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推动我们前进或下沉?| 长江读书451期

长江商学院
 2024年07月19日 15:11 北京
图片
图片
又逢美国大选年。当地时间7月15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被共和党大会正式提名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参议员JD·万斯则被提名担任特朗普的竞选副手,将竞争美国副总统职位。
大选中的一个关键变量,是能否继续赢得白人工薪阶层的群体性支持。《乡下人的悲歌》一书脱胎于作者J.D.万斯的个人经历,展示了他从俄亥俄州艰难童年走到耶鲁法学院毕业生和风险投资家的坎坷历程,也反映了他对广大美国工人阶级面临普遍困境的深刻观察和反思。
社会流动不只是财富多寡等经济学问题,还关乎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在这本书中,人们可以窥见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选举背后,美国底层白人的生存境况以及他们的政治诉求,了解美国社会面临的蓝领困顿、阶层分化、文化撕裂等现象,在获得细致感性体验的同时,引发深刻理性思考。
本期长江读书与你分享长江商学院EMBA43期学员、《详谈》系列图书作者、纪录片《激流时代》主理人李翔的一篇书评,带你体会JD·万斯如何通过自己的故事,解读贫穷背后复杂的文化和家庭因素,以及教育、就业和阶级差异等社会问题。
1
特朗普在2016年击败希拉里·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是那一年最让美国和欧洲的精英阶层瞠目结舌的事。在像《纽约时报》和《金融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看来,特朗普几乎一无是处。但是选民却投票选举他为美国总统,以此证明纽约、华盛顿和硅谷的精英们对美国的了解是多么脱离现实。
在这种背景下,J.D.万斯的回忆录《乡下人的悲歌》在美国能引起轰动和巨大的讨论,也就不足为奇。《纽约时报》的书评说,万斯的这本书“讲述了社会底层的白人如何驱动政治反抗,推动唐纳德·特朗普的崛起”。包括硅谷著名投资人彼得·蒂尔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内的科技精英也对这本书推崇有加。
比尔·盖茨2017年的夏季书单中推荐了这本书,盖茨说,《乡下人的悲歌》展露了美国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个话题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要,远超万斯开始写这本书时的情况,“不仅是一本重要的书,也是一本伟大的书”。
能够收到如此多名人和知名媒体这么高的评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J.D.万斯在这本书里,描述的是一个精英们很少会去主动接触,更说不上了解的阶层。精英对贫穷的认知,其实是想象出来的。他们能意识到贫穷的存在,但是穷人为什么会陷入贫穷状态,以及能有什么方法来解决贫穷问题,精英阶层给出的答案其实一直都不是很奏效。这也造成了所谓的对精英的反抗。在美国,最突出的事件就是贫穷白人们投票给特朗普。
J.D.万斯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现在在硅谷的一家投资公司工作,他跟妻子住在旧金山,还养着两条狗。
仅仅看出版社网站上的这一行介绍,你会以为这就是一个美国白人精英的简介。
但真实的情况是,J.D.万斯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生活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德尔敦。那是一座不断在衰落的工业城市,很多人没有工作。他的外公是一名钢铁工人,他的父母,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被我几乎不认识的父亲抛弃的孩子,我的母亲是一个我宁愿不认识的人”。也就是说,他成长于美国下层白人群体之中。这部分群体几乎也都是支持特朗普的选民。
万斯自己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
“我想让人们知道那种对自己濒临放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以及为什么会有人放弃自己。我想让人们了解穷人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精神和物质上的贫穷会对穷人家的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影响。”
比尔·盖茨说,万斯的一大优点是,他没有假装自己是一个专家,能够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来解决美国底层人民的问题。万斯在这本书里的确没有提供什么解决方案,他只是平静地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的底层人们的生活。
他不认为这种状况仅仅是跟钱有关。他说,美国的白人工人阶级是美国最悲观的群体,比拉美裔移民和黑人还要悲观,但是他们的经济状况其实好于后两者,所以,肯定是金钱之外的某些地方出了问题。
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这是万斯这本书要传递出的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万斯仍然自视为这个阶层中的一员。他说:
“我们从未如此地脱离社会,而我们还将这种孤立传递给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信仰也发生了变化,更多地依赖情绪化的修辞,而不是那种可以帮助贫苦孩子进步的必要社会支持。我们文化中的某些特性带来了特有的危机。这种危机使得我们的男性形成了某些劣根性,难以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取得成功……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我们的悲歌无疑是一个社会学上的问题,但同时也与心理学有关,与社区有关,与文化有关,与信仰有关。”
他冒着被视为叛徒的危险,用“消费主义、与世隔绝、愤怒、不信任他人”来形容这个群体。显然,他现在事实上所处的阶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不仅仅依靠钱就能解决的问题。
2
从他的这本书里,我试着总结出一些万斯认为导致这种糟糕状况的原因。这些原因,对于理解人们为何陷入贫穷,以及为什么阶层流动变难,都有启发。
A. 首先是对成功的认识。
万斯说,在他生活的群体中,人们会把成功的人分成两类。第一类靠的运气,这些人出身好,含着金钥匙出生,因此注定要成功;第二类人靠天才,生下来就特别聪明,因此也很容易成功。这种认识,让大家认为,辛勤的努力不如天生的才能重要。
万斯回忆,自己家那时有一个邻居,经常抱怨说,利用现有体制的人太多了,那些勤劳的人根本得不到需要的帮助。她认为其他成功的人都靠的是招摇撞骗,但是她自己一辈子都没有工作过,靠的是政府救济。而在米德尔敦这个城市,30%的年轻人一星期工作时间加起来不超过20个小时,但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懒惰。要知道,在硅谷和纽约这些地方,经常会有人夸耀自己一天就可以工作20个小时。
B.然后,在这种认识论的主导下,小孩子有时会分不清楚知识和智力。他们轻易的就会放弃努力,以为是自己太笨了,但事实上这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
万斯举了一个例子:
在他一年级时,学校会玩一个游戏,老师宣布一个数字,然后列出正确数学方程式的孩子会得到奖励。有一天,老师宣布的数字是30,孩子们纷纷列出29加1,15加15这样的方程式。万斯得意洋洋列出了50减20。老师马上对他赞不绝口,因为他第一个列出了减法。但是下一个孩子说:10乘3。
万斯当时的反应是,他连乘法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他以为是因为天生太笨了,所以才不知道。
“对于一个想在学校好好表现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那尚未成熟的大脑并不明白智力和知识之间的区别。我认为自己是个笨蛋。”好在,他的外公帮助他认识到这一点,还帮助他补习数学。但是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小孩,出身单亲家庭,母亲忙着工作可能还吸毒,不停换男朋友,根本没人管。
万斯说,当时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长大了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律师、银行家。更不知道,在其他地方,其他的孩子早就开始了对将来出人头地的竞争。
C.第三是家庭和生活方式。
万斯的一个姨妈嫁给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人。万斯的外婆说,姨妈和姨夫之间从来不吵架,也不相互大喊大叫,原因是,姨夫是个圣人。这是万斯第一次发现,原来家庭成员说话是很和气的,而不是一言不合就吵架大闹。后来,他慢慢了解到姨夫的整个家庭,发现其实人家整个家里的人都这样,在公众场合从来不会对彼此大喊大叫,而且,在私下场合也都是和颜悦色,有事情好好商量。
万斯在外婆的坚持下,在一个杂货店找了份兼职工作,做收银员。这份工作也让他了解到更多。他发现,有些人来杂货店匆匆忙忙,拿到东西就走,有些人是很放松地在货架之间穿行,仔细地划掉购物清单的每项物品。有些顾客买一大堆灌装和冷冻食品。有的人推到收银台的购物车里满是新鲜食物。越是匆忙的顾客,越有可能购买熟食和冷冻食物,也越有可能是穷人。怎么判断出是穷人呢?一个方法当然是看衣着;另一个方法是,买单的时候付款的方式,穷人会用美国政府发放的作为救济穷人福利的食品券。
过了几个月,有一天,万斯回家后问他的外婆,为什么只有穷人会买婴幼儿奶粉。“难道富人家就没有婴儿吗?”外婆回答不上来。他过了很多年之后才知道,中产阶层和有钱人家庭,更倾向于用母乳喂养孩子。
万斯还看到了穷人是怎么揩福利制度的油的。食品券只能用来买饮料跟食物,于是,就有人用食品券买很多汽水,买单时再减价卖给杂货店换现金,然后,把要买的东西分开结算,用食品券买食物,用现金买啤酒、红酒还有香烟。然后他就开始怀疑自己的阶层。这个阶层里,有人努力工作,想要往上走,但也有人宁肯就靠失业救济金工作,还发明出了生存技巧。
所以,万斯总结说,社会流动不只是财富多寡等经济学问题,还关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穷人相比,中产阶层有一套完全不同的生活准则。
D.第四是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什么。
万斯为了交大学学费,曾经在一个地砖工厂打工。这份工作报酬其实还可以,就是有些辛苦。老板一直苦恼的问题就是,工人流动性特别大,年轻人经常是干几天就不干了。万斯就看到自己同时期工作的一个年轻人,很随意就放弃了这份工作。尽管这个年轻人有各种需要工作的理由,比如要供养未来的妻子还有即将出生的孩子,但他却丢掉一份有着很好医疗保险的不错的工作。而且,万斯说,
“更令人不安的是,当丢掉自己工作的时候,他还认为自己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他身上缺少一种主观能动作用,他认为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掌控很少,总是想要责怪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
万斯说,什么都不信的人,当然就没有办法有效参与到社会运作和社会协作里了,“如果你相信天道酬勤,你就会努力;如果你认为即使你尝试了也很难取得进步,那么你会觉得干嘛还要尝试呢?”
这就是《乡下人的悲歌》的启发,不同阶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分化,才是最致命的,绝不仅仅是钱多钱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