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鱼爸爸”:默默守护 助力珍稀鱼类繁衍

全文1217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启动后,多种珍稀鱼类种群数量不断回升,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02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海平,被称为“鱼爸爸”,从事长江上游水产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创制和转化工作20年。

03通过种质创制技术,刘海平团队攻克四川华鳊、黑斑侧褶蛙周年可控繁殖技术,实现两栖动物室内冬眠及全年可控繁育技术。

04除此之外,刘海平还在西藏工作15年,探寻长江源头鱼类踪迹,帮助濒临灭绝的鱼类繁衍。

05刘海平的梦想是保护濒危鱼类,让它们在几百年后、几千年后仍然存在,成为长江里“鱼翔浅底”的美景。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岁月编织人生,光阴沉淀故事。自2021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正式启动以来,水越来越清,环境越来越好,多种珍稀鱼类种群数量不断回升,生物多样性也在逐步恢复。在这背后,有一群被称为“鱼爸爸”的人,他们默默守护并帮助珍稀鱼类不断繁衍。
“鱼爸爸”让濒临灭绝鱼类迎来种群“新生”
眼前这位正在江边捞鱼的人叫刘海平,是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教授。他从事长江上游水产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创制和转化工作已经20年。
图片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刘海平:整个重庆大概是有180多种鱼类,某一部分是长江特有鱼类,还有一小部分鱼类它是处于濒危的状态,我们对这些濒危状态的鱼类,我们就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技术手段让它保存下来。
图片
不仅能让濒临灭绝的水产生物迎来种群的新生,“鱼爸爸”还可以让鱼进行多品种优选繁殖。科学来说,这种优选繁殖就叫做种质创制。
图片
“鱼爸爸”的工作就是从大量的鱼群样本中,筛选出能提高鱼类抗病性、抗逆性、生长速度等优良性状的基因,进行新品种繁育。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浩瀚的宇宙中寻找一颗特定的星星,需要耐心和毅力。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刘海平:种质创制其实离我们很近。金鱼有非常多的品种,其实它就是一个种质创制。不断地选取颜色好看的、形态特征好看的这样一些种质。
不断探索 攻克珍稀鱼类繁殖技术难题
按照规划,长江上游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包括了标本、活体、细胞、基因四大库,将重点攻坚5种鱼类人工繁殖难题,形成每年增殖放流珍稀特有鱼类苗种100万尾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鱼爸爸”刘海平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着。
谈起鱼,刘海平总是会兴致盎然地分享它们的特点,在普通人看起来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的鱼群,在“鱼爸爸”眼里却是各有特点的鱼宝宝。
图片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刘海平:有一种鱼类叫做黑斑原鮡,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这种鱼类它有两个肝脏,它为啥会产生两个肝脏?比如说我们能不能做到人造肝脏等一系列的医学级难题,可能会做到一些启发性的作用。大概是2005年左右就开始做这条鱼类的保护工作,每年都可能有一些小小的进步,今年如果没有实质性进步,只能等到来年再去做,但是它是有技巧的,它的技巧就在于你的细心和耐心。
图片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刘海平所在的团队攻克四川华鳊、黑斑侧褶蛙周年可控繁殖技术,实现两栖动物室内冬眠及全年可控繁育技术。建立鳜鱼规模化室内繁育技术,单次培育苗种突破10万尾,在遗传育种珍稀鱼类的方向上持续努力。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刘海平:我们作为水产团队,就是让这些濒危鱼类在几百年以后,几千年以后这些濒危鱼类还存在,并且我们希望通过我们持续的努力,这些濒危的鱼类将来某一天它会到处可见,这才是我们保护最终希望看到的结果。
在藏工作15年 探寻长江源头鱼类踪迹
从上大学起,刘海平就和“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来重庆之前,他一直在西藏从事鱼类保护工作。在无人区,除了要忍受长时间的孤寂,还要应对气温骤降、野生动物袭击、道路环境复杂等各种情况。为了探寻长江源头鱼宝宝们的踪迹,刘海平在西藏一待就是15年。
发现濒临灭绝的鱼类,帮助它们不断繁衍下去,几十年的默默耕耘,让刘海平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鱼爸爸”。珍稀鱼类能够越来越多,在长江里呈现“鱼翔浅底”的美景,这不仅是刘海平的梦想,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