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说“别想太多”,“4不5要”陪伴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患者生活不容易,亲友常在关心之时提供帮助,不过却也常常适得其反,像是简单的一句出自好意的“别想太多”往往就容易带来反效果。
如何陪伴抑郁症?先了解从何而来。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表示,在了解如何和抑郁症患者相处前,首先先了解为什么会有抑郁症。
抑郁症主要因素包括了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三大层面:
·环境因素:如婚姻、家庭、课业、工作、社交、经济等生活压力影响,也包括了生离死别、天灾人祸等;
·心理因素:则可能因环境因素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质,如完美型性格、什么事情都希望能得到最好结果的冠军型性格、或是认为身边周遭的事情都与自己有关的神经型性格等;
·生理因素:则包括遗传、荷尔蒙影响等,如男女都有可能出现的更年期,而研究也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脑部结构杏仁核,也会与一般人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常见抑郁症的起因。
图片
【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这么说】
从上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不论是何种因素,都不会是患者自己所愿意的,就像天雨路滑摔车一样,不会有人愿意。
抑郁症最迫切需要的并非改善建议,旁人的建议患者可能也思考过,甚至已经尝试过或正在奋斗着。那些支持与建议虽常出于好意,往往会造成反效果,常见如“别想太多”。
在帮助他们之前,我们可以先思考这些方法是否真的对对方有所帮助。下述为常见例子,可依此类推。
1.别想太多
这句话看似相当安慰人,也是在所有的词句中感觉最中性的。但换个角度想,这句话很容易让人感受到问题是在于“患者自己想太多,其实根本没怎样”,换句话说,心里的问题不被重视。
2.很多人比你还惨
这句话看似也蛮有几分道理,但每个人都是独自的生命体,所遇到的事情也都有所不同,何况每个人面对同一件事的承受力都不同,自己能承受的,对方未必能承受,反之也是如此。这句话如同拿两件不同的事情做比较,非但没什么帮助,也容易让人感受到“难道我的问题不是问题吗?”。
3.正常人
常见出现如“希望你也可以恢复正常。”,患者只是心理生病,就像感冒一样,我们并不会说感冒的人不正常,更何况不会有人希望自己被称做不正常。“正常生活”、“正常人”等字眼,其实就像是在绕个弯指人不正常,这任谁都不会高兴。而这个字眼因为是由正面的词句所组成,因此常会让人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讲出来,要特别留意。
4.是因为你不惜福
抑郁症和幸福与否无关,如前述可了解抑郁症起源各不同,我们不了解对方的遭遇或处境。另一方面,帮助人因人而异,激将法这类的言词虽容易给人当头棒喝,但未必每个人都有效,甚至对于本来就身处抑郁的抑郁症患者而言会太过强烈,反而变成一种强烈贬抑、指责之词。遑论这并非是患者所愿意的,如同前述,我们并不知道患者正在受什么样的苦,经历过什么样的遭遇。
图片
【如何陪伴抑郁症患者】
1.同理心
陪伴抑郁症患者,最重要的并不是“能给对方什么帮助”,而是“对方需要什么”,简单而言就是“同理心”,换做实际的行动,就是倾听、陪伴、带动。真诚的站在对方的立场看事情,听对方说,适度的附和,并做适当的带动,如鼓励对方走走。若对方不愿意,那就尊重对方的意愿。
记住,关键在“对方现在需要什么”,而不是“需要对方做什么”。良好的陪伴,往往胜过一句“别想太多”。
2.适度赞美
抑郁症患者时常会出现自我否定的情况,在对谈时,若有发现其实对方做得很好,可以不吝啬地让对方知道,给予正面的肯定,让他了解自己其实是很美好的。
如此可以强化信心,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否定自己。但避免过度称赞,显得浮夸而没诚意或不自在。
3.鼓励代替批判
是人都会做错事情,抑郁症患者也会,在发生错误时不会有人希望被批评,抑郁症患者也是。
因此,在发现错误时,可以以有实际帮助的话语鼓励,或告诉对方此行为会有什么什么负面影响,取代不必要的情绪用语,如“你怎么又来?”。
图片
4.适度的陪伴
抑郁症患者最希望的就是身旁的人不要有因同情等因素出现的改变,在陪伴上除了言行多点同理心,保持现况即可。也适度的保持距离,避免自己一肩扛起,认为对方是自己的责任,毕竟自己不是医生,能力有限。
在同理的陪伴时,适度鼓励对方发展兴趣、维持良好生活习惯、伸出援手。此作法其实就和一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无异。
5.寻找钥匙
每个人都会有个心理需求,有时或许自己不知道,抑郁症患者也是,但其可能为抑郁症患者所需要的一把解锁钥匙,可能为信仰、兴趣、亲友、美丽的风景等,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可鼓励患者在保护自己及他人的前提下多元发展,寻找那把关键钥匙。
也有不少研究显示,良好的宗教信仰是有助于抑郁症改善的。不过也提醒应以“良好价值观”做为信仰基础。因此若鼓励患者接触宗教信仰,可多与对方聊聊近况,倾听并了解是否真的对患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