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黑胶“归来”,连接音乐的过去与现在

在位于深圳梅林的Echo回声黑胶唱片咖啡馆里,一位顾客蹲在摆满黑胶试听唱片的架子前挑选,指尖划过一张张经典与现代的封面,她选中一张谭咏麟的《雾之恋》,小心翼翼地放在唱机上。随着唱针落下,她戴上耳机,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手边是一杯刚刚磨好的香浓咖啡。
近年来,随着黑胶唱片在全球范围内的复兴,深圳涌现了一批独具特色的黑胶唱片店铺。这家新开不久的黑胶唱片咖啡馆便是在社交平台广受年轻人追捧的其中一家。走入店内,窗台与餐桌上独立摆放着数台唱片机与耳机,墙上温馨张贴着拿取与播放黑胶的指示。指定的试听区域放置了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等不同类型的唱片,顾客可以自由选取黑胶唱片。只需点上一杯咖啡,便可在悠悠咖啡香与乐声中度过半晌私人时光。
在数字音符编织的无形网络中,实体唱片店无疑是一种珍贵的存在。晶报记者走访了深圳多家黑胶店,并采访了数位黑胶爱好者,其中不少资深黑胶爱好者见证了黑胶文化在国内的静默与复兴。在这一小众的爱好及生活方式背后,潜藏着不少门道。而它的复兴,亦印证着在数字音乐和流媒体服务日益普及的当下人们对于实体音乐愈发地珍视。
图片
▲作为有深圳打卡地之称的超级黑胶工厂,收录了近万张不同曲风、不同年代的黑胶唱片。
岁月留声
事实上,深圳在黑胶文化的宣传推广上一直有着自己的痕迹。位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旧天堂独立书店就是许多黑胶爱好者的文艺乌托邦。这家书店不仅以自己独具品位的书籍为主打,更有专属于黑胶的音乐空间以及系列专业的黑胶文化活动。作为旧天堂的四名合伙人之一,黑胶爱好者丁路见证了国内黑胶文化的兴衰轨迹。
“70后”的丁路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母都是音乐工作者。自小,家中那些来自前苏联地区的黑胶交响乐唱片常常转动在老式唱机上,为他的童年带来了最初的音乐启蒙。“1985年左右,中国还曾有几条黑胶生产线。但还没有做起来,CD就出现了。”彼时,方便存放、价格低廉、便于携带的CD成为时代新宠,黑胶生产线被大量淘汰,甚至一度还出现了“黑胶填海”的现象。那时,黑胶唱片的销售渠道非常有限,只有外文书店才允许销售。每个月,丁路都会计划好下一个月要收藏的黑胶,这是他与黑胶之间独有的约定。读初中的他为了能够攒下十几元钱购买一张心仪的黑胶唱片,常常选择不吃早餐,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开支。为了“挽救”黑胶,丁路还积极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推广黑胶的活动,均无疾而终。他还曾为自己喜欢的黑胶厂牌ECM编写了一个网站,给该唱片公司建立资料库。
1996年,丁路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来到深圳。在这里,丁路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音乐爱好者。2011年,他与阿飞、介词、魏籽等几位好友共同合作经营旧天堂书店,书店里专设的黑胶展柜与相关的活动亦成为了推广黑胶文化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种传统音乐媒体的独特魅力。
“我应该也是最早一批利用互联网海淘买碟的人。”丁路回忆,随着2000年后互联网的兴起,他开始了海淘黑胶的探索。在线上与海外卖家沟通的时候,曾有人一度怀疑他是骗子,只因那时少有中国人海淘。有趣的是,就在这“不打不相识”的交流中,丁路结交了许多海外朋友。
图片
▲丁路
如今,丁路收藏了七八千张黑胶唱片,音乐类型从古典音乐到爵士、摇滚、流行、民族音乐无所不包。在丁路的生命旅程中,黑胶唱片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时光的见证者。从家乡甘肃兰州到北京求学,再到深圳成家立业,那些黑胶唱片始终伴随着他南来北往,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班后、闲暇时,我就会把唱片拿出来反复听、看。有时非常随机,有时也会突然想起某一张唱片,专门去找。”
丁路表示,他更喜欢听的是实体唱片而非流媒体。无论是黑胶还是CD,它们都是音乐的载体,有着曲目顺序,可以拿在手里欣赏封面设计,感受生产流程和历史背景,这些是流媒体所无法提供的沉浸式体验。
情感载体
同样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郑刃是深圳一个小有名气的音乐爱好者,圈内人更熟悉他的网名“刀片儿”。2020年起,郑刃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运营自己的公众号“斗量”,专注于日本音乐亚文化,包括自由爵士乐、地下摇滚乐以及噪音音乐等。他的两本小书《灵感与力量》和《地上与地下之间》填补了国内关于日本爵士乐的空白,在同好中广为流传,成为国内爵士乐迷圈子中炙手可热的珍贵读物。
郑刃出生于1981年,与之成长相伴随的是卡带与CD的“黄金时代”。在他的记忆中,黑胶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郑刃回忆,他对音乐的热爱最早源于摇滚乐,尤其是中国的摇滚乐。随着打口唱片的流入,他的音乐视野被进一步拓宽,开始沉醉于外国音乐的多彩与丰富。
移居深圳后,随着工作的稳定和生活的安顿,郑刃重拾对于音乐的热爱,他开始回溯自己的音乐历程,逐渐向更早期的音乐类型探索。从最初的重金属到朋克,再到追求更为内敛表达的后朋克,郑刃在听音乐的历程中不断深入,直至投入爵士乐的怀抱。而在爵士乐的众多分支中,自由爵士以其打破传统、追求音乐自由的精神,深深吸引了他。这种音乐的流行年代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70年代。“那个年代还没有CD,卡带也相对稀少,黑胶作为当时的主流音乐介质,承载了那个时代的声音与记录。”郑刃意识到,音乐越往前听,越离不开对于介质的关注。于是在八年前,黑胶就这样走入了他的世界。
图片
▲郑刃收藏的黑胶唱片。
在郑刃看来,黑胶不仅可保留性强、外观吸引人,更在播放过程中提供了一种丰富的调整空间。从唱机的设置、音响的搭配,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最终呈现的音质,这个过程看似“麻烦”,但恰恰如此,也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选择空间。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最终得到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种音乐体验恰是数字音乐难以提供的。对于听音乐的方式,郑刃并没有严格的限制。黑胶也好,流媒体也好,本身听的是音乐,根据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而定。
在黑胶的收集过程中,郑刃亦收获了许多意外的惊喜。在一次韩国的旅行中,郑刃偶然购得一张二手黑胶唱片。当他回到家中打开唱片封套,发现内页写满韩文。出于好奇,他找到懂韩语的朋友帮忙翻译,发现这些文字是一位女生手写的情书,虽然表达得并不直白,但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原来,这张唱片本是作为一份礼物,由一位女生送给她心仪的男生。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在市场上流转,最终来到了郑刃的手中。这让他感到非常有趣,因为这张唱片不仅传递了音乐,更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故事。
郑刃认为,二手唱片的魅力在于它们不仅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故事和情感的载体。“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背景,经过不同人的手,叠加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记忆,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和聆听。”
追本溯源
“喜欢黑胶是始于‘颜值’。”四年前,“95后”李小姐在深圳国贸的一家音像店看到了挂在墙上的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原声带黑胶唱片封面,深深被吸引:“它设计得非常漂亮,只可惜是非卖品。”这心动的一瞥留住了李小姐的脚步,她开始细细观赏起店内的其它黑胶,当场就选购了人生中第一张心仪的唱片。“不知不觉中,深圳多了许多与黑胶元素相关的店铺,在社交平台上也会经常刷到相关信息。”
李小姐是一位电影迷,她收集的黑胶唱片主要以电影原声带为主。早期的黑胶选购全凭兴趣,在一段时间的了解后,她开始向身边的黑胶资深爱好者取经,逐渐转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比较老版的黑胶唱片,也会在网络上搜索一些二手黑胶店铺。在李小姐看来,听黑胶这个爱好小众而显得很酷。不过,选购黑胶产品与配套相关的设备确实需要不少精力和财力,她坦然表示,“近期已经很少买黑胶了,上次听的碟可能还在黑胶机里没有取出来。”
正如多位受访者所述,目前国内的黑胶受众有几个群体,有部分讲究黑胶古早版本的音乐资深爱好者,他们追求极致的音质与播放体验;也有追逐时尚潮流的粉丝乐迷,他们不惜为钟意的歌手或独特的设计而买单,由此区分的则是历史存量的黑胶唱片与新近上市的新碟。像小红书这类平台的存在也让黑胶风潮成为一种复古时尚,大批年轻人纷纷有意无意地晒出自己的黑胶战果,黑胶唱机更是成为了装修品位的某种代表。
媒体从业者勾特与黑胶结缘20余年,这些年,他一直在关注着黑胶市场的“回潮”。在他看来,现在的黑胶消费市场呈现明显的双轨式发展,一类人是把黑胶作为复古的、有仪式感的生活方式。另外一类人更看重的是黑胶本身的声音属性。勾特认为这恰恰说明黑胶本身的巨大魅力,无论它的外在还是内在,都会吸引到不同消费心理的人群,同时这两类人群都是黑胶市场的支撑者。他们在消费黑胶的时候既有交叉,也存在着分歧。
“就像你们看到的,黑胶复活了。用模拟的方式记录,用模拟的方式保存,才是让你得到真实、自然、连续性声音的关键。但如果其中一步,或全部步骤都是数字技术完成的呢?这也没问题,还是会有人为这样的黑胶买单。并且在最近5年间已经越来越多的母带师知道怎么去做出合格的数字黑胶母带了。黑胶或者说模拟录音制作本来就是遗憾的艺术。所以不必纠结。”勾特觉得音乐爱好者要根据自己的音乐喜好选择黑胶,因为重要的是音乐本身,而对于黑胶这种介质只有体验,才能真正了解它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
图片
▲在深圳旧天堂书店的黑胶分享会。
“黑胶+”新业态
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的数据,2020年中国黑胶唱片销售收入增长率高达359.3%,尽管黑胶唱片的销售额与流媒体收入相比仍有差距。但这种增长的背后,是人们对“实体音乐”的重新认识和珍视。
对于黑胶复兴的具体时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晶报记者搜索发现,让市场开始重新关注黑胶唱片的一个关键节点是在2016年年底。当年英国唱片市场拿出了一项惊人的数据:2016年12月第一周,黑胶唱片的销售额首次超过了数字专辑下载的销售额。也就在那一年,国内专业的黑胶唱片发行方嘿哟音乐成立黑胶唱机HYM,以黑胶文化为核心,致力于打造更适合当代用户使用的黑胶硬件产品。
2021年,嘿哟音乐首个大型线下实验基地“超级黑胶工厂”落户深圳南头古城,致力于将深圳的黑胶新业态推向新的高度。目前,超级黑胶工厂以错层的工业风设计、集纳近万张黑胶唱片的超级容量成为深圳黑胶文化的新地标,吸引着年轻人争相打卡。
嘿哟音乐联合创始人、超级黑胶工厂主理人林桓民是设计师出身,他介绍道,在品牌创立之初,他们面对的是一片“荒漠”,当时国内几乎没有黑胶唱片的市场,音乐人也很少选择发行黑胶。在多方努力下,嘿哟音乐逐渐打开了黑胶市场。目前,嘿哟音乐作为国内最大的黑胶唱片发行厂牌之一,不仅发行了包括周杰伦、张学友、王菲、鹿晗等国内顶尖音乐人的黑胶唱片,还涵盖了流行、爵士、古典、说唱等多种音乐类型。从资源端为开设大型黑胶门店奠定了基础,也是超级黑胶工厂与其他黑胶门店形成竞争壁垒的关键所在。
图片
▲林桓民
晶报记者在小红书输入“黑胶”关键词,目前相关笔记有“82万+”篇,而“深圳黑胶”关键词相关笔记篇数则达“1万+”,许多音乐爱好者在线上不吝分享着购买黑胶产品的心得,也发布许多黑胶店铺打卡点。不少黑胶店铺通过“黑胶+”商业模式,与书籍、咖啡、酒等不同业态结合,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也为深圳的文化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
林桓民表示,深圳及其周边地区拥有完整的黑胶产业链,嘿哟音乐立足于深圳,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形成了成熟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年轻且具有活力的城市,深圳拥有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对高品质音乐体验有着强烈的需求。林桓民表示,希望能将黑胶变成一种社交方式,“我们致力于将经典的黑胶唱片与现代音乐体验相结合,通过更创新的方式,让黑胶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
来源│晶报APP
记者:罗婉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李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