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抢跑和内卷,这个暑假,我们想和家长谈谈“慢成长”

全文2855字,阅读约需9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随着幼儿园毕业生即将迈入小学,家长们纷纷陷入“幼小衔接”焦虑,过度关注拼音、数学和英语等技能训练。

02然而,教育是场马拉松,抢跑和内卷现象并不能保证孩子持续长久地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03作者胡春华通过三个育儿故事,强调充足的睡眠、良好的作息习惯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04另一方面,家长应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进程是独特的,用发展的思维看待孩子的未来。

05随着“双新”教改的落地,未来的教育将更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如体力、耐力、思维力等。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再过一个多月,今年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们就要迈入“未来无限可能”的小学。这个暑假,不少“准小学生”父母又开始陷入“幼小衔接”的焦虑深坑:去哪里学拼音?数学是不是要给孩子练练计算?英语阅读哪个绘本系列好……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抢跑”现象屡见不鲜。
那么,“抢跑”的孩子真的就一定能“笑到最后”吗?作为一位学校管理者,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教育是场马拉松。“抢跑”和“内卷”,或许能让孩子一时领先,却无法保证他们持续长久地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从事学校管理这些年,相比花式各异的“抢跑”,倒是一些“慢成长”的故事,让我更有启迪,也更值得我们借鉴。
“睡觉大王”为何能一路直博?
我教过的学生小A,从小喜欢睡觉。上小学时,每晚9点是他雷打不动的上床睡觉时间,甚至每周六、日上午要睡懒觉,一睡可能直接睡到中午。别的孩子常忙碌、奔波于各种“班”时,他则显得很淡定,保持充足的睡眠,空余时看书、逛展。小A读小学时学业表现平平,未见他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或突出表现。
中学时,他进了家门口的初中,当别的孩子在挑灯夜读、昏天黑地刷题、补习的时候,他依然每天早早睡觉,没有参加任何补习班。升入初三后,也许是他长期睡眠充足、体力精力充沛,小A的学习效率、复习效率都非常高,后来顺利考入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读高中时,他仍然保持每天晚上10点睡觉的习惯,到高三时虽然每天参加学校晚自习、睡觉时间有所推迟,但也从不熬夜。他曾和家人说过一句话:“我是真正地在晚自习,而班级很多同学其实是在‘假自习’——他们都在打瞌睡!”后来,小A顺利考入复旦大学,并一路直博。
就我的观察来说,小A的升学之路走得很顺畅,背后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淡定”和“松弛”无疑是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在小A身边有一位不焦虑的妈妈,除了每天让孩子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闲暇之余,她还经常带孩子去运动、去游玩、给孩子创造很多机会拥抱大自然;周末和假期,他们常去的地方是两个“馆”——博物馆和图书馆。
从科学养育的角度分析,一个人睡眠充足,每天才能高度专注,学习事半功倍;同时,充沛的精力也能支撑他承担越来越繁重的学习任务。不少研究都已表明,睡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道重要环节。睡眠对人的大脑和身体有重要的修复和再生作用。睡眠不足会打破这种平衡,从而影响孩子正常的身体、大脑发育,增加疾病发生率,还会直接损害记忆力、注意力、自控力、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而当一个孩子睡眠不足时,其情绪情感也容易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其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学习兴趣等,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另一方面,不少家长总希望让孩子多花时间、提早“抢跑”以形成学习的优势,不少家长甚至都成了“时间管理大师”,让孩子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但实际上,对于发育快、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抢跑”固然可以让他暂时保持领先,但很可能磨灭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或者使孩子失去了探索的欲望、丧失了解自己兴趣的机会;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弱、发育相对迟缓的孩子来说,“抢跑”牺牲的是睡眠和休息时间,更加得不偿失。
所以,无论孩子学习水平如何,只有当他们拥有了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作息习惯,才能保持充沛的体能,在成长之路上走得更顺、更远。更何况,孩子的认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升的,所以,家长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给孩子更多“留白”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休息、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从事各种创作,让孩子以更“松弛”的状态享受童年。
“数字原住民”,如何从他律到自律?
进入AI时代,如今的青少年几乎人人都是“数字原住民”,他们更容易接触和应用数字科技,获取信息迅速,知识面广,彼此高度虚拟互联。但由于年龄尚小,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他们也极易沉溺网络,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
在我们学校,去年刚读小学一年级的小B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原住民”,小小年纪就能熟练使用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平时一有时间,小B就拿着手机刷各种短视频,刷到“停不下来”。小B父母发现了她的异常,马上把家里所有的电子产品“坚壁清野”。然而,只要小B父母一不注意,随手放在一边的手机就会被小B拿来,要么刷小视频要么打游戏,防不胜防,亲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后来,小B父母和小B“约法三章”:周一至周五不碰电子产品,周末每天开放半小时给她使用电子产品;如有违反,则禁用一个月,如能遵守一周,父母就会给她小奖励。但是,这些约束不仅仅是针对孩子,小B父母也同样要遵循每天晚上7点至9点远离电子产品的“规章”,由小B监督,同样有奖惩。
约定履行后,小B家的亲子时间多了。父母会陪她散步、聊天,散步的时间成为他们一家沟通和交流的最佳时段。小B父母还发现小B特别喜欢搭积木,就经常和孩子一起搭积木,作为她遵守游戏规则的奖励。渐渐地,小B习惯了限制电子产品的日子,兴趣爱好更广泛,也越来越自信。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规则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如何与孩子定下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并遵守执行,是这一代孩子和家人需要面对的新挑战。要知道,孩子最好的“玩伴”是家长,很多时候,“屏幕育儿”和屏幕控制儿童只有一线之差。在“电子产品拉锯战”中,最好的做法就是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并给孩子正向奖励和刺激,但奖励方式更应该以赞扬与亲情陪伴为主。
学习好习惯,要怎么坚持下去?
在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还有一位同学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小C同学,他向学校赠送了自己的专著《梓衍片语》,里面收集了他一至四年级的课内课外260多篇作文。这是小C从一年级开始坚持记录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成果之一。观其成长之路,我们也可以发现,他的父母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小C每天坚持中英文阅读,家长拍视频发朋友圈“打卡”——这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坚持,坚持了1700多天,帮助孩子完成了厚积薄发的过程,让小C提笔创作时总有源源不断的思路和创意,逐篇积累,终于集结成了自己的文集。学校也特地给他开辟了专栏书架,供其他孩子借阅。
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是阅读习惯还是运动习惯,抑或是每天练琴、画画等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家长的坚持、及时鼓励,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给予孩子坚持的力量。当坚持成为习惯,这股力量不容小觑。而且,在这个案例中,比起孩子的坚持,更能看见家长视频打卡的坚持,每天陪伴的坚持,这种亲子共同的坚持,让原本显得单调重复的事情变得美好又有创意,孩子也不断积聚成长能量。
以上三个我亲历的育儿故事中,值得夸一夸的是孩子的父母:他们都不急不忙,选择和孩子一起“慢成长”,通过“慢”来成就孩子的“快”和“远”。因此,在为孩子的幼升小做准备时,建议更多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帮助他们更顺利地适应幼升小。同时,父母也要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进程是独特的,要用发展的思维看待孩子的未来。
九月即将到来的新学期,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将全面使用新教材,这也成为最近很多家长群里“激起千层浪”的新话题,有些家长对“双新”教改焦虑不已,事实上,家长们大可不必“谈新色变”。这是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具体推进举措,改革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归教育本源,为人的全面发展考虑。具体来说,“双新”聚焦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所谓的核心素养,就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换言之,随着“双新”教改的落地,未来的教育不再是简单比拼孩子学了多少知识、会做多少道题、考了多少级,而是比拼孩子的体力、耐力、思维力、创造力、学习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任何经历都是学习,吹风看雨是学习,奔跑打闹是学习,同甘共苦是学习,世界就是孩子们的教室,生活就是孩子们的教材。父母要做的是陪伴、欣赏、引导和支持,给孩子成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我们用看“别人家的孩子”的眼光看自家的孩子,真正地看见孩子,理解孩子,和他们一起“慢慢”长大。
  作者:胡春华
文:胡春华(浦东新区万科实验小学校长)图:视觉中国编辑:王星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