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瑶族长鼓舞融入现代广场舞

央广网永州7月18日消息(记者黄珂岚)7月16日傍晚,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在水口镇灵犀广场,众多身影伴着欢快音乐起舞,他们跳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长鼓舞。
“我周一到周三到灵犀广场,教现场的两三百人学习跳长鼓舞,我要将原生态长鼓三十六式七十二套传授给大家,让水口所有人都知晓打长鼓。”长鼓舞老师盘山福表示。
图片
盘老师正在广场上教学(央广网发 黄春华 摄)
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过去多在祭祀、庆典等活动中表演。水口镇积极创新,将其融入现代广场舞,简化和改编动作,使其符合大众学习锻炼需求,群众参与积极性提高。
“本地居民来学习,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传承瑶族长鼓舞文化。”该镇洋涓村村民黄桂香等几人,每天骑摩托车三十公里赶来学习。
作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瑶都水城所在地,不少游客也参与到长鼓舞学习中,没有长鼓就用充气玩具长鼓替代,乐在其中。游客张鑫灿表示,体验瑶族文化,包括服饰、长鼓舞等,感受到了瑶族文化魅力。
近年来,江华对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取得了重要的实际效果,江华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强县”“湖南省春节特色文化活动地区”。
特别是瑶族长鼓舞的发展与传承,江华更是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组织人员研究编排瑶族长鼓操、编写瑶文化普及读本在江华瑶小和县城中小学校推广。每年投入300多万元资金,加强对民族文化管理人才和创作研究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现有各类民族文化管理和创研人才200多人。组织举办项目传承人骨干培训班,神州瑶都(中国·江华)瑶族长鼓舞等大赛活动,吸引了一大批人员投入项目保护工作。全县组建了100多支瑶族文化表演队,创建了18个瑶族文化培训基地,建好了16个瑶族文化保护示范村。创建了湘江乡桐冲口村《瑶族长鼓舞》和《盘王大歌》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示范基地,成立了江华民族艺术学校和江华民族歌舞剧团两个传承基地,设立了6个非遗传习所(馆),10个非遗传承基地学校,沱江镇一小已成为全省“校园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和“全国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基地”。
2009年来,加强了瑶族实体文化建设,江华在国道两旁、县城大街小巷、乡镇集市、旅游景点景区安装羊角短鼓和长鼓形式的照明灯光。2011年在江华火车站广场中央修建了长15米、面径2.8米、重15.6吨的瑶族铜鼓。
与此同时,该县还创作编排一批如《瑶山鼓魂》《长鼓风韵》《瑶人与鼓》《长鼓情》《打长鼓》《我的山窝窝》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要元素的歌舞节目,把保护项目搬上舞台或银幕,打造民族文化产品,积极参与国家、省、市举办的民族文化对外交流活动100多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