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展“肿瘤康复促进”公益培训,首批辐射18家基层医疗机构

图片
图说:虞先濬在多学科门诊诊室向学员介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实体化多学科门诊情况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这次培训让我第一次系统接受了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全程管理、心理社会支持、肿瘤康复和中医干预的培训。这些知识和技能将为我后续考取全科医师资质、更好服务街道癌症患者打下有力基础!”来自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外科医生张学玲说。
近日,张学玲等来自上海18家基层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6位医生、护士、康复师、社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了首批“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实训课程”训练。这也是全国首个面向基层医务工作者开展的肿瘤康复促进公益实训课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市抗癌协会,共同举办“善医赋能”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实训课程,旨在赋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精准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构建肿瘤“防-筛-诊-治-康”一体化网络体系,促进癌症防治关口前移,培养更多的“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与实训班师生连线,他表示,“对肿瘤患者来说,康复关口前移,能够与早期的筛查和诊疗相结合,是发展的趋势,也是真正能够造福患者的重要举措。此外,社卫中心还作为后端,是核心治疗以后、让病人进行全程化康复管理工作的核心推动力,也是守护者。”
聚焦肿瘤“防筛诊治康”,多方赋能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
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数据发布,2020年上海新发癌症病例8.5万,癌症患者群体庞大、康复需求复杂,单一学科很难满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吴炅教授表示,作为肿瘤防治领域的“国家队”成员,肿瘤医院积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牵头构建“防治康一体化”的肿瘤防治专科医联体。探索建立三甲医院联动社区卫生建立肿瘤患者社区康复新模式。
“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的概念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顾文英基于肿瘤患者康复的全人视角和全过程管理而率先提出的。她介绍,肿瘤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多面化的过程,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指导,还需要各级各类专业人员的帮助,这个培训以肿瘤康复促进及慢病管理为立足点,通过“医疗+金融+慈善公益”的模式创新,赋能社区,普惠社会,共同赋能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
图片
图说:学员参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大肠癌综合治疗病房
2022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签订《“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赋能培训”慈善公益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设立“上善”系列上信善医赋能慈善信托,对“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赋能培训”慈善公益项目进行资金支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为专业支持单位提供项目方案和专家资源,面向肿瘤防治医联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等单位的医护、康复师、心理师,着力进行肿瘤康复促进管理人才的培养,金融+医疗协力赋能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肿瘤康复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160余节线上课程+30课时线下实训,构建多层次肿瘤康复管理体系
前期,项目团队多次走访上海殷行街道、枫林街道、程家桥街道等社区,与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座谈,面向基层社卫中心医护人员、肿瘤患者及家属开展肿瘤“防-筛-诊-治-康”需求的调研,形成系统性的调研报告,并以报告为基础,以专业指南为指导,打造了符合我国国情和诊疗规范的肿瘤防治康课程体系。2023年3月,肿瘤医院与上海信托携手推出“‘善医赋能’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赋能培训”线上培训。
此外,构建真实医疗场景体验是本次培训的亮点之一。在为期四天30课时的线下培训中,学员们先后参访了乳腺外科、大肠外科和胰腺外科病房,还参访了肿瘤医院的乳腺癌、胰腺癌和大肠癌综合治疗病房,在综合治疗病房外科医生、内科医生、放疗科医生同区工作,可以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最优化的个体化综合诊治方案。
作为全国首家将多学科门诊实体化的医院,肿瘤医院解决了传统多学科会诊模式的教学展示功能大于实际诊疗功能、预约难和效率低的问题,多学科门诊以“可及”“易得”和“专业”为目标,让患者直接挂号多学科门诊的途径,通过外科、内科、影像科、放疗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讨论,为患者提供最优诊治方案,将门诊单病种多学科诊疗模式发展壮大。
上海市医院综合评价(评审)中心主任方秉华表示,肿瘤康复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支持各个方面,对于提升他们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善医赋能”肿瘤康复促进工作者培训项目搭建了肿瘤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全新链接,为肿瘤康复多层级合作体系的构建迈出了坚实一步。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朱富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