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以全新视角解读中国文明史

《中国文明简史》,
[德]卫礼贤 著
,杨凯旋 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卫礼贤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纪年法论述中国文明史,着眼于重点阐释各个历史时期推动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因素和力量,为中国文明史研究开拓了新思路,提供了新视角。让中国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西方人看待中国文化历史的视角和切入点,通过西方人的阐述,深度了解20世纪初期中国哲学、文化、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内文选读:
中译序:百年之前的“马可·波罗”——德国汉学家卫礼贤
杨凯旋
若论19世纪之后对中西方文化交流贡献最大的汉学家,卫礼贤当属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几位之一。卫礼贤,原名理查德·威廉,生于德国斯图加特。1899年,卫礼贤作为传教士来到刚刚成为德国租借地的青岛传教,旋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00年他创办“德华神学校”(1901年定名为“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开始踏入探究中国文化的门径。在书院同事的帮助下,他开始学习汉语,并研读中国古代典籍。在他的研究初期,卫礼贤致力于将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的风土人情介绍到西方。在之后的研究生涯中,他一直致力于翻译儒家典籍,并对中国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翻译的《论语》《孟子》《大学》等儒家经籍,皆在欧洲引起轰动。这些译本帮助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进入了德国思想界,影响了黑塞、荣格等文学家和思想家。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评价卫礼贤是“中国在西方的精神使者”。可以说,他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播”“东学西渐”的一位功臣,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汉学家。 
《中国文明简史》一书,以质朴的语言,从考古、建筑、文物等多个角度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华文明的历史,描绘了一个百年前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作者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历史叙事方式,不仅简要概述某段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还着眼于阐释推动各个历史时期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因素和力量,为中国文明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本书的时间线上自三皇五帝生活的上古时代,下至卫礼贤来华的清末时期。在史料来源部分,卫礼贤按照时间顺序,对于中国历史记载中的各类史籍以及文物古迹皆做了全面的介绍。在译者的翻译过程中,也发现先生在正文部分的记述中大量引用了《论语》《尚书》《易经》和《史记》等古代典籍以及众多历史典故。甚至较为生僻的《竹书纪年》等书,先生也有所涉猎,并在书中做了简要介绍。以上种种,皆可看出卫礼贤先生汉学功底之深。
图片
作为一名西方的汉学家,卫礼贤对于中国历史的叙述,整体上基于一种中立客观的视角。他并不会美化某段历史,也不会刻意避开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期。他语言的朴实无华,同样能激起人们心中对于中华文化的向往以及对古老历史的敬畏之情。或许正因如此,卫礼贤的著作才会被中西方的汉学家奉为圭臬。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总是能从其作品中寻找到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文明的形象。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原作的一些基本史实与现在学界普遍认可的有一定出入,例如个别朝代的时间纪年等。译本尊重原作,力求原貌呈现卫礼贤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作者:杨凯旋
文:杨凯旋编辑:周怡倩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