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结束不久的北约峰会上,做东的美国力邀新西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亚洲国家领导人出席,想要将北约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中国周边。而在参会之后,新西兰总理迅速变脸,发出了一系列对中国的指责,该如何解读他的表态?
据观察者网7月15日报道,新西兰总理克里斯托弗·拉克森日前公开表示,新西兰已经将中国视为“印太地区”的战略竞争对手,并指责中国对澳大利亚实施了所谓“网络攻击”,新西兰必须提高自己对“安全威胁”的认识等等。
不难发现,拉克森的这些言论几乎是“中国威胁论”的翻版,和过去几年美国不断鼓吹的内容没什么两样。而在从北约峰会回国后,拉克森就迫不及待的发表这一声明,其更像是从峰会里获得了一些“启发”。诚然,作为新西兰总理,拉克森想采取什么样的对华政策,都是他的自由,中方无权干涉。然而就在他说出这番话的一个月前,他还在同中方高层会面时,提出要维护好中新关系,并邀请中方高层参加了气氛和谐的欢迎宴会。
刚过去一个月时间,拉克森就对华变脸,这一速度未免太快了一些。而且他还表示,新西兰希望继续发展同中国的贸易,力争在十年内将总出口翻一番,他不会因担心遭到“报复性经济胁迫”,而对批评中国留情面。实事求是地讲,这种一面批评中国,一面却要从中国这里赚钱的做法,实在让人搞不懂拉克森究竟是如何看待中新关系的,既然要维护中新关系,就不应该盲目跟随美国,鼓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若要彻底倒向美国,新西兰又何必试图扩大出口份额。
这种纠结其实也不光体现在新西兰身上。本质来说,随着中美博弈的程度愈发加深,世界其他国家也开始被迫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一些国家选择倒向美国,但是同中国的贸易额又不能不维持。这里列举两个数据,一是2023年中国工业产值占全球35%,超第二名到第十名总和,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二是今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17万亿元,同比增长6.1%,历史同期首次超过21万亿元。这两个数据说明一个事实:中国在世界经济循环里,发挥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
考虑到这一事实,就算有些国家想彻底倒向美国,它们也不能完全断绝同中国的联系。比如澳大利亚在中美贸易战爆发后,积极向美国靠拢,接连发表涉华言论,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也逐渐在对华态度上松口,为的就是寻求让中方解除部分领域的反倾销调查。新西兰作为一个体量不太大的国家,其国内经济更容易受到几个优势出口产业的影响,自然不敢同中国彻底“分道扬镳”。
总而言之,世界终归是物质的,美国固然可以靠着自己累积的舆论优势,鼓动盟友抹黑中国,但美国和它的盟友也离不开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于是这些国家难免出现“首鼠两端”的情况,新西兰矛盾的对华态度就是例子。而对中方来讲,对愿意发展友好关系的国家,可以给予一定资源倾斜,不愿意发展友好关系,并试图随美遏华的国家,中方也有充足的反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