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3000余件老物件 “铁二代”立志打造铁路博物馆

图片
董要重整理老物件
  百余年前的铁轨、老式对讲机、检票钳和铭牌……对于家住老城区铁道龙城嘉园的居民来说是幸福的,因为在家门口就能观赏到3000余件充满历史感的铁路元素老物件。这些老物件,是“铁二代”董要重收藏的。12日,记者慕名前去探访。
置身陈列馆,仿佛坐上了时光列车
  董要重收藏的老物件,目前在老城区西关街道曜仪门社区里陈列。陈列馆面积不大,有70多平方米,里面满满当当,秩序井然。前来观赏的居民不少,大家置身其中,仿佛坐上了时光列车。看到大家如此投入地观赏,董要重嘴角上扬,显得神气又自豪。
  董要重今年62岁,铁路退休职工。他的父亲曾是火车司机,他大学毕业后也到铁路系统工作,成为一名“铁二代”。“我被分到了洛阳车务段,负责指挥行车、货车装卸等工作。”董要重说,工作之余,他爱好摄影,摄影主题也与铁路有关。
  1995年,董要重无意间翻到父亲的一张老照片,那是1970年焦枝铁路黄河大桥建成正式通车前夕,父亲与同事开火车进行测试,检测大桥安全性,留下了这张珍贵的资料。董要重说,他看到这张老照片,除了对父亲产生敬佩之情,还萌生了收藏老物件的念头。
  董要重说,老一辈人不善言谈,只知道埋头工作,如果实物资料不妥善保管,后人将无从了解铁路发展的历史。
收藏的安全功臣奖章
1米长的旧铁轨,他重金买下收藏
  董要重恶补洛阳铁路知识,他翻阅了诸如《洛阳铁路分局年鉴》《洛阳车站志》等书籍,对洛阳铁路的发展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后,再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主题的老物件。
  陈列馆里陈列的几段铁轨,均有上百年历史。董要重指着一段1903年生产的铁轨介绍,这是汉阳铁厂造的,属于汴洛铁路的一段。汴洛铁路是陇海铁路的前身与源头,全长183.8公里,是陇海铁路在洛阳辖区内最早修建的一段,自开封起,至洛阳止,故名汴洛铁路。汴洛铁路工程于1903年进行勘测和施工准备,1910年通车。“这段铁轨长1米、重58公斤,是洛阳铁路发展的重要见证,我于2019年花了6000元,重金买下收藏。”董要重说。
  董要重的收藏之路走得不轻松,除了耗费金钱,还要到处跑。他说,有一位陆姓老先生曾是洛阳机务段职工,获得过安全功臣奖章,这个奖项在铁路系统属于很高的荣誉。他得知此事,很想一睹这枚奖章的风采。
  可是,老人退休后回到山西平陆老家养老,董要重几经周折,得到老人的详细住址。2003年,他来到老人家里,见到奖章后爱不释手,想出高价收藏,老人并无卖的意向。董要重说,他先后跑了两三趟,靠真诚打动了老人,老人分文不要,把奖章送给了他。
检票看似没技术含量,其实也有学问
  陈列馆里有些老物件,看起来很不起眼,但背后都有故事。董要重拿起一个老式检票钳介绍,这是小区居民付秀梅捐赠的。付秀梅从基层干起,后来成为洛阳火车站站长,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这把检票钳正是她当检票员时使用的。
  “检票看似没技术含量,其实也有学问。”董要重说,检票可不是在车票上随便剪一下,而是根据火车驶向来剪。比如,某趟开往北京的列车,即北上,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检票员会在车票上端剪一下;开往广东的列车,就剪车票的下方。如果车票上没有进站剪票的痕迹,一旦因火车事故而受伤,是不理赔的。
  董要重还收藏了一个帆布材质的票据专用袋,上面打了3个孔,这有何用?他说,票据专用袋俗称售票员的“钱袋子”。售票员卖票收上来的钱,经清点码整齐后放进“钱袋子”,然后由3名员工上3把锁,这3个孔就是“锁眼”,带至银行存钱时再打开,少一个人都不行。“这是前几年一位铁路上的老职工捐赠的。”董要重说。
已接待近5000人次参观,希望打造铁路博物馆
  多年来,董要重收藏了上千件老物件。前两年,受曜仪门社区邀请,他将老物件拿出来展览了两次,小区里大多数是铁路职工,大家看过后产生强烈共鸣。
  为方便大家观赏,增进对洛阳铁路的了解,去年,董要重在社区的帮助下,将老物件放在社区长期展览。不少居民也纷纷将自家压箱底的宝贝捐出来,加上董要重的朋友捐赠的老物件,如今实物藏品已超过3000件。
  曜仪门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晓波说,他们计划将这里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和家风示范阵地,目前效果良好,已接待近5000人次参观。前不久,法国一所大学的教授慕名前来参观,对这里的老物件和董要重给予了高度评价。
  董要重说,他从小在铁路边长大,对铁路充满特殊的感情。铁路是现代工业革命的产物,是对外连接的桥梁,对于一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这里的老物件,见证了洛阳铁路的变迁与中国铁路的发展,让老物件说话,让文化说话,希望这些藏品能够激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董要重的梦想是打造一座洛阳铁路博物馆,他已向有关部门提交了申请。(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魏巍 实习生 李梦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