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质疑到大规模应用 金融机构跑步入场国产分布式数据库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舒志娟 | 文 王婧雅 | 编辑 
四川,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然而需要时刻防备自然灾害的威胁。在这样的环境下,四川农商联合银行探索出了创新的办法:成功建立覆盖成都、雅安、泸州等地的“三地四中心”多活数据中心,确保即使在地震等极端情况下,业务也能迅速恢复,从而保障了金融交易的安全与连续性。
实现这一切的起点,源于四川农商联合银行向分布式架构转型的决策。通过原生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不仅稳定运行了近50个关键业务系统,在“产用”结合上感受到OceanBase的快速响应,如:4.2版本对比之前的版本,带宽降低60%,年节省费用上千万元,长期来看,这将是一笔巨大的成本节约。
图片
四川农商联合银行的转型,只是国产分布式数据库应用的缩影。以OceanBase为代表的国产数据库厂商,已从内部业务支撑的角色,发展到服务数千家企业客户。近日,据IDC发布《中国金融行业分布式事务型数据库市场份额,2023:技术验证结束,迎接高速增长》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金融行业分布式事务型数据库的市场规模约2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其中,OceanBase以17.1%市场份额脱颖而出,尤其在保险及证券领域,更是以42.5%的市占率领跑市场。
回望来时路,国产分布式数据库厂商在初期曾面临国外厂商的挑战与质疑,但这些挑战反而成为推动其技术快速迭代与完善的动力。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与深化,国产分布式数据库厂商有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其市场份额,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格局。这一过程,不仅是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金融市场对本土数据库产业影响与塑造的生动体现。
国产数据库逐渐崛起
如果将软件产业体系喻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那么数据库便是深植于土壤之中,更为核心且坚实的根基。它不仅支撑着整个软件生态的繁荣与生长,还确保了各行各业核心业务系统如同大树的枝叶般,能够持续健康地运转。因此,数据库也被称为“软件产业根技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数据库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文件柜,按照特定的结构将海量数据有序地存储于计算机之中,形成一个庞大而有序的数据集合。在数字信息时代,采用数据库来存储数据已成为业界的主流选择,这得益于数据库所具备的持久化存储能力、高速的读写性能,以及最为关键的数据有效性保障。
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数据库市场被国际巨头占据主导地位,占据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云厂商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复杂的研发过程相比,业务拓展的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他把项目案例展示给客户看时,一开始并不认可,对国内数据库产品心存疑虑,甚至有些许“不屑”。
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历史形成的路径依赖,使得部分企业在数据库选择上趋于保守,难以割舍对既有解决方案的依赖;也有国产数据库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共性挑战,如技术同质化竞争激烈、产业生态环境尚待完善等。
但随着国家对信息安全和自研要求的持续强化,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国产数据库产业正逐步迎来春天。据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发布的《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 (2023年)》显示,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为59.7亿美元(约合403.6亿元人民币),已占全球7.2%。预计到2027年,将以26.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1286.8亿元。
报告指出,截止2023年6月,我国数据库产品提供商共150家,产品数量达到238款,占比全球数据库产品数量的36.3%。这也预示着我国数据库产业正迈入快速发展期。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互联网与应用标准技术工作委员会主席何宝宏表示,数据库管理系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产业热度持续升温。未来,数据库技术将不断创新,围绕助力用户降本增效、护航数据要素安全流通和赋能新兴业务场景三个目标持续发展。而其应用范围也从办公、邮件等外围系统,逐步向金融、电信等对性能需求、稳定性要求极高的账务、调度等核心系统深入。
金融场景成数据库“练兵场”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整个金融行业数据库升级转型的节奏比其他行业快一大步。”这是当前金融机构IT从业者的普遍感受。
赛迪顾问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业研究中心发布《2022-2023年度中国平台软件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2025年,在中国平台软件的各行业市场中,金融将释放大量市场需求,成为增长很快的行业。预计至2025年,该领域的平台软件销售额将达到278亿元。
事实上,金融场景历来被视为数据库技术的试金石。这里不仅数据量庞大,交易、分析和事故处理的复杂性也远超其他行业。高频高并发是金融数据库的显著特点,而金融行业7×24小时的不间断运营,对数据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维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
此外,随着银行业务向线上迁移,交易频率大幅提升,用户的日常交易行为如在线支付、公共交通支付等产生的海量数据,进一步加剧了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和规模。
OceanBase副总裁、金融政企事业部总经理王爽指出,银行交易型场景对数据库性能有着近乎苛刻的需求,包括实现超低延迟的单笔交易处理与高效批处理作业,而保险行业,尤其是寿险领域,则因其复杂的业务逻辑和数据处理需求,为数据库技术提出了另一重考验。这些挑战不仅推动了数据库在架构设计、优化算法及负载均衡等方面的创新,也促进了数据库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度定制与应用。
在中国太平洋保险数智研究院首席数据库专家林春看来,保险行业与银行业在业务特点上有着明显差异,保险行业业务复杂度更高、使用Oracle特性更深、数据体量更大,使得数据库技术在应用中需要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选择适合的数据库技术和解决方案,并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应用模式,不仅解决了金融行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创新动力。
分布式数据库是大势所趋
金融行业数据库技术正从集中式向分布式架构转变,以OceanBase为代表的国产分布式数据库凭借分布式存储、高灵活性、可扩展性及容错性优势,成为金融机构新宠。然而,在从“能用”向“好用”的进化过程中,高昂的改造成本与复杂的技术挑战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障碍。
在IT外包预算普遍压缩的背景下,四川农商联合银行相关负责人强调,应从长远视角审视改造成本,综合考虑硬件投入、后期维护、软硬件更新及人员培训等因素,认为一次性投入更具长远经济效益。
OceanBase CEO杨冰指出,在顺风时代机会是平等的,但在逆风时代竞争力成为关键。因此,在逆境中,以OceanBase为代表的国产分布式数据库反而更易胜出。
“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高可用性和业务连续性是他们备受关心的问题。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需求则有所不同,由于预算有限,他们更关注兼容性和成本效益,希望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升级,并在后期运维中保持较低的成本。”杨冰解释称,OceanBase通过自研创新,解决了集中式数据库无法平衡性能和压缩的难题,从而降低了数据存储成本。同时,通过数据库平滑迁移技术体系,更大程度降低了现有系统的扩展、迁移改造成本等,这也是OceanBase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中国太平洋保险(下称“中国太保”)运维保障核心业务系统之一,P17系统是中国太保旗下的产、寿、健康、长江等所有子公司客户服务系统的整合,承载着海量数据处理与高并发业务压力。随着系统老化及日益增长的性能需求,决定升级数据库。
然而,这个系统需要7x24小时服务,且支持高并发。尤其是在一些恶劣天气情况下,可能有2500名坐席同时在线,需要做到秒级响应,对数据库的实时性要求很高。一旦处理不好,可能会变成舆情。同时,P17与Oracle数据库深度绑定,迁移工作量大、成本高、风险大。
中国太保经过全面评估后,选择OceanBase数据库进行核心系统升级,以应对数据激增和高并发挑战。林春表示,数据库产品兼容Oracle特性可以大致分为几类:功能和性能均满足的、功能满足但性能有限制的,以及功能虽有但整体不适用的。功能和性能均满足的,可以普遍推广;功能满足但性能有限制的,可以用在没有性能压力的非核心场景,同样可以减少改造成本。而OceanBase为代表的国产分布式数据库在兼容性和融入性方面展现了很强的能力,大大降低了改造的工作量和风险。
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让大型银行、保险业开始对国产分布式数据库充满信心。截止目前,有400多家金融机构采用了OceanBase,其中半数以上将其应用于核心系统,包括众多资产规模庞大的银行和头部证券、保险、基金公司。
在业内看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市场的持续扩张,2024年有望成为分布式数据库大规模部署的关键一年。分布式数据库厂商需持续加大研发、拓展生态系统、加强人才培养,并精准对接金融行业的差异化需求,以推动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