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传统建筑灾后修复研讨会举行,共话古民居保护与活化利用

7月13日下午,2024年梅州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梅州传统建筑灾后修复研讨会在梅州城区举行。梅州市社科联副主席丘灵,梅州市文联副主席吴朝晖参加活动。
图片
本次活动由梅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梅州市古民居研究会承办。现场为肖文评、董作荣、李锦让、俞万源、李振煜、谢小康、刘奕宏、廖晓鹏、李建生、钟韶英、刘沅声、廖君等12人颁发梅州市古民居研究会“研究员”聘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现场专家畅所欲言汇聚众智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观看古民居宣传、“6·16”水灾情况等视频。梅州市古民居研究会会长温亮兴号召与会专家、协会会员、广大学者们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围绕梅州古民居如何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及“6·16”传统建筑灾后修复深入研讨,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图片
对于古民居修复工作,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谢小康提出,首先需明白什么是古民居,梅州古民居的特点,古民居有怎么样的作用。他介绍,目前传统建筑修缮分为官方与民间,通过修缮后活化利用古民居,可以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增进人们对这些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认知。
遵循“修旧如旧”、出台“古民居修复标准”、整合多方资源等观点成为本次研讨高频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提出:“古民居维修时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如今各种新材料虽然很发达,但应根据实际情况去采用。此外在修复过程中要注重防水、防震”“特别是梅州近期正在规划出台中心城区滨水临山区域规划管理规定,届时中心城区古民居可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嘉应学院教授俞万源认为,传统建筑的灾后修复任务急迫,意义重大。他建议:应开展调查评估,根据保护等级和破坏等级进行分级分类,针对性作抢救性修复和预防性修复。相关人员还应把握修复方案制定的3个原则:安全(结构安全、使用安全);尊重(尊重历史、尊重地域、尊重原真);传承(建筑形制、技术手段、建筑符号、文化传承),并加强保护与活化利用机制研究:方法、路径、模式、机制、政策、资金等。
“最大限度保护是前提”
研讨会现场,高级工程师钟韶英介绍,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修缮资金的来源;技术层面的难题;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产权复杂等都是制约古民居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难点。他提出:“对古民居、古建筑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在不断使用中保护它们。”
图片
如何借鉴各地在灾后重建中的先进经验,从而更好地恢复、保护、传承、延续受灾地区的传统建筑聚落、独特的景观以及当地文化,成为此次研讨会的焦点。
“梅州传统建筑灾后修复工作可由梅州市古民居研究会牵头,利用社会、高校等的专业力量,整合所有资源办成事,高校人才可协助官方制定发布古民居修复标准。”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董作荣认为,抓住机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全面普查摸底是功课、最大限度保护是前提、解决资金产权是关键、堵点看点痛点是难题。”梅州市政协文史委员李锦让介绍,目前来看,客家古民居的活化利用一般有商业开发、文化服务、专题展馆三种形式可供分类实施。在他看来,调查研究就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是“一朝分娩”。
文、图 | 赖嘉华 危健峰 黄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