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启示:战略目标不清晰,无论如何努力都没用

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分散使用本就不多的资源,这是太平天国一大错误,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战略目标模糊,无论如何努力都没用,杨秀清、陈玉成、李秀成都犯了错误。
图片
太平天国为何失败?这问题答案众多,战略目标模糊,让太平天国离胜利越来越远,无论杨秀清、陈玉成、李秀成如何努力,都看不到希望。
1853年,太平军进入南京,在这里定都,与清朝对峙。此时,东王杨秀清实际负责军政,他在战略目标上犯了错误,把战争拖进了持久战。
自古王朝创业,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从哪里取得突破,谁才是最危险的敌人,如何才能消灭最强劲敌?显然,杨秀清没有做到,也弄不清楚。
位于江南的政权,想要跟北方抗衡,或者说取而代之,必须占领几个地方。
以南京作为中心,就必须拿下江北的淮河流域,控制淮南、淮北。长江中游必须控制武昌、荆州、襄阳,这样整个长江防线才算是完整。
历史上,十六国南北朝时代,决定江南朝廷变更的关键点是长江中游的荆州,以及两淮。当然,还有建康(南京)城下的决战,只是到了这一步,上游局势早已稳定。
以三吴作为基地,依靠江浙财税支持,能否逆转乾坤呢?答案是很难,因为这些地方历史上大多“传檄而定”,且处在包围之中,战略回旋余地太小。
如果非要以三吴作为基本盘,在没有两淮、荆州、襄阳的情况下逆袭,只能借助外力支持。但是,列强不可能支持太平天国,太平军无法以近代化方式灭掉清朝。
所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杨秀清必须要明确进攻方向,把主力集中起来夺取两淮、长江上游,然后再攻下两湖,可惜东王没有。
定都天京时,太平天国局势并不乐观。此时,向荣的江南大营、琦善的江北大营就在南京、镇江、扬州郊外,极大制约太平天国的军事活动。
图片
如此,杨秀清应该先集中主力,攻灭两大营,彻底解除天京威胁。要知道,此时清朝还没完成兵力调动,“红单船”水师尚未到来,太平天国有机会获胜。
灭掉两大营,短时间内清朝在南方很难集中一支劲旅,而湘军尚未训练出来,这对太平天国而言是绝佳机会,但杨秀清没能抓住。
杨秀清究竟在干嘛呢?北伐、西征、东征,谁才是主攻方向,也是很模糊。
林凤祥、李开芳率2万精兵北伐,目标是直取北京,本身就不现实。2万太平军确实能打,但长驱直入,还是攻坚作战,岂能完成任务呢?
东征也止步于镇江、扬州,被阻挡在江浙腹地之外。西征,起初兵力不到一万人,主帅胡以晃、赖汉英此时还没啥军事经验,西征阵营远不如北伐。
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为何能所向披靡,一个重要原因是集中使用兵力。杨秀清虽然很少跟清军主力对决,但每次攻打城池都比较顺手,即便不能破城,也能从容撤退,在下一阶段取得更大成果。
定都南京后,本就不多的精兵悍将,被分散使用在北伐、西征战场,还要留出部分士兵守卫南京、镇江、扬州,自然无法做到集中使用兵力,结果可想而知。
北伐全军覆没;西征虎头蛇尾,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同时用兵,让清军在持久战中得到锻炼,且壮大了湘军以及充实了两大营的兵力。如此,太平天国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在没有水师协助的江南作战,胜算渺茫。
1856年,杨秀清迎来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可以结束两线作战,重新把太平军集中起来。但是,杨秀清又犯了错误,直到天京事变爆发。
图片
湘军在长江上游,两大营在南京周围,究竟该解决谁呢?1856年的情况是,湘军陷入灾难边缘,曾国藩被围困在南昌孤城,江西几乎都落入太平天国手里。
胡林翼在武昌受挫,被韦俊拖住。一旦石达开攻克南昌,俘虏曾国藩,湘军就成不了气候。可以说,太平天国最有机会消灭湘军主力,就是在1856年初。
两大营不断增加兵力,加上“红单船”水师,清军有7万人。此时,“红单船”水师封锁长江,南京压力很大。但是,秦日纲摧毁了“江北大营”,情况已经有了好转。
杨秀清在这关键时刻,选择调回石达开,一举摧毁江南大营。此举,究竟是对还是错,单纯从军事角度看,不好下结论。但是,摧毁江南大营后,杨秀清真的犯了错误。
要明确一点,这次摧毁江南大营,是击溃清军,并非歼灭。想要彻底解决天京安全问题,杨秀清必须乘胜追击,集中全部精兵悍将,把击溃战变成歼灭战,并夺取江浙,打通与外界联系。
此时,由于石达开回来战斗,湘军在湖北、江西反扑,但进展不大。要知道,即便是天京事变后,韦俊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还能守武昌3个月,最后主力安全撤退。
所以,太平天国集中兵力东征,对上游影响并不大。再则,若是真的拿下江浙财税重地,此时英法又忙于与沙俄在克里木厮杀,无暇东顾,太平天国将大有可为。
那么,杨秀清是如何做呢?答案是,石达开率兵西征武昌,秦日纲率兵追击江南大营残部,这着实是败笔。分散使用兵力,两线都不顺利。
杨秀清为何调石达开回京,是因为秦日纲自己无法搞定江南大营。此时,居然让秦日纲独自追击主力尚在江南大营,与张国梁、和春厮杀,无疑是大错误。
秦日纲、陈玉成、李秀成也就是一万多人,结果可想而知。金坛、丹阳一线战斗激烈,张国梁守住了阵地,陈玉成还受了重伤。
图片
想要彻底打垮江南大营,必须是石达开、秦日纲一起上,把兵力集中起来,否则没机会。4年后,李秀成再次打垮江南大营,与陈玉成全力东征,江南大营才彻底被灭掉,击溃战变成歼灭战。
杨秀清分散使用兵力,战略目标模糊,没有重点、主次之分。石达开在西线遇到困难,因为没有水师,难以靠近武昌;秦日纲受挫丹阳,直到天京事变爆发。
杨秀清犯了错误,陈玉成、李秀成同样是如此,作战没有主次,错过很多机会。
例如,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后,陈玉成、李秀成一度合作,打进了江浙,却在西征武昌问题上出现了分歧。
继续东征江浙,全部将其占领,还是救援安庆,攻打上游,陈玉成、李秀成有了争议。那么,究竟谁对,谁错呢?依然不好下结论,但他们在战斗时,又没有主次之分。
例如,李秀成在洪仁玕劝说后,答应西征武昌,却并不带着精兵,而是一路招募兵马。曾国藩就在祁门,太平军前锋一度越过羊栈岭,与祁门近在咫尺。
如果真的集中兵力,陈玉成、李秀成能铁了心跟湘军在上游决战,就应该把更多兵马投入皖南,在祁门擒拿曾国藩。但是,太平军目标不明确,李秀成又去打江西,然后去湖北。
陈玉成也是如此,既然是西征武昌,解除安庆之围,就应该攻打武昌,或者至少等李秀成来。李秀成晚来2个月,陈玉成等不及,自己独自回安庆战斗。
陈玉成离开湖北前,把陈得才、赖文光以及骑兵部队留下,只带着一万多兵马返回集贤关。太平军兵力不多,又没有水师,安庆陷落。
图片
杨秀清、陈玉成、李秀成都很努力,在战役层面都认真去做,却从未明确战略目标。如此,太平天国多次错过机会,离胜利越来越远,失败越来越近。
简单看湘军,胡林翼、曾国藩的目标就很明确,把主要资源用在关键点上。江南作战,水师必不可少,他们组建专业化水师,在田家镇之战一举灭了由民船组成的太平军水师,焚毁数千艘,从而控制了长江航道。
太平天国固守南京,不愿意转到外线作战,胡林翼、曾国藩便把武昌、九江、安庆、南京作为进攻目标,依次进行,其余战场在处在次要地位。
沿着长江作战,拔掉主要战略要塞,湘军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还多次拒绝咸丰皇帝的圣旨。无论是咸丰下令北上“勤王”,还是去江浙征战,湘军都不去,找各种理由推脱,既定计划不改变。
纵观太平天国战争14年,湘军并不是很强,太平军也不弱。但是,曾文正与胡文忠的战略水准,就不是杨秀清、陈玉成、李秀成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