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秀,感受农耕民俗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

民俗文化博物馆。 薛宇佳 摄
编者按 提起博物馆,不少人第一反应是“高大上”,是个“稀罕物”。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日益提升,博物馆在乡村、在社区正快速兴起。
今天在竞秀大地上,一个个微型博物馆宛如一颗颗闪耀的星辰,镶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些点状分布的“星辰”亦将聚星成阵,照亮民间文化艺术的天空,它们承载着深厚的艺术文化与历史底蕴,从古旧的农耕用具到充满韵味的陶瓷器皿,从传承国粹的京剧艺术到唱腔激昂的地方老调,以及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老电器,无一不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些微型博物馆不仅传播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也为市民邻里创造出了休闲娱乐的美好空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与互动体验的平台。竞秀微型博物馆守护住了文化根脉,活化了优秀传统文化,兴旺了乡村产业发展,厚植了精神共富沃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反映。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踏上这趟精彩的文化之旅,陆续揭开这些微型博物馆的神秘面纱,在家门口品味艺术的魅力,探寻那些被岁月珍藏的记忆,倾听乡土文明的发展足音。
□保定日报记者 宋 歌
黑白电视机、收音机、蓑衣、水车、脱粒机……这些满含年代感的老农具、老物件,携着乡愁记忆与文化基因,将街边一段破旧的砖墙幻化成了一条“时光走廊”。记者来到裕康街与百花路交口位置,记忆中的老旧街巷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竞秀区百花新村社区打造的华夏农耕民俗微型博物馆。
只见街旁的墙壁上,各式各样的藏品高低错落、摆放有致,在阳光的照射下,有的粗犷古朴,有的温润沉静。一幅幅生动的农耕场景、温馨的生活画面以水彩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与陈列摆放的老旧物件相互映衬,仿若重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看到这些物件,就想起那时候饭后,院里街坊四邻几十号人,拿着马扎、搬着小凳,坐在一起唠嗑看热播电视剧的时光,感觉就像在昨天,像前世今生在眼前铺陈开来”。旁边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用手轻轻抚着被玻璃镜框保护着的黑白电视机深情地说。
先锋街道百花新村社区书记李宁介绍,社区所辖包括电视台小区、康乐小区等10个生活区,共有2000余户住户。本着留住时代底色、传承民俗文化这一目的,他们将原本位于街边一条狭长且不起眼的破旧街边砖墙,改造成了如今的这条“时光走廊”。打造这样一个微型博物馆,不仅可以将其作为传播知识的课堂、思想教育的阵地、文化交流的桥梁,还可以将其作为未来产品推广的窗口以及网红的地标打卡地。
聚沙成塔,乡愁记忆留了下来。说起这些老旧物件的征集,还有另一段“奇遇”。李宁告诉记者,百花社区居民赵长林今年已73岁,房前屋后堆着好多“破烂”。在进行社区面貌整治的过程中,社区干部动员赵长林对杂物进行清理,他们也欣喜地了解到,原来赵长林是个收藏爱好者,多年来收集了农耕民俗用具上千件,且老人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将这些老物件组建一个文化展馆,让那些远离现代生活的老物件重回大众的视野。他的这个想法与社区干部不谋而合,便有了现在大家面前所看到的这些展品。
“时光小卖部”的柜台上,糖罐里五颜六色的糖球让孩子垂涎欲滴;脱粒机旁边的墙上,描绘的是金秋时节丰收的图景;母亲用水车压出清冽的水,呼唤在一旁推铁环的孩子过来吃西瓜……正如社区干部所期望的那样,如今华夏农耕民俗微型博物馆已然成为周边科研教育单位的研学基地。就在不久前,部分学校还组织学生前来观摩,孩子们对眼前这些叫不上名字的神奇物件充满了好奇,加之社区干部们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大饱眼福。
“把博物馆建起来,把散落在田间地头、农户乡舍的特色藏品有序收集起来,通过整理、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将深厚的竞秀情怀和富有独特魅力的乡村文化留存下来,也能让群众更加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竞秀区先锋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