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石普宁 每经编辑:唐元
“文博场所将来的发展态势可以参考科技创新的生态,在小规模且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多做实验以获取经验。”7月11日,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许杰在成都市美术馆A区负一层学术报告厅进行了题为《艺术与科技的交互生成》的讲座。活动现场,许杰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的专访。
自2008年起出任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的许杰,是美国首位担任大型艺术博物馆馆长的华裔,拥有四十余年的国际博物馆从业经验,其工作范围包括学术研究、展览策划、文物典藏、行政管理。
在他看来,数字化技术为文物多元化、多层次的叙事带来可能。而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文博行业的边界还有望被进一步拓宽。
在此期间,如何通过实验的方式找到门径,是重要的一环。与此同时,受惠于“文博热”的影响,国内文博场所在实验上有时间上的提前量,下一步需要注意的,应该是如何进一步深化观众的参观体验。
“数字化技术是大趋势,文博场所应按需做有意义的实践”
NBD:你一贯强调数字化技术在文博行业的运用,并曾提到让文物活起来的一个重点是要“讲故事”。在“讲故事”当中,数字化技术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许杰:科技可以多元化、多层次地开发文物叙事的内容和故事。这也是世界上文博行业目前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受空间的限制,在实体博物馆中,传统的内容呈现形式有限,而数字化技术带来了更多便利:无需占用太多实体空间,就能在有关文物的各方面做出新的叙事。
另外一个好处在于,数字化技术可以让观众拥有主动选择权。不同观众的欣赏兴趣和求知角度是不一样的,有的观众会想了解更多的背景,比如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功能、文化语境等等。
当然,这种利用和开发应该是以叙事和文物为主导的,终极目的还是服务于实际的艺术品。同时,也要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观众,特别是年长的观众,对现代的科技熟练运用或有兴趣运用,所以还是需要保留传统的文字展板形式。
观众是多元的,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按照其不同需要做相应的服务。而将来所有工具的使用都不是零和关系,而是多元、共生、共存的关系。
亚博馆精选重点珍宝结合数字化技术赋予情景化展示 图片来源:亚洲艺术博物馆SF
NBD:“文化+科技”的形式已经成为文博行业的一个大趋势。在采用这种形式的时候,应该关注什么?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许杰:需要认识到的是实验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实验以及新的工具,我们不一定会达到预想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像ChatGPT也并不是“一炮而红”,它在真正大面积投入使用前做了大量的实验。
文博场所将来的发展态势可以参考科技创新的生态,在小规模且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多做实验以获取经验。这些实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文博场所不应该因为数字化技术或人工智能是大趋势,就“一窝蜂”地往上涌,而是应按照自己的需求做有意义的实践。
“王陵瑰宝:中国汉代考古新发现”展览,2017 图片来源:亚洲艺术博物馆SF
NBD:2022年年底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席卷全球。从文博行业的角度出发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价值在哪里?
许杰: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并且效率高效的情况下,综合许多相关的知识,从而能够把文博行业的疆域前沿推得更广。关键还是人的主导。因为人工智能的本源在于一种算法,而这个算法是人发明的。
我认为,将来文博行业的人工智能开发,不只是人工智能科技专家单独的使命,而是需要与相关的文博专家配合,让两者对人工智能有开发的共同主导权。
“文博热”为深化观众观展体验带来时间提前量
NBD:去年以来,国内“文博热”持续升温,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开始主动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场所。对此,你怎么看?
许杰:现在的大趋势是一票难求,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我在博物馆行业从业已经四十余年,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哪怕是在上海这种大都会,博物馆也是门可罗雀。
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人员太多以至于影响到了观赏的体验感;参观的层次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主要是以“看稀奇”为主等等。
而在此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作为另外一个大的趋势,叠加“文博热”的现状,其实是提供了非常好的便利条件,并且带来了一个很大的时间提前量,让文博场所有充分的时间去实验。
为什么这么说?以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为例,在美国,亚洲艺术并没有真正地进入主流文化,我们的工作显得尤其重要与迫切,同时也显得艰难——我们会永远面临观众量的挑战。而中国的文博场所有“文博热”的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把实验做好,开发深层次吸引观众的内容。
比如,在更多年轻人参观的情况下,其实可以针对年轻受众的需求做一些小范围的实验,并在过程当中逐渐找到门径。
国内掀起一股“文博热” 图片来源:新华社
NBD:观察年轻人的社交媒体不难发现,文创产品是他们在逛展时候关注的重点。对于展览或者文博场所本身,文创产品的定位应该是怎样的?
许杰:每个观众能带走的都是体验,文创产品就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承载体。好的文创产品,可以是感人的,能够作为逛展、看展,乃至于对整个博物馆、美术馆记忆的储存,而这一点是有意义的。
同时,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场所也是一个需要大量资源的社会平台,文创产品也可以作为汇拢财政等方面资源的补充。
故宫文创 图片来源:新华社
NBD:你曾提道,“博物馆事业永远是一个进行时态”。就当下而言,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场所的“量”有了之后,“质”要如何同步提上来?
许杰:需要考虑的还是如何更丰富地服务于观众,也就是深化观众的体验,而不仅仅是网红打卡,或者是停留在“看稀奇”的阶段。就像我刚才说的,现在中国的文博场所有“文博热”的优势,不需要太担心观众的人流量,要应该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观众参观的质量,带给他们一个有深层次的参观体验。
在这之中,将展览从器物展转换成体验展,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当然,体验展的基础是器物,但是器物不一定有一个很明确的完整叙事。而观众来到展览现场,必然不能带走文物,能带走的一定是体验。
就像喝咖啡一样,在咖啡馆喝,和在家里自己制作咖啡来喝,体验必定是不同的。同理,博物馆等场所下一步需要思考的便是:我能够带来的体验,应该是怎么样的?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