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还在研究人造肉风味,人造肉企业已经撑不下去了

全文4428字,阅读约需13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韩国研究团队成功制造出可转换风味的细胞培养肉支架,增强培养肉的香气特性。

02然而,细胞培养肉企业如Eat Just、Upside Foods和Aleph Farms面临商业化挑战,部分企业已停止运营。

03由于销量弱于预期,Beyond Meat公司2023年连续净亏损超3亿美元,营收下滑。

04此外,礼来以32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制药公司Morphic,扩展其在不同疾病领域的管线数量。

05中国科学家成功构建量子模拟器,求解哈伯德模型,展示量子技术的巨大潜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7月9日,韩国延世大学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es)发表论文Flavor-switchable scaffold for cultured meat with enhanced aromatic properties,研究人员通过在明胶基水凝胶中引入可转换风味化合物(SFC),制造出了一种可转换风味的细胞培养肉支架,可增强培养肉的香气特性。温度响应型 SFC 可在细胞培养期间稳定地保留在支架中,并可在烹饪温度下释放共轭风味组(美拉德反应化合物,食物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色泽和风味)。
图片
可切换风味系统示意图。图片来源:nature communicates
风味是决定肉类品质的关键感官特性,该研究实现了在不依赖于传统肉类的细胞外基质的情况下,增强了培养肉的肉香和风味层次,缩小了培养肉和传统肉类在感官特性上的差距。
近年来,细胞培养肉以其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高效的生产效率,被视为一种有前途的替代肉类食品,有望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并催生了众多前沿创新技术。但这一新兴行业的商业化道路却不平坦。
在新加坡、美国部分地区和以色列,已经有细胞培养肉产品获准上市销售,Eat Just和Upside Foods的细胞培养鸡肉产品都获批上市销售,Aleph Farms的细胞培养牛排也获批上市。
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认为这类合成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禁止人造肉的生产和销售。比如,意大利、美国佛罗里达州等。
一部分踩在风口上诞生的人造肉公司,已经难以为继。2024年6月,美国细胞培养肉公司SCiFi Foods宣布正式停止运营。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企业,2022年6月获得2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同年在圣莱安德罗开设试点工厂,打造了以单细胞悬浮方式培养牛肉细胞系的500升生物反应器。这一突破性技术使得SCiFi Foods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来生产细胞培养肉,将人造肉汉堡的成本从2万美元降到不足15美元。
但SCiFi Foods的第一款人造肉汉堡还未面市,就要止步了,其创始人Joshua March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无法筹集到将SCiFi汉堡商业化的资金……我们的挣扎反映出目前培养肉和其他肉类替代品市场面临的挑战。”
全球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BYND.O)公司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这家2019年5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一度引发全球人造肉投资风潮。
从可查的财报结果看,它从2016年至今一直亏损,而且亏损越来越大,2022、2023年连续净亏损超3亿美元,营收更是从2021年历史最高点的4.65亿元,跌至2023年的3.43亿元。由于销量弱于预期,2023年11月该公司宣布计划裁员19%。
2021年2月,Beyond Meat与麦当劳、百胜签署全球供应合作协议,一度被看作是人造肉走向大众市场的开始。然而,2024年6月底,麦当劳美国主管Joe Erlinge在一个食品论坛中表示,麦当劳美国在三藩市和达拉斯推出“人造肉”汉堡McPlant,但消费者对这类植物类蛋白质食品并不买单,市场测试未获得成功。
无论是细胞培养肉,还是植物肉,都由技术驱动发展,需要颠覆性的创新和突破,还需要监管层面的规范和合理监督,更需要市场的认可和接受,毕竟,消费者买单才是实现商业化的最后一步。
企业动态
01 AMD 以6.65亿美元收购Silo AI
7月10日,AMD宣布以6.65亿美元全现金方式收购欧洲最大的私人AI实验室 Silo AI。Silo AI于2017年成立,全球总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专注于端到端AI驱动的解决方案,拥有300名AI科学家和工程师。其核心技术主要为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擅长为不同行业提供定制化的AI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快速地将AI集成到产品、服务和运营中。
• 点评:过去一年里,AMD向十几家AI公司投资超过1.25亿美元,并收购了Mipsology和Nod.ai两家企业。此次收购Silo AI也是AMD为支持AI战略而进行的一系列收购和企业投资中的最新一项,以扩展其 生态系统。(张进)
02 礼来以32亿美元收购Morphic
7月8日,礼来宣布将以总额约32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制药公司Morphic(MORF.O)。该交易预计于2024 年第三季度完成。Morphic的主要项目是开发用以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口服小分子α4β7抑制剂MORF-057,目前正在进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一项II期研究和治疗克罗恩病(CD)的一项II期研究。
• 点评:礼来在2023年通过完成对Dice、Emergenc、Sigilon等的多笔收购协议,扩展其在不同疾病领域的管线数量,其中收购Dice就囊获治疗IBD的α4β7单抗在内的多款自免药物。同时,近两年多家制药巨头纷纷加码布局IBD领域,如艾伯维2024年以来先后宣布收购Landos Biopharma 、Celsius(2024科创要闻No.24);2023年4月,默沙东以总交易额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获得其核心管线治疗IBD的TL1A抗体PRA023。期待在制药巨头的资金和商业化能力的加持下,IBD领域能出现更多创新疗法。(罗仙仙)
前沿突破
03重建52000年前的猛犸象三维染色体结构
7月11日,《细胞》(Cell)发表哥本哈根大学、贝勒医学院、莱斯大学及西班牙国家基因组分析中心等机构研究团队的合作论文Three-dimensional genome architecture persists in a 52,000-year-old woolly mammoth skin sample。研究人员在一只约52000年前的猛犸象的皮肤样本中发现了以原始三维结构保存下来的染色体,并在高通量染色体捕获(Hi-C)技术上开发出适用于远古样本的PaleoHi-C,利用这项全新技术成功重建了猛犸象染色体的三维结构。对重建结果的分析显示,猛犸象有28条染色体;相较于其近亲亚洲象,猛犸象的皮肤细胞有不同的基因激活模式,包括可能与长毛和耐寒性有关的基因。
图片
一头三维猛犸象从一幅二维绘画中挣脱出来。图片来源:cell封面,Jul 11, 2024,Volume 187
• 点评:无论是古生物演化的研究,还是出于复原已灭绝生物的想法,科学家对古生物DNA的探索从未停止。上述研究了展示一种分析古代样本染色体结构和基因表达的新方法,首次报告了古基因组的3D结构,基因组的空间结构包含其基因活性的线索,了解这种结构也将助力科学家更深入地了解猛犸象皮肤的细胞生物学。(罗仙仙)
04 构建量子模拟器,求解哈伯德模型
7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在《自然》在线发表论文Antiferromagnetic phase transition in a 3D fermionic Hubbard model(《费米子哈伯德模型中的反铁磁相变》),报告其成功构建了用于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天元”,该模拟器以超越经典计算机的模拟能力首次验证了该体系中的反铁磁相变,朝着获得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低温相图、理解量子磁性在高温超导机制中的作用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由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哈伯德于1963年提出,是描述晶格中的电子运动规律的最简化模型,可以解释大量实验现象。由于该模型在二维和三维下没有严格解析解,且计算复杂度非常高,即使是经典超级计算机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数值模拟,求解该模型一直面临巨大挑战。
图片
费米子哈伯德量子模拟器示意。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点评:学术界把量子计算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一是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即量子计算机对特定问题的计算能力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二是实现专用量子模拟机,可以求解诸如费米子哈伯德模型这一类重要科学问题。三是在量子纠错的辅助下实现通用容错量子计算机。该研究推动了对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理解,为实现专用量子模拟机以求解重要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并对理解高温超导的物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展示了量子技术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张进)
05 首次揭示AD患者大脑内部的蛋白微观结构
7月10日,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发表论文CryoET of β-amyloid and tau within postmortem Alzheimer’s disease brain,研究人员运用冷冻光电关联显微技术(cryo-CLEM)和冷冻电子断层扫描(CryoET),首次成功捕捉并重建了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斑块和tau蛋白缠结的原位成像,揭示了β淀粉样蛋白斑块内部的复杂原纤维结构,以及tau蛋白在细胞内外的有序排列。
图片
冷冻电子断层扫描观察到的AD脑组织结构。图片来源:nature
• 点评: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异常聚集和累积,被广泛认为是导致AD患者认知功能衰退的主要原因。该研究首次实现了对阿尔茨海默病中两种关键病理蛋白的原位三维观察,突破了以往仅能依赖提纯蛋白进行分析的局限。研究中所展示的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一步研究和疾病模型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有望加速新治疗方法的发现。(谯雅馨)
06 首次实现以RNA为媒介的基因精准写入
7月8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李伟研究员与周琪研究员团队在《Cell》发表论文All-RNA-mediated Targeted Gene Integration in Mammalian Cells with Rationally Engineered R2 Retrotransposons。研究团队结合基因组数据挖掘和大分子工程改造等手段,开发了使用RNA供体进行大片段基因精准写入的R2逆转座子工具,能够在多种哺乳动物细胞系、原代细胞中实现大片段基因(>1.5 kb)高效精准的整合,最高效率超过60%,成功实现了全RNA介导的功能基因(DNA)在多种哺乳动物基因组的精准写入。
• 点评:在基因工程领域,实现大片段DNA在基因组中的高效精准整合是一个关键挑战。此次技术突破,实现了精确地插入外源功能基因,为新一代创新基因疗法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我们期待它能为肿瘤、遗传病之类的患者带去有效的治疗方案。(谯雅馨)
中国及世界
07 中国搭建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试验网
7月10日,在中国通信学会举办的“信息论:经典与现代”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报告了其团队基于通信与智能融合的多项关键技术,搭建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相关情况。该试验网验证了语义通信在4G链路上可以达到6G传输能力,语义信道容量突破了香农极限对通信系统的禁锢,在三项通信核心基础指标(容量、覆盖、效率)上均获得10倍的性能提升。
• 点评:该研究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到试验验证的完整体系,展示了语义通信的前景。6G网络具备更高速率、更低时延和更广的连接密度,当通信与人工智能、智能感知融合,又将带来怎样的技术创新与变革?(张进)
08北约发布修订后的AI战略
7月10日,北约以2021年发布的版本为基础,发布修订后的AI战略,以安全和负责任的方式加速北约内部使用AI技术,其考虑AI技术的最新进展,如生成式AI和支持AI的信息工具等,确定了若干优先事项,包括:推进实施北约负责任使用原则;提高整个联盟AI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AI与其他新兴颠覆性技术的结合;通过与盟国工业和学术界、北约国防创新加速器 DIANA、北约创新基金和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更紧密的合作,扩大北约的AI生态系统。
• 点评:AI已被视为在国防实力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及政治决策制定等关键领域具有深远潜在影响力的核心技术之一,没有人敢对此掉以轻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积极投入其中。(罗仙仙)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