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村变形记: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王婧雅 | 文 舒志娟 | 编辑
尽管我们每天享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鲜农产品,其便捷供应背后所蕴含的辛勤劳动与智慧往往被忽视。近日,拼多多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农业真人秀《出道吧!科技小院》,该节目展示了一群高学历青年深入云南大理古生村,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帮助解决当地农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问题,展现了科技赋能农业的巨大潜力和新时代青年人的爱农情怀。
图片
《出道吧!科技小院》所呈现的,是科技小院师生用技术助力农民增产增收的故事,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提高某一农作物的产量,解决某一家小农户的种养殖问题,而是要找到一条既要环境保护,又要经济效益的可行路径。然而,面对古生村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现状,如何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农民手中的实际收益,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这需要科研团队、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链接9亿用户的拼多多恰恰可以发挥产业链后端的优势,通过电商平台让农产品得以快速出村进城,卖到全国各地,助力科研成果转为农户真正可获得的收益,以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如海菜花重新出现在洱海之上,农业经济也将在多方努力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科技助农 高校学子涌向田间地头
在云南大理洱海湖畔,坐落着一个美丽的白族村落——古生村。这个村子有点“神奇”,全村农学生含量很高。不管是村中偶遇的指路人、田间地头的耕作者,还是维护环境的“清洁工”,都可能是来自国内高校的学生。
几年前,洱海蓝藻的大规模暴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家意识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绿水青山同样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古生村科技小院应运而生,汇集了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约300名研究生、博士生及导师,他们在这里发起了一场“洱海科技大会战”,通过“水质保卫战”“高值农业攻坚战”“乡村振兴阵地战”三大分战役实现改善环境与农业发展双重目的。
23岁的吴馨俣是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她的研究方向是洱海流域面源污染的精准控制。初来科技小院时,她带着裙子、化妆品,畅想着在洱海旁拍美丽大片的生活。但在现实中,她却忙于紧张的水质监测工作,从收集雨水样本到捡拾沟渠垃圾,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挑战。她所在的团队通过建立“六纵七横”监测系统,精确追踪水质变化,并实施了一系列水域污染防治工作,力求将古生村打造为面源污染治理的样本。
同样致力于减少污染工作的还有“臭宝”组合——24岁的韩朔和石权,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大学,研究方向均为有机固废资源化。在古生村,他们穿梭于大大小小的垃圾桶间,通过堆肥处理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既减轻了环境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再生。
自2022年2月古生村科技小院揭牌以来,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古生村上演。而这些故事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一幕。比起劳作的辛苦,村民的不信任是摆在科技小院青年面前的一道难题。“没有安装自动采样器的时候,下雨后每个点位需要人工采样。一次我师兄在凌晨三点多采样时,村民误认为他在偷鱼,被报警处理。”吴馨俣说道。因此,为了赢得村民信任,这群年轻人们与村民交流,参与农活,不断登门拜访,帮助解决农户生活工作大小事,即便遭到拒绝也不放弃。
云南农业大学本科生刘琳研究蔬菜种植,特别是利用绿色智能肥料在降低污染的同时,节省农户的生产成本,并保障农作物不减产甚至增产。
在刘琳看来,有时候自己和推销人员没什么区别。“农户听不懂什么是零盈余,什么是绿色智能肥。”刘琳说道。起初推广绿色智能肥时,她用“减肥”的概念给当地阿姨举例,并将试验田公开,让农户亲自去看实验效果,才慢慢获得了一些农户的信任。
经过科技小院师生们的不懈努力,古生村在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的实施,有效拦截了高污染农田退水,大幅削减了入湖污染物的总量。同时,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也促进了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因地制宜 推动农村产业多点开花
来到科技小院,师生们一待便是二三百天,在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看到了书本之外真实的农村、农民和农业。
云南旱雨两季分明,干旱时可以长达两个月不下雨,雨季又天天下雨,甚至连续暴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2023年七月中旬,一场突如其来的连续暴雨,让刘琳和同学们刚刚翻新的田地瞬间被淹没,导致近半个月的停工。尽管随后努力晒干土地继续耕种,却又遭遇了虫害侵袭,不得不通过喷洒农药解决问题。这一幕幕让刘琳深刻体会到:“农户靠天吃饭,生活的艰辛远超想象。”
同时,古生村正面临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留下的大多是中年女性和年迈的农民,农田上鲜见年轻人的身影。这种现状让刘琳不禁感慨,“乡土情怀虽被提及,但实际上,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已经断层。”
尽管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提供了专业知识,但许多农户仍然依赖自己的经验进行耕作,这就会导致不少问题,如施肥过量烧死秧苗。吴馨俣表示,农户缺少技术知识,靠经验种地缺乏保障,这正是科技小院师生们留在这里的意义。
据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老师金可默回忆称,2019年古生村的土地全部流转后,村民们生活艰难,缺乏其他技能。调研结果显示,古生村有439户农户,但在册人数只有1842人,实际调研只接触到212户,918人,意味着近一半的人外出打工,村里只有不到20名年轻人。
在科技小院模式下,师生们不仅会从事科研工作,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从辅导孩子学习、与村民交流谈心,到宣传环保和健康知识,他们的身影遍布古生村的每一个角落。此外,他们还助力当地农户向民宿业转型,培养村民成为“网红”,通过社交媒体推广古生村的人文旅游,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金可默提到,2022年暑期,科技小院安排学生住在农户家中,每个学生一天的吃住费用是50元,一个暑假下来,有的农户家一个月就赚了近3万元。随着旅游业的放开和《去有风的地方》的带动,2023年春节,大理的700家民宿全部住满,古生村的村民们也开始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视频,有的农户家七天就赚了近1万元。目前,古生村已有63家具备接待能力的民宿,还有62家正在装修。
随着科技小院的师生们不断深入农村,这些年轻的农学人们逐渐感受到了农业的魅力,对农业产生了真正的热忱,愿意成为“新农人”。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的应飞宇即将进入博士三年级,在古生村科技小院主要从事鲜食玉米绿色高值种植工作。大理古生村直接打破了以往他对农业的印象。来到这里,他看到了不同于北方的农作环境——人均不到一亩地,分散的土地什么都需要靠人力劳作。
“走进农村才发现地域性差异之大,技术落地之困难。”应飞宇说:“自己过往学习的东西没有用到,但这些知识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毕业,不过毕业之后还是想从事三农相关的工作。”
对于这些“新农人”来说,“三农”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情怀,一份对时代的承诺,和自身价值的体现。金可默常说“世事不难吾辈何用”,如今,她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深意。金可默说:“我和大部分农学生一样,最初选择农业是因为被调剂。但来到科技小院后,我的人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切实感受到农户的难,农户的不易、农户的善良、农户的不理解、农户的愤怒,这让我对农民、农村、农业的感情,乃至对学生、对国家的感情都提升了很多。”
科技创新 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
尽管古生村在高校人才的努力下减少了污染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挑战依旧如影随形。一个寻常的傍晚,村民李叔的紧急求助电话便打破了科技小院内的宁静,学生们立即放下碗筷,迅速集结,协助李叔抢收即将抽薹的莴笋,以免其失去市场价值。八个人用了两个小时抢收完了一吨莴笋,但其收购价格仅为300元,远低于他们的预期和付出。
今年,古生村不少农户因跟风种植莴笋导致产量过剩,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急剧下跌。与2023年的盛况相比,莴笋的售价从每亩10000元暴跌至4500元,平均单价更是从1.0元/斤滑落至0.4元/斤。扣除高昂的人工成本和种植费用后,李叔的辛勤耕耘非但未能带来丰厚收益,反而陷入了亏损的困境。面对此景,李叔不禁对学生们发出改行的劝诫,质疑他们为何要选择这条充满荆棘的农业之路。
李叔的遭遇,实则是我国众多小农户生存现状的一个缩影。农业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加之小农户缺乏科学的种植规划和市场预判能力,往往容易陷入“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怪圈,最终导致“菜贱伤农”。农产品的销售难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收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户的种植积极性,种得再好无法带来经济效益终究是纸上谈兵。金可默表示:“今年古生村鲜食玉米虽然没有滞销,但价格比往年每斤少了五六毛。(云南玉溪)通海地区的鲜食玉米由于与市场对接成熟,能够卖出更好的价格,而大理古生村由于市场对接不足,即使种植质量高,价格也远低于通海。”
究其原因,农产品销路不畅是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在金可默看来,科研团队擅长的是产业链的产前部分,但帮助农民增收还需要关注产后部分,包括市场链接和商业化渠道的建立,而这正是科研团队所欠缺的。
科技小院的发展经历了1.0、2.0、3.0三个阶段。1.0阶段主要服务于小农户,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引导农业技术创新。2.0版本则与企业合作,通过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影响更多小农户。3.0版本则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服务,包括技术提升、农户认知理念的提高,以及与各地方、企业、合作社及小农户等多主体合作,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大理古生村就是3.0+版本的缩影。古生村科技小院的一切努力就是要在当地探索出一条解决保护与发展矛盾的可行路径。如果这一模式跑通,希望复制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然而,高校师生们不擅长产业链后端对接市场相关的工作,引入外部资源颇为重要。链接了9亿消费者的拼多多,能够有效帮助农户将产品带入市场,让农户直连消费者,实现增产增收。在助力农产品加速上行的过程中,拼多多不仅通过支持科技小院大赛为学生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还给予不少农产品资源扶持,帮助打开了褚橙、平和蜜柚、陕西眉县猕猴桃等产品的销路。
目前,拼多多作为农业产业链后端的重要参与者,将进一步加深与科技小院的合作,向农业产业链前端科技创新工作延伸,助力用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据金可默介绍,由拼多多参与建设的“数商兴农科技小院”正在筹划中,将重点聚焦新农人培育、产消需求对接等方面。拼多多深耕农业市场多年,能够提供市场信息,帮助科技小院师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建立市场预警系统,并通过培训帮助学生和农民了解如何有效链接农产品与市场。
金可默表示,拼多多的参与给了她信心,因为拼多多能够为农户提供一定保障,让农户获取更多市场消费信息、让学生掌握更多农产品销售方式。通过这些努力,科技小院和社会各界希望能够为小农户们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一步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