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立洪炉上,鱼游沸鼎中!大暑究竟有多热?如何养生?一文说清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
今天15时44分迎来大暑
在“上蒸下煮”中
进入一年最热时段
大暑究竟有多热?
有诗形容:
“松桂枝不动,阳乌飞半天”
“人立洪炉上,鱼游沸鼎中”
大暑天气地图和养生要点
请查收↓↓↓
大暑节气全国天气地图来了
大暑,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今年的大暑处于三伏天的初伏末、中伏里。今年的中伏从7月25日开始至8月13日结束,共计20天。俗话说:“夏有三伏,热在中伏。”
进入大暑后,全国从南到北都处于早晚温差最小、全天气温最高的状态,很多地方的体感温度会达到40摄氏度或更高。
常年此时,我国大部热力持续升级,不仅高温天气频繁,还容易出现极端高温。不过,大暑时节的雨水也不少,可谓“雨热同台”,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
图片
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大暑期间天气地图来看,南方大部地区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频繁,同时蒸发量增加,容易盛行伏旱,尤其是长江沿线暑热最重。常年来看,重庆、武汉、长沙、南昌和杭州等地的高温日数大暑时节最多。当地居民要注意清淡饮食,适当食用些清热、健脾的食物,同时注意防暑降温,尽量避免在烈日暴晒环境下活动。
常年大暑时节,也是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台风集中生成和登陆我国的时期。华东及华南沿海等地公众应密切关注台风预警预报信息,在台风来袭前,提前加固门窗,储备饮用水、米面等,做好台风防范准备。
与南方的高温伏旱不同,北方地区此时陆续进入雨季,东北、华北等地即将迎来一年中降雨最集中的时期。大暑时节,这一带不仅雨日增多,雨量也十分可观,有时候降雨来得急促凶猛,甚至可能出现旱涝急转。公众出行前需及时关注预警预报信息,注意出行安全,强降雨来袭时,还要警惕城市内涝、山洪等次生灾害的发生,避免前往山区游玩。
图片
大暑养生重在防暑养心健脾
中医专家提示,大暑时节养生尤需注重防暑和养心健脾。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副院长李圣耀说,高温暑湿环境下人体易发疾病,老人及体虚者应格外注意防范中暑。当出现全身乏力、头晕胸闷、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宜及时去医院就诊。
“暑湿天气还易伤心脾。”李圣耀介绍,若心火旺盛,人容易出现心烦、失眠、口渴、便秘、尿黄、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而脾虚湿阻,会使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若还贪食寒凉,则易导致感冒、腹痛、腹泻等。
大暑伏天里,人们可以从饮食、运动、起居、情绪等多方面调养身心,预防疾病。
李圣耀介绍,这一时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重在补气健脾、消暑生津,多食粥、汤等含水量高的食物,可选用绿豆、黄瓜、苦瓜、鲜藕、西瓜、薏米等食材;足量饮水,可适量饮用酸梅汤、柠檬水、绿茶等,但饮品不宜太凉,以免脾胃受损,也不宜太甜,以免内生痰湿。
此外,可于早晨或傍晚选择散步、太极拳、广播体操等运动锻炼身体,每周5天、每次半小时,微微出汗即可;坚持夜卧早起、午睡半小时,睡觉时避免凉风直吹,空调温度不低于26℃。
天气酷热,人们还易出现心烦易怒、无精打采、心神俱疲等情形,即“精神中暑”。专家介绍,此时宜保持心境平和,切忌大喜大怒;听音乐、冥想、读书等活动有助于调和情绪,饮用玫瑰花、佛手、茯苓、淡竹叶、莲子心组成的代茶饮亦有帮助。
七月邂逅大暑天 大地蒸腾如火伞
然而正所谓物极必反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大暑之后
夏日的炎热即将过去
秋天的凉爽也终会到来
此时节
不妨让自己的脚步适度放慢
迎接暑热的考验
静待秋凉的到来
(纵览新闻客户端综合中国天气网、新华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