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东北接盘侠”的身后江湖:徒弟还在师傅没了

全文2927字,阅读约需9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本土超市比优特在东北地区拥有直营门店超过70家,年收入约45亿元,被认为是东北胖东来。

02比优特连续接手多个家乐福的东北门店,以“捡漏”方式成为家乐福的接盘侠。

03比优特创始人孟繁中认为,本土超市应该反思自己学到的内容,与大超市的核心优势在于全,但商品全并不堆积商品,而是陈列有效的消费者需要的商品。

04另一方面,比优特注重与本地实际消费能力、社会行业发展趋势相结合,进行调改,摸着石头过河。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比优特
如果回溯2024年上半年的零售业,“爆改”这一民间词汇成为关键词。最近,郑州永辉超市瀚海海尚店将闭店进入调改阶段,这也是零售业当红品牌胖东来主导调改的永辉第二家门店。
在此之前,胖东来已经主导调改了步步高梅溪湖店和嘉百乐超市。从郑州永辉第一家调改门店的效果看,客流是调改前的十倍有余,人满为患。
其实在胖东来爆改本土超市龙头永辉门店的同时,还有一家以东北为根据地的本土超市也在悄悄逆袭,不过不是“爆改”,而是勇敢做了接盘侠。
这家本土超市叫做比优特,发迹于黑龙江鹤岗市。一提到鹤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几万元就可以买一套房。殊不知这里也走出了一个本土超市的地头蛇。根据公开资料,比优特目前在东北地区拥有直营门店超过70家,年收入大约45亿元(2022年数据)。有人戏称比优特是东北胖东来,不过鉴于胖东来的特殊性(门店主要集中于单一城市许昌,兼营百货、影院、电玩中心等业态),两者有相似也有不同。如果非要对标,比优特更像是上市公司家家悦的东北袖珍版。
对标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比优特这两年干了一件大事。让东北零售圈之外的同行开始侧目相对,那就是连续“接盘”了多个家乐福的东北门店。比优特的接盘与当年苏宁易购用资本手段收购中国家乐福不同,准确的说这更像是“捡漏”。近年来家乐福中国由于经营压力,很多地方门店都在关闭。比优特则在东北家乐福的门店退出后,在原址开业,开一家本土的超市比优特,且证明之可以活下来。
如果时光倒退20年,家乐福、沃尔玛都是中国零售业当之无愧的“名师”。2009年大润发在营收规模上实现对家乐福中国的反超,第一次实现了华人经营的本土化超市对欧美超市的超越。尽管如此,倒退到10年前,沃尔玛、家乐福仍旧是中国大陆零售市场的重要玩家。彼时,山姆还没有显示出如今天般的重要,大卖场仍旧是沃尔玛中国的核心业务。家乐福虽然已经有下滑势头,但是家乐福出来的人才仍旧遍布中国零售业,说很多零售企业其余的都是沃尔玛家乐福的门徒,并不为过。
但是又过了十年,现在徒弟还在,但是师傅没了。这恰恰是比优特接盘(捡漏)家乐福背后的中国零售业的真实生态。
向谁取经
如果说中国零售业现在没有“师傅”,可能很多人会不同意。
最近,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刚刚说过,胖东来要向三家零售企业学习。点了三家外资公司的(品牌)名字,不过并没有生面孔。山姆、COSTCO和AIDI。没有生面孔是指,这三家企业(包括沃尔玛)的中文著作,在零售圈早已成为畅销书。如果说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就是于东来先生没有点名任何一家日本零售企业。其实从市场的接近性来看,学习日本零售的人更多一些。
当然于东来说这番话也有弦外之音。最近半年,胖东来出圈大热,已经到了近乎神话的地步。零售业同行邀请其出手相救,圈外的商业人士不断组织各种考察团奔赴胖东来。而普通民众则把胖东来当成了网红打卡的旅游点。所谓高处不胜寒,大热之下,以于东来的见识,不可能不知道事情总有另一面。连许昌当地的出租车司机都在抱怨,说本地人已经不敢去胖东来了,因为人太多。
而对于胖东来来说,卖场里那些保鲜日清的成本不菲的牛肉生鲜,是不可能卖给那些住在宾馆里把胖东来当旅游景点的、不开火做饭的外地人的。长此以往,胖东来的民生服务功能将大大减弱,而生鲜商品是损耗也会肉眼可见的增加。
所以于东来此番表态,也是在给当下的胖东来热降温。言下之意是,胖东来也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
但是于东来这种“转移视线”的说法,未必有效。因为前面提到的三家外资超市,没有任何一家可以作为通用教材,在沃尔玛中国(大卖场业态)和家乐福中国走下神坛之后,留下的偶像空缺。大家还是更愿意相信胖东来,学习胖东来,很重要的一点,这是一家本土企业。
在以上三家企业中,山姆和Costco都是会员店业态。会员店业态本质上是以中产阶级消费人群为核心,在商品层面走全品类精选的道路,在供应链层面以全球供应链为依托。从整个零售业的发展看,会员运营是所有人都关心的,但是会员店作为一个业态仍旧小众。至于ALDI ,虽然最近在各类媒体上关于ALDI如何打性价比的宣传文章很多,考虑到连山姆和Costco都花了很长时间来适应中国市场,关于ALDI在中国的一切,现在下结论都还太早。
对于正在处于全行业转型的历史关口的中国零售业,找到新的“通用教材”至关重要。中国消费市场的复杂程度,决定了这个通用教材应该在规模、效率、本地化几个方面找到一个可以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从这个维度说,胖东来充满偶像光环,却不是那个解药。只要去过许昌看过胖东来的门店就会明白,精细化经营与规模化扩张目前仍旧是个矛盾体。因为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规模化的解题思路始终是零售连锁业绕不开的命题。
自学成材
在这种背景下,比优特接盘家乐福的故事就有了另一种味道,它似乎说明了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就是当师傅已经不是师傅的时候,你还可以自学成才,至少当个地头蛇是没问题的。
根据第三只眼看零售的报道,比优特创始人孟繁中认为,本土超市原来的的老师是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零售商,现在老师们的日子都不好过了,本土企业应该反思自己学到的内容。
2021年,比优特将公司总部迁址到辽宁沈阳,后来,比优特接手了沈阳的4家家乐福门店。这似乎是一个蛇吞象的故事。(下图为比优特沈阳文化路万达店,图源来自比优特公众号。)
图片
关于比优特的发展,根据超市周刊的报道,创始人孟繁中在演讲中提到自己的想法和理念:
首先是孟繁中认为,不是大超市不行了,是你的超市不行了。他以鹤岗为例,鹤岗的人口是89万,作为资源型城市过去十年经济挑战很大,但是这样一个城市比优特都可以做到10亿元的销售额。所以大超市真的不行了吗?
和胖东来一样,比优特非常重视商品结构的挑战,孟繁中有个理念,大超市的核心优势还是在于全,但是商品全并不堆积商品,而是陈列有效的消费者需要的商品才是真的“全”。在沈阳的一家典型门店,比优特超市的SKU数量为14000个,覆盖绝大多数类目,但是人效可以达到10万/人。
钛媒体APP认为,仅仅这一点,比优特就算是守住了超市业的精髓。沃尔玛能够开遍全球,核心理念就是一站式购足。但是在中国市场,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发展,这一超市业态的基本理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一方面是线下业态的细分发展。细分业态不断冲击蚕食着大卖场的份额。家电有苏宁、体育有迪卡侬、服装有优衣库,品类杀手们靠着更为专业和深入的供应链,让超市的许多类目都开始变得鸡肋。到最后,超市自身也开始丧失了对部分品类的信心。从新零售开始,盒马、大润发包括永辉,一个默认共识的改革方向就是缩减非食品类目,强化食品和生鲜类目,努力塑造生活食品服务商的定位,但是往往又陷入生鲜类商品毛利过低的陷阱。
另一方面,中国大陆市场强大的电商体系,发达的快递物流乃至同城配送体系,让渠道高度碎片化,所谓的一站式购足在一二线城市早就不复存在。
或许是同样发迹于低线市场,在这一点上比优特与胖东来英雄所见略同,那就是坚持“一站式购足”。胖东来通过超市+百货、药店、黄金珠宝、影院等多业态实现。
此外,在商品供应链层面,比优特一改大超市大而粗放的面目,以街边小店为商品价格对标对象。“通过和小卖店等商圈对手比价,找到价格过高商品、分析背后原因,从源头开始改革,比如为供应商免除地堆费、进场费等冗余费用,从而拿到较低供货价,最终降低商品零售价,提升价格竞争力。”
对于企业员工,比优特同样注重对员工待遇和福利的提升,这一点和胖东来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仅就销售规模和门店规模而论,比优特目前仍旧是行业的小字辈。不过,从比优特的情况看,这家本土超市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学习经典,但是同时注意和本地的实际消费能力、社会行业发展趋势相结合,进行调改,摸着石头过河,而不再是等待着新的老师出现。
这可能也是在当下中国零售业只有偶像、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徒弟”们自救的一种参考路线。(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房煜,编辑|胡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