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发的部件项目即将实现量产“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科技快速发展的红利”

全文1028字,阅读约需3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发的部件项目即将实现量产,为农民带来科技快速发展红利。

02该团队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潜心研发,成功开发出了高性能耐磨入土圆盘切刀等农机入土部件。

03目前,国内首条高性能耐磨入土圆盘切刀数字化智能生产示范线已调试成功,全年产量将达到20万片。

04产品量产后,预计制造成本可降至同类进口产品的50%,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实惠。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潜心研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姜海昌科技团队研制和开发的高端农机入土部件项目,终于即将实现量产。日前,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世纪路园区8号厂房内,我国首条高性能耐磨入土圆盘切刀数字化智能生产示范线正式“联调联试”成功。
“把实验室的产品变成工业化的产品,这是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姜海昌表示,但只有推动项目突破这道难关,才能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科技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图片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让农民享受科技发展的红利
日前,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走进金属所世纪路园区8号厂房看到,激光下料、激光切割、热旋压、加热、淬火……机械手臂在自动生产线上不停忙碌,伴随着激光切割四溅的火花,只需要3分钟就能下线一片耐磨圆盘。
“农机耐磨件泛指农用机械中需长期触土的零配件,比如播种机的开沟圆盘、犁铧、旋耕机刀片等。”姜海昌介绍,这种农机配件不仅要与土壤接触,更时常要与沙石发生撞击,对材料的硬度和韧性要求很高。
因此,2011年,金属所开始进行农机耐磨入土部件的研制工作。历经14载,姜海昌所带领的团队在中国科学院、辽宁省、沈阳市等各级政府的项目经费支持下,先后开发出了球墨铸铁(CADI)深松犁铧、高性能耐磨材料生产的圆盘耙和涂覆耐磨层的犁铲尖等多种农机入土部件,完全替代了进口,具备了工业化生产的条件。
他举例说,两台对比试验的农用整地机的圆盘耙在新疆地区作业1600亩后,普通的耙片磨损严重,甚至出现了断裂,但金属所研制的耙片相对完整;10组对比试验中,普通耙片磨损率为10.31%,金属所研制的耙片磨损率仅为1.86%。
图片
生产线未来年产20万件
成本降至同类进口产品的一半
“十几年来,我们把相应的技术进行了三次迭代,到如今我们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再进行智能化生产,可以说,目前我们的盘片生产技术已经超过了国外相应产品的制造水平。”姜海昌感慨,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难关是科研成果推广问题。“要把实验室里的产品变成工业化产品,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他说。
2023年5月,菲迅(沈阳)农机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达成科研成果转化协议。“合作之初,通过跟金属所的沟通,我们发现这个产品很有市场需求,因此,经过数次深入探讨,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菲迅(沈阳)农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冬介绍。按照合作协议约定,姜海昌团队将专利进行转让的同时,协助搭建高端耐磨圆盘生产线。
如今,国内首条高性能耐磨入土圆盘切刀数字化智能生产示范线终于调试成功。未来,生产线全年产量将达到20万片。
姜海昌还透露,产品量产后,预计制造成本可降至同类进口产品的50%,从而真正让农民享受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实惠”。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吴佳
编辑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