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上海建筑师出新书了!人生首部建筑随笔集,12篇作品中有网红书店和图书馆

俞挺,一位上海建筑师。他所参与设计的建筑经常会刷爆社交媒体,成为网红建筑,朵云书院上海中心旗舰店、徐家汇书院、上海书城福州路店的升级改造……这些一度成为超级打卡地的建筑,都出自于他的手笔。犀利的言辞、张扬的个性成为互联网时代他和网友们特殊的交流方式。
在建筑领域,俞挺获奖无数,他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建筑师”之一,他的工作室Wutopia Lab被荷兰著名媒体archello评为世界100最佳建筑公司,中国有三家入选。
前不久,俞挺在朋友圈官宣其新书《我们就是喜欢这样的建筑》已经出版。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是俞挺首本建筑随笔集。
图片
在书中,俞挺提到,2024年,工作室会持续发布8个左右的新作品。“它们正如上海书城,不服从成见和偏见,驯服自己内心的焦虑,它们是我的建筑学实验,也是我的态度,你们可以随便说,但我还是会——不响。”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与这位上海建筑师展开一番对话,听听他对建筑、设计作品和当下所生活城市的看法。
Q新闻晨报·周到:《我们就是喜欢这样的建筑》是你个人的第一本建筑随笔集,之前知道你喜爱阅读,能否分享一下你在写作方面的积累?
A俞挺:应该说,写作对我的建筑设计有非常大的作用,写作与建筑设计这两者之间是一种互文的关系。大约在2010年时,我开始在豆瓣上进行写作,在那个时间节点上,我觉得自己的写作处于一种非常单调的Plot情节架构的布置,就是平铺直叙,但这样子已经不能引起我对于写作的快乐。
在那个当口,我自己阅读了大量的新作品,比如说有一本小说《恶棍来访》(美国著名作家珍妮弗·伊根的获奖作品),作者把不同情节交织并打乱时间顺序的做法,激起了我对写作的快乐。
图片
图片
Q新闻晨报·周到:有人认为,这本新书有一种痛快酣畅的阅读体验,因为摈弃了建筑专业术语,用体验性、生活化的语言阐述建筑理念。作为作者,自己怎么看
A俞挺:我们建筑设计师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我可能会用建筑专业的方法来完成作品,但是会用另外一套故事文本去解释。这种解释就使得你和设计当中出现了一个鸿沟,且很容易被甲方看出,解释就是掩饰。所以,当我在豆瓣上的写作思路越来越清晰时,尝试用新的情节写作越来越有乐趣时,我就在想,我在设计当中就应该使用这种方法,而不是去编一套故事文本,附着在原来设计的上面。我想的就应该是自己做设计的这个点,所以当你用了这种方法去进行写作和创作时,生活化和体验化会转移成建筑语言来触动你去做得更好;而建筑已有的语言会成为你生活化和体验化的一种特殊表达,这样就不分彼此了。
图片
所以,我自己发布的每一件建筑设计作品的推文,其实就是我如何做这个设计的真实想法。它写作的架构和铺陈,其实也决定了我在做这个设计当中,试图去打破原来按照时间和空间递进的方法来做设计,所以你在设计当中可以看到大胆的并置、倒装,时间上的这个置等等,跟我们原来对建筑空间程序的不一样。
Q新闻晨报·周到:这本书当中一共介绍了你的12篇建筑作品,其中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八分园、上海书城、独白美术馆、砼殿、钟书阁。作为建筑师,你对自己的建筑作品会进行复盘吗?
A俞挺:我对建筑设计的复盘是在于两点。第一,这个作品是不是能够提炼出未来自己建筑设计的一种探索方向,并成为一个特色;第二,找出作品当中的缺点,哪些地方自己做得不够、不够、还是不够……
图片
Q新闻晨报·周到:书中收录了你的不少手稿图,对于建筑师来说,手稿图意味着什么?
A俞挺:手稿分两种,一种是拿手稿向员工或向甲方来解释我是怎么想的,它其实是一种记录,类似于纪录片的记录。第二种手稿是自己完整的自我构思过程当中,它有大量的修改调整,记录了许多思想的碎花,这个可能不仅仅是记录,更多的是一种类似于文本创作的手稿。这两者对建筑师的重要在于——不在于他的图纸好看不好看,而是在于他最终能够从这些实物当中提炼出一条对自己创作方向性的一个探究。
我个人其实比较反对很多人把手稿当成一种绘画性的东西来展示,因为当你一旦注重绘画性的时候,其实你可能对这个手稿所要表达的建筑性的东西就会削弱。所以这次书中的手稿基本上都是我自己的思考过程,可能画得很细,可能画得很粗,但都是有两个对象,一个是自己,一个是我需要通过手稿去传递给的那个对象。
Q新闻晨报·周到: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几十年,在今天,你怎么看待建筑学的意义和建筑设计带给我们的价值?
A俞挺:建筑学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帮助我们去洞悉人的意义。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建筑学的意义似乎只是完成功能,兼顾美观实用这六个字,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基础要求。我觉得建筑学事实上是一种更好的工具,能帮我们去了解人和社会,甚至它可以去触动、帮助我们去思考人的意义和社会的意义。很多人会认为这种说法似乎有点玄学。但正因为我用工具去思考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并把这个成果转化为建筑作品的时候,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能够引起我和甲方以及观众的共鸣,所以我不认为这是玄学,我甚至认为这应该是建筑师必修的课程。
Q新闻晨报·周到:你设计的一些书店和图书馆,很多人去打卡,包括2023年10月重新亮相的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不过你说:“书城要为更多的不读书的人设计,让他们走进书店,这样才能拯救书店。”如何理解这种设计背后的逻辑性?
A俞挺:为什么说“设计书店是为不爱书人而设计”的逻辑,其实我已经反复说了多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10年前在设计钟书阁时,我发现当时国人每年的人均读书量只有几本,那么中国全日制本科以上大学生比例是4%左右。也就是说,这有限的4%的人阅读量已经不小了,甚至有一点饱和的状态,也意味着大多数百分之九十几的人实际上是不怎么读书的,那么书店就会变成少数人的领地,把大多数人给排斥在外。
图片
如果我们要让国民能够通过阅读而获得更好的精神上的提炼和知识的积累,那么书店一定要去吸引那些原来并不针对的阅读人群,这样才能将书店的基础受众扩大再扩大,才能保证书店的生存;另一个方面,这能让那些原本不爱读书的人开始读一点书,甚至爱上读书。所以书店不应该是少数人的空间,而应该是多数人的空间,如果书店变成了少数人的地方,它就不值得我们用这么多的精力去设计,因为它的小众化和精英化注定会走向衰亡。
图片
Q新闻晨报·周到:书中探讨了年轻人在城市空间改造下生存之道的探讨,你对年轻人的建议是什么?
A俞挺: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我是不敢给到什么所谓的建议。我相信在自己年纪轻时,也不会去听50多岁、60多岁人的建议。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我可能会提出一个希望,就是抱怨无意义,时代各不同,没什么好抱怨的。于我而言,会努力去做自己年轻时所不讨厌的那种人。
图片
Q新闻晨报·周到:作为上海建筑师,你怎么看待自己的上海人身份
A俞挺:我在大学里还经常为自己是上海人辩解,得到的最高表扬就是“哎,你不像个上海人”,但是我真的是个上海人,我也想为上海做点什么,我也希望每个到上海来的人不要对这个城市产生误解。如果能让上海变得更友善,作为上海人我就成功了。
我从2023年开始做城市微空间改造,我希望这些被高速发展而遗忘的负面空间得以重生。媒体称我为“上海梦想的改造家”,对于这个称呼,我以前会说“不好意思,不行”。现在发现,在网红时代只能这样,所以“谢谢,我接受”。
图片
图片
嘉宾介绍:俞挺,1972年生,上海人,以建筑为工具的艺术家和人文学者,建筑师,美食家,作家,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联合创始人,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特许会员,2015年福布斯中国最有潜力建筑师。 2013年与设计师闵而尼创立Wutopia Lab。Wutopia Lab曾获2018年标志性建筑设计奖的至尊奖、中国建筑学会大奖1949—2009建筑创作大奖;入选Archello 2024年、建日筑闻2018年世界很好建筑师精选;入选美国权威建筑杂志《建筑实录》评选的全球靠前“设计先锋”,是2018年度专享入选的中国建筑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