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糖安全吗?无糖饮料真无糖吗?这些代糖知识请知悉

全文1447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代糖产业迎来机遇,但同时也存在争议,如阿斯巴甜可能致癌和赤藓糖醇被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

02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阿斯巴甜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以及很多国家和地区政府批准使用的代糖,致癌证据有限或不足。

03然而,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表示,赤藓糖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不能证实因果关系,其安全性已得到多个国际组织的肯定。

04无论人工代糖还是天然代糖,都需要接受科学和严格的风险评估,各国管理部门和权威机构都认为合规使用代糖是安全的。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无糖食品受到青睐,代糖(甜味剂)产业迎来机遇的同时伴有各种争议,如“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疑虑、赤藓糖醇被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等。
食品专家普遍认为,代糖作为全球受到最广泛研究与审查的食品添加剂种类之一,安全性经历了长期且深入的实践验证。生产企业如果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审慎地使用代糖,食品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
图片
图/IC photo
【争议】
1、阿斯巴甜致癌?
事件:2023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将阿斯巴甜列为2B类致癌物,引发消费者对该种代糖安全性的质疑。
解析: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阿斯巴甜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以及很多国家和地区政府批准使用的代糖,IARC和JECFA的相关报告均认为,阿斯巴甜的致癌证据有限或不足。我国居民对阿斯巴甜的摄入量远低于目前国际普遍采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健康风险很低。消费者需理性看待阿斯巴甜,不必过于恐慌。
2、赤藓糖醇致心血管疾病?
事件: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2023年刊发的一篇论文指出,赤藓糖醇和主要心血管疾病高发存在关联,导致风险增加80%—121%。
解析: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表示,相关试验发现赤藓糖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但不能证实因果关系。赤藓糖醇等代糖的安全性已得到多个国际组织的肯定,国内对包括代糖在内的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的上市前审批制度。2007年,原卫生部批准赤藓糖醇应用于口香糖、固体饮料、调制乳等食品中。2023年12月,欧盟食品安全局在重新评估赤藓糖醇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后认为,赤藓糖醇不存在毒性,且未发现会带来疾病风险。
3、天然代糖优于人工代糖?
事件:随着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提升,天然代糖受到青睐,部分消费者认为天然代糖优于人工代糖。有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人工合成代糖的接受度较低,比如对糖精的接受度仅有7.04%。
解析: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今年5月发布的科普视频显示,无论人工代糖还是天然代糖,都要接受科学和严格的风险评估。从专业的风险评估标准来看,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各国管理部门和权威机构也都认为,合规使用代糖,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都是安全的。
4、无糖月饼吃了容易腹泻?
事件:2023年9月,知乎的无糖月饼使用麦芽糖醇替代蔗糖,导致部分人不耐受出现腹泻,无糖月饼相关话题成为热搜。
解析:阮光锋发文称,麦芽糖醇是糖醇类代糖。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允许麦芽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等糖醇的使用,这些糖醇安全性好,生产企业按规适量使用即可。糖醇吃太多会导致腹泻,尤其部分人群有代糖不耐受情况,但这并非食源性疾病。一般而言,多数代糖的甜度是蔗糖的上百倍,用量不会很多,出现腹泻的情况较少。
【科普】
1、代糖安全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代糖是目前世界上研究最为深入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应用安全性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检验。据《食品代糖科学共识(2022)》,我国同其他国家、地区一样,对包括代糖在内的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的上市前审批制度。食品生产企业按照规定科学、合理地使用代糖,是安全的。
2、无糖饮料真的无糖吗?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解读指出,饮料产品中糖含量少于或等于0.5g/100ml,即可称为无糖饮料。常见的无糖饮料是用代糖代替糖提供甜味,而代糖甜度高、能量低。一般情况下,“无糖”只代表不含蔗糖,但可能含有其他种类的糖。
3、“无糖”“零糖”“低糖”怎么区分?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有关能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声称的要求,“低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5%(即5克);“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即0.5克),其同义语可为“零(0)糖”“没有糖”“100%不含”“无糖”或“0%糖”。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郭铁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