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成果转化,全市首个产业创新“链式联盟”结硕果

位于普陀区云岭东路上的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承载了很多全国领先:填补国内多项空白的原材料开发技术,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国聚烯烃领域唯一一家由企业为主体牵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图片
图片
近期,这里还成立了全市首个产业创新“链式联盟”,聚焦新材料研发领域开启了“创新体联合攻关”的高效协同模式——上海化工院携手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无锡市化工安全技术中心、安徽海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旭森阻燃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绿强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联乐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茂宸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实验室源头技术创新、项目概念验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等一条纵深的“产业链”上“结”出了多个实效成果。
比如,“链式联盟”里,上海化工院和安徽海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的“同位素碳13国产化”项目已投产,建成了国内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稳定同位素碳13示范装置,解决了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关键试剂原材料国外垄断困境,极大地降低检测成本、惠及国民;上海化工院和苏州联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氧18稳定性同位素产业基地正式投产,形成了年产氧18水100千克的产能,新增2000多万元的销售额,同时解决了我国肿瘤诊断试剂的“断粮”之痛。
源头创新的经济、社会价值不容小觑。如何将源头创新的“新质研究”“新质发现”真正转化成市场认可的“新质生产力”?打通生产要素的各个环节至关重要。普陀区科委在其间也当起了“穿针引线”的桥梁平台。
“围绕一个产业链将策源端、中间端、应用端,以及各类服务创新的专业机构都集成起来。为此牵头成立了武宁创新共同体,盘活区域资源,将区内资源集聚并向外辐射。”普陀区科委主任李文波进一步介绍,武宁创新共同体成立一年来,在协同创新上已成功助力60余家单位在科研学术、技术研发、国际市场开拓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
图片
上海化工院是今年武宁创新共同体的轮值主席单位。“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其实也常常遇到一些研发成果转化率不够高、对市场需求痛点不明确的困境,和上下游的互通有无就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化工院院长助理雷雯告诉记者:“加入武宁创新共同体之后,除了原先院里常规的上下游资源,我们接触的产业链链条更广了,应用场景的拓展范围也更大了,研发成果的转化效能都大幅提升了。”
比如,今年上海化工院就协同普陀区上海市儿童医院一起,就儿童性早熟试剂盒研发展开了联合创新,并申报了2024年“武宁创新共同体”联合创新项目。不仅拓展了企业研发成果转化的应用场景,也为适应满足医院终端临床需求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