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叨叨丨“银发族”为何热衷跨城养老?如何编织养老服务幸福“网”

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近3亿。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家事,也是国事。
最新发布的《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蓝皮书(2023-2024)》,针对新形势下养老产业的新趋势、新挑战,倡导“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从养老服务模式、数字养老、银发经济等多方面,探索中国式养老新理念、新举措、新画卷,以更好适应快速增长的养老需求。
图片
新理念:编织养老服务幸福“网”。
人口老龄化发展有多快?专家预测,2035年前后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约5亿。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表示,健康老龄化的内涵是动态发展的,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机融合,涉及亿万民众切身利益,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这是实现老年群体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体现。
蓝皮书提出,要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新理念,从生命观的优化、老年健康新内涵等方面,兼顾“为老”和“备老”,对中国式养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图片
如何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解决好老年人健康的急难愁盼,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洪彪说,加快编织养老服务幸福“网”,让老年人用智慧、经验、劳动拥抱新生活,增加社会活力、社会创造力、社会亲和力,收获更多老年人口健康红利。
健康老龄化发展,如何进一步健全体系?专家建议从三个维度把握:一是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养老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二是养老服务体系,解决由谁提供养老服务、提供什么样的养老服务等问题;三是健康支撑体系,解决老有所医、老年康养、医养结合的问题。
新举措:助力构建支撑保障体系。
“9073”——这是中国养老模式基本构成,即约90%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机构养老。
照顾好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日常需求是重中之重。
图片
提供家庭适老化改造,建设智慧型家庭养老床位,发展老年活动中心,发展老年食堂……蓝皮书建议,让老年人在“家门口”能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近150万户,累计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3.5万张,逐步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些地方在探索:北京市加快构建“预防、治疗、照护”三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江苏省聚焦体医养融合社区慢病老人运动干预新模式,黑龙江省打造中医药康养发展方案……
新画卷:满足养老服务新诉求。
一面是老年人越来越长寿,一面是“多病共存”,护理需求、长期照护需求等日渐加大。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有不同诉求,困难老年人困难也各不相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建议,要直面问题,在发展中补短板,在解决老年群体期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图片
培育银发经济新业态。中国卫生经济学会老年健康经济专业委员会联合北京大学“健康中国理论与实证研究”课题组表示,面对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亟待探索多样化养老新业态。据相关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左右。
推动“智享养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之变,养老也要创新。蓝皮书提出,应特别注意解决养老产品、服务“不适老”问题。“‘黑科技’要关爱老年用品,让‘为老’服务更显‘科技范儿’,使用更便捷。”范利说。
图片
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目前,我国农村养老面临一些“坎”。北京大学教授王红漫建议,为农村老年人编织一张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幸福“网”,充分发挥农村熟人社会互助互惠特点,力争让老年人实现不出村、不离乡就能吃上热乎饭、看个小病等。
图片
“养老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式办法就是要调动每一个社会细胞力量,尽可能用小投入解决大问题,大力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韩启德表示,守护好今天的“夕阳红”,也是善待我们的明天。
记者从近期举办的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论坛上获悉,北京正构建完善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促进养老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北京市民政局在论坛上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共有49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比2022年底增加29.7万人,平均每天净增800人。预计到2031年,常住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北京聚焦老年人特别是80岁以上或失能失智的“老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构建完善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
图片
“一清单”是指根据辖区内老年人各类养老服务需求,设计形成一整套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清单;“一平台”指建设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位一体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打造100个老百姓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综合体。“一张网”指构建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统筹,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实体网点,专业服务商为虚拟网点,覆盖全市的养老服务三级网络,全面深化为老服务。
图片
近年来,跨城养老的模式悄然成为许多一线城市老年人的新选择。那么什么是跨城养老呢?它是指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老年人,前往周边生活环境良好、生活成本较低的城市,开启新的晚年生活的一种养老方式。那么问题来了,要想吸引老年人从一线城市前往周边城市,背后需要怎样的软硬件条件支撑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不同案例来了解一下悄然兴起的跨城养老究竟靠什么吸引来了老年人。首先我们要去河北的燕郊,看看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下的跨城养老合作。
京津冀:老年人选择跨城养老,最看重什么?
位于河北燕郊的这家老年健康养护中心,是首批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试点单位,目前住着5000多位老人,95%来自北京。
图片
缓解压力,京津冀深化养老服务协同发展
北京是全国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城市之一。截至2023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已达22.6%。部分老年人住在老旧小区,不适老问题突出;市区寸土寸金,养老机构少,入住困难,而且收费较高。为缓解北京的养老压力,2016年,北京、天津、河北启动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今年3月,三地民政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动在京优质养老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向天津、河北延伸布局;支持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在天津、河北建设养老机构,优先定向接收核心区户籍老年人。北京市西城区还规定,西城区户籍老年人入住天津、河北等协同发展区域养老机构的,每人每月可得到600元的异地养老补贴。
图片
京津冀:环京津小城市养老更有性价比
目前,北京、天津在河北康养的老年人超过12万人,他们在环京津地区过着环境相对舒适、性价比较高的养老生活。位于河北燕郊的这家医养结合机构,两位生活自理的老人入住60㎡左右的一室一厅,一个月8000多块钱,和北京同等条件的养老机构相比,每月大约节省三分之一的费用。
养老机构负责人 李海燕:我们主要承接的95%以上还是北京的老人,他们对包括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比较大,所以我们设置了老年大学,包括健身房、游泳馆等。我们在每栋楼一层也设置了护士站,有专业的保健医生和护士。
图片
“长三角”:旅居养老成为部分老人新选择
近几年,旅居养老逐渐成为部分老年人的养老新选择,他们会选择不同季节去到不同的地方旅游、居住,这种养老方式也被称为“候鸟式养老”或“度假式养老”。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长三角”地区,旅居养老正在悄然兴起。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例高达36.8%。2018年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长三角”三省一市开展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在更大范围和空间配置养老资源。
图片
大力发展康养旅居产业,吸引沪宁杭老年人
地处“长三角”中心区的浙江省湖州市交通便利,30分钟到上海,60分钟到南京、杭州,90分钟通达长三角所有城市。近年来,湖州大力发展康养旅居产业,注重中医疗养、生态康养、休闲度假融合发展,建成了一批康养宜居小镇,吸引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老人到这里来短期旅居或长期居住。在长兴县水口乡的这家农家乐,正在唱歌跳舞的老人们大多来自上海,他们每年都要来这里好几次,长则一个月,短则一周。
图片
语言气候饮食无障碍,康养旅居像“走亲戚”
通过朋友之间的口口相传,这支旅居队伍也从最初的三五人发展到近五十人。老人们说,在“长三角”地区语言沟通没有障碍,气候和饮食跟上海差不多,到这里康养旅居,就像“走亲戚”一样亲切。
图片
整合资源:108家养老机构,近5万张床位
图片
“长三角”各地整合资源,规划建设了形式多样的旅居康养机构。针对健康状况欠佳、需要专业照护老年人的需求,江苏、浙江、安徽近40个城市的108家养老机构、近5万张床位面向“长三角”地区的老人开放。
图片
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 徐启华:随着中国老龄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群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增强,特别是老年人未来对自身养老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从过去的生存式养老向享受式养老和参与式养老过渡。
河北廊坊:医养结合增添老年幸福生活底色
我们来看看悄然兴起的跨城养老。最让老年人看重的究竟是什么?一方面,老人们选择跨城养老是因为,花同样的价格却能住进更加舒适宜居的养老机构;另一方面,老人更加看重的还是这些养老机构能否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近年来,承接京津冀异地养老任务较多的河北省廊坊市,就在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协同养老新模式。
87岁的北京居民欧兴长,6年前因脑梗导致半身不遂,入住廊坊的这家老年养护中心之后,经过康复治疗,身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图片
这家养老机构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分别设置了宾馆式养护区和家居式养护区。宾馆式养护区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居式养护区主要收住健康活力型老人。养护中心内建有多家中医理疗康复机构和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北京大医院的专家常年在这里出门诊、做手术、带教、查房。
图片
河北燕达医院副院长 王立:我们非常注重和老人健康相关的这些专科的成长。在我们的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老年病科等方面,我们都和相应的优势的医院、优势的学科进行了相应的对接。做了很好的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探索,特别重视我们绿色通道的连接,可以做到老人呼叫120急救之后,10分钟到达医院相应的抢救位置。
图片
87岁的刘玺君老人,前段时间突然晕厥,身边的护理员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图片
截至2023年底,廊坊市已建成医养结合机构38家,医养结合机构占养老机构的比例超过60%。与此同时,廊坊市不断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图片
廊坊市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科科长 赵波:对康养项目内设医疗机构给予医保政策倾斜。及时开通门诊统筹、门诊慢特病结算服务,同时给予开通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让京津老人在廊坊康养享受到更便捷的服务。
图片
目前,廊坊定点医药机构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覆盖,京津冀参保人在廊坊就医免备案、同待遇。
专家:区域一体化为跨城养老提供便利条件
跨城养老,既能均衡区域养老资源配置,又能更好满足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专家认为,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一体化发展让跨城养老更加便利,跨城养老将成为更多一线城市老年人的新选择。
以京津冀为例,截至目前,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等地不断完善的区域内异地就医“同城化”和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也为跨城养老创造了条件。
图片
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教授 刘远立:异地养老主要考虑的除了环境的舒适度,主要是生活的性价比,那么特别重要的是什么?异地就医的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对于解决异地养老就医的问题还是很下功夫的。比如说2019年到2023年,这4年间,我们国家跨省的联网定点的住院的机构,就从原来的5000多家增加到了8万多家,解决异地就医可及性,将大大促进异地养老。
专家:一体化统筹医疗文体,满足多元需求
图片
专家建议,当下,银发一族养老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跨城养老在提供医疗养护等方面服务的基础上,还应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着力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延伸,统筹区域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进一步缩小区域内公共服务差距,为跨城养老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跨城养老悄然兴起,背后的支撑点是什么?
从我们为大家介绍的京津冀和长三角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如今跨城养老已经悄然成为很多一线城市老年人的新选择,那么这两年跨城养老之所以能悄然兴起,整个过程背后的支撑点有哪些呢?来看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的解读。
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