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科普电影时隔24年再现大银幕,《寻秘自然》导演汪诘:拍科普电影就像是“愚公移山”

时隔24年,国产科普电影再现大银幕。由科普作家汪诘执导的科普电影《寻秘自然:地球往事》和《寻秘自然:无形之力》分别于7月13日和7月21日在全国公映,也让广大观众感受到了科普电影带来的光影魅力。汪诘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拍科普电影就像是“愚公移山”,虽然过程很艰辛,但铢积寸累的坚持和观众看完电影后的热烈反馈,让自己感受到了目前科普电影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国民的科技认知正在大幅度提升,拍摄科普电影适逢其时,作为创作者,我想攀登更高的山,这样人生才更有激情和动力。”
图片
首先要是中国科学故事
汪诘从小就是一个科普迷。2011年,从事互联网工作的他出版了第一本科普书《时间的形状》,很快热销。2017年,汪诘开始全职从事科普写作,迄今为止,他的科普著作《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获国家图书馆第八届文津图书奖,科幻小说《时间囚笼》获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已出版科普、科幻作品20余部。
图片
几年前,他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太阳系新知》,为此,他专门赶到甘肃取景拍摄,这次拍摄非常顺利,也让他充满了信心。他当时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就是要花6到8年的时间,拍出能够媲美欧美国家优秀科普影片的作品。汪诘对于科普这个领域有非常良好的直觉和天赋,尤其擅长讲科学故事,“这也是我闯入这个领域创作的最大底气。”此外,他对于影视创作还自带天赋,从未学过影视编导的他第一次用Premiere软件,只花了一天时间剪出的片子就让一个电视台编导啧啧称奇,后者认为普通剪辑师要花五六年时间才能剪出镜头的流畅感来。
汪诘和团队先拍摄了《寻秘自然》第一季,该片诠释了大自然中的未解之谜。影片在流媒体平台上免费播放后,反响热烈,全网播放量超过1200万次。接着,汪诘用自筹加粉丝众筹的方式,募集了310万元资金,开始创作“寻秘自然”系列第二季。这一次,除了在流媒体平台播放外,他还想把它搬上大银幕,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感受科普电影之美。
图片
国产科普电影上一次亮相大银幕,是2000年的《宇宙与人》,该片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出品,讲的是宇宙和万物之灵的人的演变历程及其互动关系。这部60分钟的科教电影当年投资高达280万元,几乎跟现在汪诘的投资持平。
对于此次创作,汪诘给自己提出了九字方针:中国性、新奇性、前沿性。“我希望讲中国故事,因此首先要满足中国性。”他告诉记者,《寻秘自然》虽然讲述的是自然科学知识,但它必须是跟中国科学家相关并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科学故事,这是先决条件。此外,还要求内容有一定的新奇性,“那些老掉牙和烂大街的选题坚决不碰。”最后,选题还必须具有前沿性,“要求是当今科学界比较前沿和热门的领域,要不断有新的成果出来。既然是“寻秘”自然,还要有一个悬念设置,能够调动起观众的探索欲。在此基础上,汪诘和团队一开始挑选了七八个选题,经过了综合考量,最后以自1966年到2016年4件发生在中国及国外的偶发事件与科学发现为切入点,分别引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地磁倒转”“湍流之谜”“快速射电暴”等四个重要命题与未解之谜。
18位科学家为专业性保驾护航
追求科学的严谨性是汪诘对影片拍摄的基本要求,《寻秘自然》剧组为此请来了3位院士级别与15位教授级别的科学家为影片专业性“保驾护航”,使影片“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图片
拍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期间,在云南澄江发现“天下第一鱼”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不但跟随剧组到当地出镜拍摄,甚至在拍摄结束后还自掏腰包请团队吃饭,这让汪诘非常感动,“之前我不认识他,他完全没有架子,有求必应,就是我心中完美的科学家形象。”在后面的审稿环节,舒德干指派他的学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教授欧强帮助“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即便我们已经拿到了电影上映龙标,他还不放心,要我把片子发给他,最后发现里面的一个三叶虫的标本不是寒武纪的,而是奥陶纪的。他还跟我说,这个细节只有像他这样的学者才能看出来。”舒德干认真和严谨的科研态度给汪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拍摄“湍流之谜”时,清华大学教授、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主席符松给予了全程指导,尤其是片中讲到“维纳斯托克斯方程”的时候,汪诘一开始用的是“唯一解”,而他指出更加准确的用词应是“光滑解”,考虑到科普电影的观众大部分都不具备高等数学的基础,如果用“光滑解”这样的解释,会让绝大多数观众听不懂。经过跟符松商讨后,汪诘还是决定用“唯一解”,“科普电影要想做到绝对的严谨,是不可能的,我很高兴我们的解释是在科学家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图片
《寻秘自然:地球往事》公映后,有一位年长观众指出,片中“寒武纪”之前的时期用的是“埃迪卡拉纪”,而他上学时候这个时期书本上用的是“震旦纪”,他认为既然这部影片是拍给国内观众看的,那就应该用中国观众熟悉的名词。对此,汪诘解释,二三十年前国内教科书的确用的是“震旦纪”这个词,但后来为了跟国际接轨,现在这个领域的学者在写论文时用的都是“埃迪卡拉纪”,包括舒德干院士做科普演讲的时候也是用这个词。汪诘认为这个时候没有必要过于看重以前的词汇,而是应该采用最新的名词,“再说,我还希望这部影片以后能够在国外公映,这样外国观众理解起来就没有障碍。”
艰难的影院上映之路
汪诘没有想到,电影拍出来了,但要想让电影在大银幕上公映,却并不容易。一开始,没有一家发行公司愿意接受这部科普电影,因为这样的影片要想在市场上挣钱太难。但汪诘并不是一个容易服输的人,他先是包了几家影院的影厅在网上卖票点映,发现效果非常好,尤其是有很多粉丝慕名前来。去年6月,团队做了一件疯狂的事,靠着200多位检票志愿者的热情帮助,在全国25个城市完成了近300场试映,吸引了2万多名观众。“虽然我们团队累到快吐血,但观众们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反馈让我们觉得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汪诘回忆。
图片
最终,“大象点映”团队选择了这部影片,他们被汪诘团队愿意冒着风险去拍摄国产科普电影的情怀感动,决定发行这部影片。从今年3月底开始,影片在全国200多座城市陆续开启点映。截至公映前,已举办近1300场放映。
这部时长为154分钟的科普电影最终被拆分为《寻秘自然:地球往事》(83分钟)和《寻秘自然:无形之力》(71分钟)两部影片前后放映,“这样做的目的是一部影片时长太长,分开后更加符合观众的欣赏习惯。”汪诘说。在商业大片占据主流市场的今天,像《寻秘自然》这样制作成本只有310万元的科普电影,要想取胜谈何容易。《寻秘自然:地球往事》公映首日排片只有400多场,连《抓娃娃》的零头都不到。上映6天,票房只有125万元。
图片
但观众的反馈让汪诘激动不已。尤其是拍摄这部影片时,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很多志愿者过来帮忙。“即便是像湖北省黄石市的大冶铁矿,居然在那里也有我们的粉丝,他们自己开车过来帮助我们拍摄,这些都是我们成就感的来源,也是我们创作的动力。”汪诘说。
最想传递“求真”的科学精神
汪诘和团队目前正投入到《寻秘自然》第四季的制作中,在接受记者采访前的一刻,他还在跟团队研究片中“恐龙灭绝”主题中的一个5秒钟的镜头,“为了这个镜头我们已经讨论了两个多小时,特效师都快被我折磨死了。”汪诘笑着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够尽可能接近真实地还原小行星撞击地球时的景象,但特效师跟他说,如果完全按照他的要求来,制作5秒钟的画面要200万元,三四人的团队需要工作整整一年。“这就是拍摄科普电影的现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最后,汪诘告诉特效师,自己只有5万元的制作预算,后者告诉他,“那就不能按照你的想法来,你得听我们的。”
图片
汪诘没想过《寻秘自然:地球往事》和《寻秘自然:无形之力》公映后能赢利,他甚至做好了《寻秘自然》第三季不赢利的准备,“但我希望第四季《寻秘自然:生命密码》或者《寻秘自然:恐龙灭绝》公映后能收回成本,这样说不定第五季和第六季的时候,我们就能赢利了。”
图片
在汪诘看来,《寻秘自然:地球往事》和《寻秘自然:无形之力》的公映就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他告诉记者,拍摄科普电影,自己最想传递的就是“求真”的科学精神,他也把以前花6到8年拍出能媲美欧美国家优秀科普影片的年限计划延长到10年。“科学精神就是要穷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探寻真相,为了这个目的,我愿意慢慢等待,慢慢摸索,相信中国科普电影的春天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