于波还请了专业的保姆和护工。
  目前,于波的养老机构已由最初的赔钱经营转而实现了收支平衡。  
  “老幼共养”公共空间
  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南都记者梳理公开报道时注意到,多地社区在建设“老幼共养”公共空间。这些空间内大多综合了医、学、护、食等“一老一小”群体的高频次需求,供老人与孩子在同一座社区综合体内各取所需,综合体内也会组织老幼共同参与的活动。
  经过反复考量,祝小红开始尝试社区内的“一老一小”融合项目,并在成都安公社区落地。她表示,该模式大体是在社区综合体中分割出用于养老与托幼的空间,并在服务中尝试联动,组织老幼共同参与的活动等。
  李佳表示,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一些老人有时也会行为不受控,他们在一起活动时容易发生磕碰等情况。李佳介绍,以国际经验来看,老人与孩子间保持“可望而不可及”的间隔是较为稳妥的方式。
  于波当初首先在社区做养老中心试水,而非改造现有的幼儿园场地,也正是出于对安全的顾虑。每天上午,在于波“一老一小”的园区内,都有半个小时的早操时间。老人们在打八段锦、太极拳,而孩子们做着广播体操。两支队伍隔着10米左右的距离,分别由不同的幼师带着。在其他时间的室内活动中,老人和孩子是分开的。
  今年下半年,于波将按照现有的“一老一小”模式再改造一家幼儿园。未来,他还计划用3年时间,把自己的一家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幼儿园,完全改造成养老院。在他的设想中,这将是一处高端养老中心,老人年龄渐长、自理能力趋弱,他们可以选择入住到这里。
  于波既需要将大间教室分割改造成一室一厅的单人房间,还要再获得医疗营业执照,在养老院中增添医疗服务内容。张扬与李佳均认为,照顾行动不便的失能老人对原幼儿园员工来说或是一项挑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扬为化名)  
  采写:南都记者王森 王玮 发自北京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