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拜登心碎的,并不是退出大选,而是民主党内部支离破碎和不团结

让拜登心碎的,不是退出大选。而是在关键时期,推自己下水的民主党高层和关键意见领袖,以及支离破碎不团结的民主党。
图片
在民主党强大的压力下,拜登一个人和夫人商量了半天,谁也没告诉,只是和少数核心几个人敲定了退选的决定。此时他还在隔离恢复中。
7月22日,当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退选声明时,还是不得不自我表扬一番,然后宣布“从政党团结的方面考虑”退出了选举,支持现任副总统哈里斯参加竞选。
图片
拜登非常清楚地表明他不想退出竞选:“除非被火车撞才退选”、“除非医生证明他有健康问题才退选”……。但是这些情况都没有发生。民主党成员,尤其是像查克•舒默、亚当•希夫等似乎已决定是他是时候让离开了。
最为关键的还有前总统奥巴马的态度,几次向外界透露不看好拜登寻求连任,表面是关心拜登,关心民主党的未来,实际上可能有别的想法。在哈里斯被提名竞选时,奥巴马在一份没有任何提到哈里斯的冗长声明中说:“我们党的领导人将能组织一个产生一位杰出候选人的过程”。
图片
美媒说:奥巴马不支持哈里斯,因为他打算在民主党人接替拜登的候选人方面发挥团结因素的作用。
知情人士说,拜登对被老朋友、老伙伴的背刺很愤怒,这位白宫主人认为前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是主要煽动者,但他也对奥巴马感到愤怒,人为他是幕后指挥者。
失望、愤怒,加上特朗普枪击事件后高涨的民意支持,拜登选择了妥协。这也是他反复呼吁“政党团结”之后,最无奈的事情。理论上8月份民主党大会上,就要最终敲定另一位候选人,但是只有拜登亲自退选才是最优解,因为除此之外还要经过广泛的意见征集。
图片
拜登注定要失约了,前些天他还兴致勃勃地要与特朗普对弈9月10日的辩论,如今他只能退选,甚至面对被劝说辞职离任的境地。
在离开白宫之前,拜登使出了最后一招:让哈里斯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就像当年让其成为第一位女副总统一样。拜登在周日发表的声明称,“今天,我想表达我完全支持哈里斯代表我党参选。民主党人,是时候团结起来打败特朗普。让我们一起为之努力“。
图片
拜登的体面退选,赢得了奥巴马、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众议院民主党领袖杰弗里斯、前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等高度赞誉。全美各州的民主党主席都全力支持哈里斯成为党内头号总统候选人。
但是奥巴马不支持哈里斯,因为他打算在民主党人接替拜登的候选人方面发挥团结因素的作用。有消息称,奥巴马有意让其夫人米歇尔参与,尽管自己也亲自否认过。
图片
不过,奥巴马也不是民主党最有话语权的那一个,克林顿夫妇已经公开表示支持哈里斯,美国选举委员会收到一份通知。文件内容显示,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收到提名美国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竞选总统的通知。
哈里斯能不能成为最终候选人,还要看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最终决定。预计8月中下旬就能知晓。奥巴马盛赞拜登的时候,对哈里斯的姓名只字未提,只是肯定民主党会选出“优秀的人”。这意味着,奥巴马还有最后的砝码。
哈里斯将被拜登正式提名,立即进行了光速的参选行动,先是发布声明,后是发送筹款邮件,兴致勃勃地宣布“打败特朗普和他极端的‘2025计划’议程。”
图片
随着呼吁拜登退选的声浪一再高涨,更多民主党人、主要捐款人和选民表示支持哈里斯接棒竞选。
现年59岁的哈里斯在2020年11月份的大选中击败了时任总统特朗普和副总统彭斯,哈里斯随之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副总统。她彻底打破了美国248年历史的传统,也是美国目前为止最高级别的女性民选官员,以及第一位拥有非裔和亚裔血统的副总统。
她的出现,是不是像特朗普所说的“比拜登更好击败”还是一个未知数,民调显示,哈里斯的支持率与特朗普相差并不大,加上其会吸引黑人妇女在内的有色人种投票率,只要在“铁锈区”赢得更广泛的支持,就能彻底击败“天选之子”特朗普。
图片
哈里斯比特朗普更年轻,赢得的潜在支持更为广泛。50个州的民主党主席都支持她,在拜登宣布退选后的5个小时,哈里斯就已经筹集了超过2750万美元捐款。
根据民调,哈里斯目前在摇摆州选民中的支持率有所提高。目前哈里斯的竞选团队已经积极行动行动起来,不断地寻求民主党支持的同时,还在向更多的潜在支持寻求帮助。
如果接下来,拜登再宣布辞职,让哈里斯顺位接任总统,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总统就提前来了。特朗普未必能轻松胜选,相反还有可能彻底失败。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拜登退选后以色列和乌克兰的反应。内塔尼亚胡立即动身前往美国会见拜登,并且将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泽连斯基默默地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声称“我们尊重拜登今天做出的艰难但坚定的决定。”紧接着就对外宣布“要与普京谈判”。
总之,特朗普现在士气高涨,美国的盟友却提心吊胆,一切都还存在未知数。只不过拜登选择在社交媒体上亲自发文宣布退选,而不是通过正常渠道宣布,很多高级官员都是提前一分钟知道,由此可见民主党内部,已经两党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
或许,让一个女总统一扫之前的阴霾,未尝不是美国脱胎换骨的机会,尽管她并不比前任好一点点。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