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浙皖合作十件事”全部完成 周国辉:为流域和区域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董洁

图片

【编者按】

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观点有思想,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图片

建德新安江,游客乘坐“竹筏”造型电动游船在江雾中前行。图源:视觉中国

发源于安徽黄山,向东流入浙江千岛湖……

浙江与安徽,因一条跨省的新安江结缘。两省合作从2012年的水环境共保联治开始,如今已拓展为全方位、多领域的联动共赢。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广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经验,鼓励流域上下游之间开展资金、产业、人才等多种补偿”。

近日,潮新闻记者从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首批“浙皖合作十件事”已全部完成,两省合作成果达49项,涵盖项目衔接、产业交流、就业服务、文旅合作、医教结对等十方面。这也是全国跨省流域从资金补偿拓展至多种补偿的先行探索。

详情点击>>

涌金楼丨跨省情缘,浙江安徽每年一起做十件事

图片

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欣喜地看到首批“浙皖合作十件事”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因新安江情缘而生的浙皖两省区域合作之树又结出了新的果实。这一事件,不仅对浙皖两省来说,在生态补偿上翻开了新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为全国跨省流域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区域发展从以邻为壑到共建共享的转变,是发展理念上的重大突破。在省政协工作期间,因为分工联系人资环工作,我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省内外作过一些实地调研考察,发现一个过去的潜规则,就是有的地方以邻为壑。最明显的做法,是把垃圾焚烧、污水处理项目放在两地边际之处,这既是应对“邻避效应”的一种措施,本身也是“邻避效应”在地方政府治理决策上的体现,也是一种自觉不自觉的以邻为壑。

2012年浙皖首次尝试的新安江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突破了以邻为壑的思维定势,是区域合作治理上的一个巨大进步。随着首轮补偿期的结束,是否要继续坚持补偿机制?我们也作过实地调研,听到过对实际成效的不同评价和反映。下游地区感觉水质指标有提升但还不满意,上游地区则是有补偿但不甚满足,这是基于不同站位的不同诉求。但环境有改善、改善有补偿,这是基本面,也是值得肯定的地方。随着持续的坚持、推进和完善,必将形成正向的“马太效应”。在这个问题上,两省的党政领导态度是十分鲜明坚决的。对此,我们在调研报告中深表赞同和支持,并就两省生态环境合作和千岛湖生态特别保护区规划建设提出过一些具体的深化完善建议,得到重视和采纳吸收。

“浙皖合作十件事”,是继水域生态共治共保之后两省又一新的深度合作之举,也是民生实事工程跨省域的拓展和延伸,涉及项目衔接、产业交流、就业服务、文旅合作、医教结对等多个领域。从实践看,这种全方位的合作不仅促进了两省经济的共同发展和民生福祉,也提升了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和美誉度。这是贯彻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造福双方百姓的实际行动。

“浙皖合作十件事”的成功实施,从对赌式、被动式的资金补偿,发展到多种形式的主动合作共建,既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又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和命运共同体精神。这种先行探索,不仅有助于解决跨省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而且有利于调动流域上下游地区积极性、促进区域间的团结合作和共同富裕,为流域和区域合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山相连、水相通、情相依。我们有理由相信浙皖两省将继续深化合作、拓展领域、创新方式,共同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从跨区域的共治共保,到共富共美,本身就是一场改革,首先要破除的是以邻为壑的行政藩蓠。

(Δ视频由数字人播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