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一舞惊天下:北京奥运开幕式经典节目背后的广东情缘

全文2317字,阅读约需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经典节目《画卷》与广东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编导沈伟及共创者侯莹均曾在广州接受现代舞启蒙。

02《画卷》以广东现代舞团为起点,展现了东西方舞蹈艺术的鲜明分野,最终呈现出一种近于中国舞的现代舞风格。

03为此,沈伟和侯莹在创作过程中,克服了巨大的技术难点,将舞者随机“绘制”的线条改为更具象的山水等元素。

04除此之外,侯莹在近年来的作品中,继续探索东西方舞蹈的结合,形成了高辨识度的“侯莹身体运动技巧”。

05目前,侯莹舞蹈剧场在广州永庆坊演出,推动现代舞即兴创作和教育,同时试图以舞蹈为媒介,沟通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融合。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鸟巢”的巨大舞台上,一幅巨型卷轴向两边展开,露出居中的空白“画芯”;十余位黑衣舞者随兴起舞,同时在地面上留下真实的墨迹,最后竟组成了一幅包含日月、山、水、云纹等元素的中国画——这个舞蹈名叫《画卷》,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的开场节目。短短几分钟的演绎,却成为奥运文艺演出史上的恒久经典。
少有人知的是,《画卷》这个节目与广东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其编导沈伟及共创者侯莹,均是在广州接受现代舞启蒙,并从这里走向世界。
连日来,南都、N视频持续推出“百年奥运的广东印记”专题报道,通过对历史的深度挖掘,讲述这一百年来,奥运赛场内外不为人知的广东人和广东缘分。巴黎奥运会开幕前夕,舞蹈家侯莹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回溯《画卷》的研创历程:“当我知道北京奥组委愿意用现代艺术的方式做一个开幕作品的时候,既惊讶,又欣喜。”而这次参与奥运筹备的经历,让她注意到东西方舞蹈艺术的鲜明分野。此后的很多作品,都致力于探索两者之间的对话与融合。
图片
侯莹。
始于广东
2008年8月8日,别开生面的舞蹈节目《画卷》,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整场文艺演出“开篇”。当初直播时,这支承载着国际前沿视野、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现代舞,让国人耳目一新,也让海外观众刮目相看。
《画卷》从何而来?少有人知的是,它与广东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其编导沈伟及共创者侯莹,均是从这里开始接触现代舞,并曾于不同时期活跃在广州水荫横路的黑匣子剧场,面向市民观众演出。
图片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蹈《画卷》。
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是中国现代舞专业教育的起点。
1987年9月,中国第一个现代舞大专班在广州开学。全班20名学生中,有首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一等奖得主金星、已取得北京舞蹈学院教职的王玫,也有后来在电视剧《粉红女郎》中饰演“何茹男”的张延等人。
沈伟原本是湖南省湘剧院的武生演员,得知广州开办现代舞班的消息,便毅然抛弃自己的“铁饭碗”,南下广州求学。时任广东舞蹈学校校长的杨美琦,将这位青年接纳为插班生,而他也很快展现出自己的舞蹈才华和创作天赋。
两年后,沈伟与这班同学一起,创建了中国大陆第一支专业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广东现代舞团前身)。
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沈伟动情地说,在广州求学、演出的这段经历,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1995年,他辞别广州赴美留学,逐渐在纽约这个“现代舞擂台”上站稳脚跟。
比沈伟晚生几年的侯莹,从小学习古典舞,1994年加入了广东实验现代舞团,重塑自己的舞蹈观念。她告诉南都记者:“在广东现代舞团的那些年,是我舞蹈艺术的一个巨大、丰厚的基石。”
1996年,她创作演出的《夜叉》获得白俄罗斯现代舞金奖,又于2001年获亚洲文化基金支持,也从广州走向了世界舞台。
奥运“考题”
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建组筹备时,沈伟已经建立了独属于自己的舞蹈艺术体系,《声希》《天梯》《春之祭》等力作,相继在欧美国家引发轰动。
彼时的侯莹,在纽约与沈伟共事的同时,也开始发展自己的舞蹈事业,创办了“视野舞蹈剧场”。得知北京奥运会有需要,她随沈伟很快投入到了这个现代舞节目的研发之中,并专程回国,在全国顶尖的舞蹈院团中选拔舞者,加以指导和培训。
近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侯莹回溯了这段尘封已久的记忆:“当我知道北京奥组委愿意用这种现代艺术的方式做一个开幕作品的时候,既惊讶,又欣喜。但是这种舞蹈语言,要怎么用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呢?我不确定。”
“记得当时沈伟拿出一张纸给我看,我不知道这张纸是张艺谋画的,还是哪位导演画的——上面有三道河水,两座简笔画的山,旁边还有一个没画满的圈,应该是太阳或者月亮。然后沈伟就说,‘我们要做这个’。我的第一反应是,原来这么简单,像随笔一样的?”
但她很快便意识到,这道“考题”一点也不容易。
稍早之前,沈伟在纽约编创了《链接转换》。这个作品要求舞者以手脚贮墨,在画纸上留下连贯的轨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团队很欣赏这一形式,但提出,希望将舞者随机“绘制”的线条,改为更具象的山水等元素。
这个改动带来的是编舞上的极大调整。换言之,他们需要试验出合适的动作序列,让地面留下的痕迹能够精准地构成这幅“山水”图形。
一舞惊世
侯莹记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试验《声希》中的舞蹈素材,穿着黑色的裙子,给裙摆撒上油墨,然后拖行、摆动,看看能不能在地面留下长长的墨迹——感觉好像比较难;后面又尝试了第二个方案,在手、脚等部位蘸上墨汁,在地面上画。最后《画卷》就采用了这一种。”
解决了“如何留痕”的问题,更大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作画”。
侯莹对南都记者介绍,原本沈伟在《链接转换》中尝试“移动绘画”,并不是为了形成图案,而是想探索身体运动,对舞者来说,已经极具挑战性。
而这个为奥运创作的新节目,不仅动作要连绵不断,还必须在地面上留下连贯的痕迹,有些部分简直“没有办法完成”。试想,一位舞者在“鸟巢”的巨型舞台上,怎么可能画出一条横亘的“长河”、从头到尾不截断呢?
最终,他们在沈伟原作中精炼出了一些现代舞的动作概念,而舞者的完成方式,在侯莹看来更近于中国舞。
她说,“《画卷》虽然是现代舞,但呈现出来的并不是纯现代的身体运动方式,我反而觉得蛮古典的。可能也正是这样,才让中国人和西方人都觉得非常新奇。”
《画卷》之后
《画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几位编创者依然沉定,并没有被突然到来的名利所左右。
沈伟说:“全世界都有人在进步,我不可能坐在这里‘吃老本’。”完成北京奥运会的工作之后,他立刻背起行囊,重走丝绸之路,埋头从事新的舞蹈创作。2020年,沈伟荣获美国舞蹈节编舞家终身成就奖,这意味着他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服膺的现代舞领军人物。
而侯莹告诉南都记者,《画卷》的创作经历,特别是面对和处理那些“不可能”,让她注意到东西方舞蹈艺术的鲜明分野。旅美多年、几乎学遍了西方舞蹈技术体系的她,自此开始有意识地顺应这种区别。
“我们是中国人,在诚实的艺术创作中,这一点无需刻意表现就会一览无余。因为我们的气息运用、肌肉的弹性、偏柔性的运动方式……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她说。
图片
2022年,侯莹舞蹈剧场在广州永庆坊演出。
近些年,侯莹在推动现代舞即兴创作和教育的同时,继续探索东西方舞蹈的结合,形成了高辨识度的“侯莹身体运动技巧”。从全球巡演剧目《涂图》,到近几年的作品《细胞》《消失》等,都可以看到她对东西方艺术乃至观念的先锋探索,并试图以舞蹈为媒介,沟通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融合。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