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元4天3晚桂林游,一个敢报价、一个敢报名

全文1639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一名网友发布视频称母亲执意参加一个40元游桂林四天三夜的旅游团,该团还包吃包住。

02网友质疑该旅游团为旅游骗局,母亲却认为不正常,报警后仍未能阻止母亲出行。

03桂林市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涉事旅游团组团社为海南佰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地接社为桂林美好国际旅游有限公司。

04相关部门已立案调查,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严肃处理。

05专家建议消费者理性消费,不要轻信社交平台的低价旅游产品,遇到问题及时投诉举报。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40元吃一顿美食都不够,却可以去桂林玩4天,这种不符合常理的旅游团价格显然有问题,但有人还真报名去了。
一名网友发布视频称自己母亲执意要参加一个老年旅游团,40元游桂林四天三夜还包吃包住,当网友告知行程是旅游骗局时还被母亲说“不正常”,即便报警希望能够劝退母亲,依然没能阻止母亲出行,此事引发热议。
昨日,桂林市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了通报显示,经初步核查,视频提及的旅游团组团社为海南佰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地接社为桂林美好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组团社涉嫌的违法违规行为,将按属地管辖原则,由海南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根据目前掌握的证据,地接社桂林美好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涉嫌组织不合理低价游,地接社导游李某、黄某涉嫌向旅游者虚假宣传兜售物品,相关部门已立案调查,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严肃处理。
图片
01
所有低价的馈赠
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正所谓“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旅行社不是慈善机构,开门做生意是为了赚钱,不可能贴钱请游客出去玩,所有低于市场价的旅行团往往包含各种坑,例如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景点游览时间、降低住宿和餐饮标准,或者在行程中会设置额外的自费项目或强制购物,游客如果不参与可能会受到导游的压力或影响整体行程,目前大多是诱导‌消费者购物以获得高额返点来盈利。
图片
上述40元4天3晚桂林游的规划的游玩路线中,除去往一些景区,还有去参观厨具生活体验馆、“企业赞助商”、丝绸馆、美玉收藏馆等,此行程自然就是诱导游客消费。
低价游最坑的莫过于买房团,一些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与旅行社合作,开发了接、看、送一体化的旅游加购房营销的新模式,游客只需要几百块钱,就能跨省旅游并且食宿全包。前几年某地一些海景房的开发商特意会去内陆城市招徕游客,给大家“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憧憬,还能兼顾度假养老、理财投资,忽悠一批老年人以高于当地二手房几倍的高价买入海景房。
殊不知现实的海景房是“面朝大海,风湿拄拐”,对于老年人而言并不适宜居住,以为坐等升值的投资回报,最后“养老本”都亏没了房子还卖不出去。
并且,低价旅游团还可能遇到人身危险,像今年4月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刘家营乡桃林口村青龙河水域发生一起船只侧翻事故,导致12人死亡,就是一个不超百元的一日游低价团,参加者多是老年人,事故发生地并非正规旅游景区。
图片
02
低价团旅游
为何屡禁不止
低价的诱惑,如今旅游的风吹向了全国各地,不管有钱没钱,大家都想出去走一走,短视频平台兴起让“低价游”获得了广阔的获客市场,平台上充斥着各类399元、599元的包食宿和部分景点门票的跨省游产品,劲爆的价格再加上“纯玩”等醒目字眼,以及主播的各种宣传渲染和限时限量抢购的操作,各种低价游让人心动,很多人还以为是自己凭实力和运气抢到的团。
其中一些旅游团还借着“政府补贴”的名义,让大家失去警惕,像上述的桂林游,该网友母亲就被告知旅行团这么便宜是因为有“国家补贴”,“40块钱我们承认是少啊,但是国家补贴一年只有一次。不会上当受骗的,我们想买就买,不想买就不买。”
图片
尤其老年人,更是低价游的重灾区,大部分老年人普遍形成了节俭的消费习惯,他们经历过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时期,对价格较为敏感,在消费时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性价比,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旅游产品,即使子女主动出钱给他们报一个高品质的高价团,他们也舍不得。
违规成本低,对于旅行社和导游而言,市场竞争激烈,获客越来越难,通过低价策略来招揽客户的效果显著,关键也在于违规操作的成本相对较低,而利润却十分可观。即使被查处,也可能只是面临罚款等轻微处罚,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并且还可以“改头换面”另起炉灶。
监管力度不足,虽然法律法规对低价团等问题进行了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模糊地带和漏洞,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加之当前旅游市场的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可能存在力度不够、手段单一等问题,难以有效遏制低价团的泛滥。
其实不管怎么整治,低价游都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为大家对诗与远方的向往一直存在,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财力。总而言之,一定要理性消费,不要轻信社交平台的低价旅游产品,如果真报了低价团,最好在旅游过程中注意保留消费记录、照片、视频等证据,遇到强制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拨打当地投诉举报电话。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及数据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作分享使用,不涉及商业范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