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 明末清初时京城最著名书市,如今仍是书友最爱

在古都北京的文化长河中,报国寺具有特殊地位,是文人墨客的雅游之地。上世纪末形成的收藏品市场也曾红极一时。如今,随着古旧书市的举办,千年古刹报国寺复添书香,在这里人们可以淘书晒书、围炉煮茶、寻花赏花,尽情享受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图片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历时八年修葺一新的报国寺,如今已成为市民的文化园。
曾是古都最著名书市
明末清初时,报国寺就是京城最著名的书市,比琉璃厂书市还早。据史料记载,每逢初五、十五、二十五,报国寺内均有书市,殿前廊下书摊相连,寺周街巷书铺林立。清代诗人王士祯嗜好古籍,常到报国寺书摊购买古籍善本。据说许多想见他的人,每次到府上拜访,总是找不到他,反而是到报国寺能碰到他。(1962年8月30日《北京日报》3版,《北京书肆的变迁》)
图片
1962年8月30日,《北京日报》3版
新中国成立后,报国寺划归粮食部和商业部使用,之后也曾归属粮食部管理。1970年,北京高熔金属材料厂搬进报国寺,庙宇大殿一度成为生产车间、仓库,灰尘弥漫,噪声动天。而且几乎每个大殿都有1000℃左右的高温炉,寺内到处有氢气管道,这座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随时有付之一炬的危险。(1988年4月6日《北京晚报》1版,《高熔金属材料厂迁出报国寺》)
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报国寺交付给商业部及下属的中国商报社和中国商业出版社等单位使用。1984年5月,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报国寺及顾亭林祠位列其中。此后,文物部门曾多次检查,责令高熔金属材料厂保护和维修文物建筑,但由于工厂缺少经费,难以实现维护。(1992年8月24日《北京晚报》1版,《商业部投资抢修名刹报国寺》)
图片
1988年4月6日,《北京晚报》1版
当时,在古建修缮费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多渠道、多形式保护文物,本市文物部门曾鲜明地提出:文物保护谁出资谁受益。(1995年2月18日《北京日报》8版,《谁修文物古建谁受益》)1988年3月底,商业部、中国商报社等使用单位筹资将工厂迁出报国寺和顾亭林祠,并从1989年开始先后出资对报国寺进行修缮,全面修复了寺内中路的文物建筑,改造了东西配殿作为办公用房,历时八年才使这处文物建筑修葺一新,红墙灰瓦,绿树成荫,这也是当时社会力量对文物古迹投资修缮力度最大的一个。(1998年8月14日《北京晚报》23版,《京城文物几重保护》)
图片
1997年,报国寺修缮一新,并重筑山门。寺前街道两侧门面为仿古建筑,被辟为南城文化藏品市场。刁立声摄
国内首创民间收藏馆
在上世纪90年代,报国寺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1997年7月9日,除部分办公用房外,报国寺正式开放。为保护文物和传承文化,寺庙大院辟为“报国寺文化市场”。(1997年7月10日《北京日报》1版,《报国寺对外开放》)当时,国内大多数收藏品市场只具备摊位销售这一最基本功能,而报国寺集收藏、拍卖、展览、销售、讲座等功能于一体。一个以收藏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逐渐形成,成为一代北京人的记忆。
图片
1997年12月16日,《北京日报》5版
在报国寺文化市场成立之初,除了两三百个固定摊位外,还有一些临时摊位。开业后首次组织的钱币收藏爱好者联谊交换活动,原定上午九时开始,但八时刚过,各路收藏爱好者就已络绎不绝。据主办者统计,参加活动的有6000人以上,包括不少外省市收藏爱好者。(1997年8月5日《北京日报》5版,《京城六千人参加收藏联谊盛会》)经过10年的发展,报国寺到2007年时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钱币集散中心,更是市场行情的晴雨表。
之后很长一段时期,报国寺的各类收藏活动均能让人津津乐道,秘诀在于“接地气”。
这里注重藏品交换,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交友切磋的平台。组织者为每名收藏爱好者建立了收藏专项档案,分门别类加以管理。到1998年,报国寺的收藏联谊活动已成立了邮票磁卡、根雕石玩、中外钱币、瓷器陶器、书报刊、字画、票证门券、烟标火花等12个专项收藏组织。每逢周末,都有藏友会集在此寻找知音,其乐融融。(1998年2月7日《北京晚报》4版,《好玩的城南报国寺》)
图片
2004年,第22届报国寺全国钱币交流会举办前夕,各地收藏爱好者纷纷提前到场,设地摊相互交流。庞铮铮摄
这里举办最多的就是“民间收藏展”,展品由民间收藏家提供,免费供人参观。众所周知,书画、玉器、瓷器可以收藏,但谁能想到股证、扑克牌、粮票、彩票、铜镜、公园门票、地图、烟标火花、连环画、像章,甚至是普通家用品、古瓷片、秤砣、报纸号外等也能登堂入室成为“主角”。1998年举办的全国股证展,向人们展示了600余种、1000多张清末至今的各类股证和债券,吸引了许多大专院校和证券交易所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股证爱好者还向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捐赠了股证。(1998年10月15日《北京晚报》5版,《中国百年证券收藏展览将举办》)粮票曾伴随中国人生活了40多年,各种面额、粮种、规格五花八门。然而,正因为使用范围广,粮票品种多,要找一套完整的地方粮票很不容易,而报国寺1998年开始举办的全国票证门券展上就展出了全套的北京市粮票。(2002年2月10日《北京晚报》18版,《做收藏文化产业大文章》)
为了把收藏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报国寺还与专业拍卖公司联手举办“民间收藏拍卖会”,把艺术品拍卖引到寺内。拍品大多以无底价起拍,几百元落槌,深为工薪阶层的收藏爱好者喜闻乐见。拍卖时,几百平方米的大殿座无虚席,不少人只能挤在四周的过道里举牌竞投,拍卖成交率每场都在80%以上。(1998年6月23日《北京日报》5版,《话说城南报国寺》)如在2001年10月举办的连环画专场拍卖会上,一套上海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红楼梦》拍出了1.65万元的高价,使连环画收藏在北京再掀热潮,也改变了过去连环画收藏“北冷南热”的局面。
从报国寺正式对社会开放的那天起,各种展览讲座从未间断,对大众普及收藏知识、开拓视野的作用不可低估。主讲人虽然大多是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收藏界名人,但对听课人分文不取,丰富了首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报国寺市场也成为一所名符其实的收藏学校。
进入新世纪后,报国寺文化市场更名为报国寺收藏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收藏者,也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民间收藏活动的重要基地。2005年3月,一个以中外扑克收藏品展示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扑克馆在报国寺正式开馆。该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艺术扑克珍品1.7万余种,覆盖世界30多个国家,其中不乏孤品、异形等。(2005年3月21日《北京日报》13版,《扑克开发最大困难是版权问题》)
这样的民间收藏馆在报国寺并不罕见。2006年,报国寺收藏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完工,重新全面开放。为了充分反映全国民间收藏发展的新水平,展现民间收藏的魅力,中国钱币馆、世界钱币馆、中国古玩馆等18家集展示、交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民间收藏馆在报国寺正式亮相,这种由收藏者群体开办民间收藏馆的形式在国内尚属首创。(2006年3月13日《北京晚报》14版,《报国寺18家民间收藏馆今起亮相》)
图片
2006年3月13日,《北京晚报》14版
回归公益打造文化园
2006年,报国寺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本该引起人们重视的消息,在当时却被浓重的商业味儿淹没了。2011年前后是报国寺最火的时候,不光院里挤满了1000多个摊位,就连周边的胡同里也被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贩“占领”。辖区400余户居民曾联名给街道办事处写信,希望尽快关掉市场,还居民安全与安静。(2015年4月1日《北京日报》5版,《报国寺露天文玩市场撤摊》)
图片
2015年4月1日,《北京日报》5版
自2011年以来,西城区多次对报国寺市场开展联合整治。2014年底执行撤摊之初,商户的经营数量还保持在千余户左右。
图片
2014年,在报国寺收藏市场,秤杆儿也转入了收藏品的行列,一根2.1米长的黄花梨秤杆儿要价6000元。庞铮铮摄
2015年,报国寺收藏市场进行过一次升级改造,曾休市过两个月。改造后的市场撤销了地摊,升级为展馆式,分别在前院、中院和后院的四处殿堂内设立经营场所。其中,前院室内辟有中国钱币馆、外国钱币馆、票证馆、连环画馆和书报馆;中院是以民俗、工艺品为主;后院是玉石、杂项。从那时起,乱象无序的报国寺市场已有改观。没了众多的摊贩,寺内显得更加有序。(2022年6月28日《北京晚报》20版,《一个收藏市场的变迁》)
图片
2022年6月28日,《北京晚报》20版
2019年11月25日,报国寺市场向商户发布了不再续租的通知,根据合同到期日不同,从2020年1月开始陆续有商户退市。随后,报国寺收藏市场更名为如今的报国寺文化园。作为全国重点文物的报国寺古刹,恢复了宁静,也逐渐回归了文物的公益属性,供人观瞻,传播文化。
古旧书市传承“读书报国”
近年来,西城区对报国寺及周边胡同实施了重点整治,同时利用地铁7号线广安门内站施工围挡拆后空地,建成“城市客厅”——广宁公园,通过文化展示空间、历史名人空间和寺庙氛围空间,营造“报国精神”意境,古老的报国寺有了新气象,焕发新生机。
图片
2019年12月3日,《北京晚报》8版
2021年下半年,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打出“会馆有戏”品牌。沉浸式北京曲剧《茶馆》在报国寺上演,相较于其他版本,此次演出打破了戏曲舞台的传统表演形式,探索了一种场景和戏曲融合的新形式。现场没有划分“表演区”和“观看区”,观众与演员混坐在演出场景中,以茶馆“顾客”的身份,与演员形成了新的互动关系。在特色空间中打造沉浸式剧目,实现了传统艺术与历史文化遗产的相互赋能。(2022年4月18日《北京晚报》5版,《报国寺看〈茶馆〉真挺新鲜》)
其实,在报国寺旧书摊儿闭市后,虽然书迷和藏家能理解,但也心存遗憾。能否在文物保护和文化市场间找到平衡,既保证报国寺的清净,又能延续数百年的传统文脉?2023年12月23日,沉寂数年的报国寺书市回归。为期两天的古旧书展销,不仅汇聚上万种精品古旧书,还有古籍善本和珍本孤本展示,不少书迷冒着寒风而来。(2023年12月24日《北京日报》1版,《读者乐淘精品古旧书》)
图片
2023年12月24日,《北京日报》1版
今年3月,“旧书新知·读书报国”报国寺古旧书市暨首届晒书节开启,再度吸引读书爱好者的关注。更让人欣慰的是,报国寺书市回归,不仅带回老书友,还引来年轻人造访。新潮者喜欢手作、手账等热门文创,传统文化爱好者乐于参加国风cosplay打卡环节,孩子们也有专属的儿童跳蚤市场。主办方表示,此次活动一方面利用北京文化人多、民间藏书多的优势,让有价值的旧书回归流通体系;一方面希望读者走进报国寺,了解其历史文化底蕴,让“读书报国”的精神流传下来。(2024年3月2日《北京日报》5版,《报国寺古旧书市首设晒书节》)
图片
2024年,到报国寺古旧书市购书的书友络绎不绝。    白继开摄
千年古刹里再飘书香,折射的是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将丰富新一代读书人的文化积淀。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