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外国“好汉”爱长城!都有哪些名人曾登上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仅北京市范围内的长城就有520.77公里。新中国成立至今,北京不断加大对长城的保护力度,众多国际友人也纷纷伸出援手:有为修长城慷慨解囊的,有亲自上长城捡拾垃圾的,还有干脆搬到长城脚下长期居住的……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长城的热爱。
(1)长城开放后成国事礼宾重要场所
北京市范围内的长城始建于北齐,明代大规模修筑,东起平谷区,经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昌平区,西至门头沟区,全长520.77公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八达岭长城。
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郭沫若提出要修复长城,向国内外游客开放。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把这件事当大事来抓,时任局长郑振铎将重任交给了梁思成的弟子、当时只有28岁的罗哲文。经过勘察、研究,罗哲文把明长城的重要关隘八达岭作为新中国修缮长城的第一站。他带领工程队,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修缮了八达岭关城东西两平台等。1953年国庆节,八达岭长城向公众开放,成为全国首家开放的长城景区。(2024年5月28日《北京日报》9版,《众志成城》)
1955年6月30日,《北京日报》4版
开放后的八达岭长城是我国政府重要的国事礼宾场所。1955年,印度文化代表团前往八达岭长城游览。印度艺术家们向蜿蜒山间的城墙高处奔跑,在长城上隔峰遥相欢呼。歌唱家穆·查克拉瓦蒂说,他幼年读书时就知道和向往这个伟大古迹。大家都为能亲自登上长城而兴奋。(1955年6月30日《北京日报》4版,《印度文化代表团游览万里长城》)同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来中国访问,胡志明主席参观长城后兴致勃勃地用中文写了一首中国诗:“听说长城万里长,头联东海尾西疆,几千百万劳动者,建筑兹城镇一方。”(1955年7月7日《北京日报》1版,《胡志明主席等参观官厅水库和万里长城》)1961年,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和王后在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的陪同下,登上八达岭长城,眺望长城内外的壮丽景色,并合影留念。(1961年10月3日《北京日报》4版,《马亨德拉国王和王后参观游览八达岭等名胜古迹》)
图片
1961年10月3日,《北京日报》4版
后来,到八达岭长城游览的国外名人越来越多。1985年,患有“渐冻人症”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来到北京,坐着轮椅的他表示宁愿死在中国,也要去长城。最终,时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梁灿彬和学校两名学生朱宗宏、徐锋,陪他实现了登上长城的梦想。当时,霍金还能用手控制电动轮椅,因此,在八达岭长城相对平坦的路面上,他都坚持自己“走”。遇到轮椅实在无法攀登的台阶,才请年轻力壮的朱宗宏、徐锋帮忙,连人带椅将他抬上去。爬到一半,梁灿彬建议霍金适可而止,可霍金意犹未尽,一直到接近顶峰,一览众山小,方尽兴而归。(2023年4月4日《北京日报》9版,《霍金“中国简史”》)
图片
1973年,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举行期间,肯尼亚朋友游览长城。 王胡摄
(2)外国友人赞助修长城
由于千百年的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的损害,长城破损严重,旅游条件缺失。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了对长城的保护力度,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只是,长城的情况仍不尽如人意。据本报1984年7月6日1版《北京晚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北京日报等联合举办“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记载,当时北京地区66%的长城已成为土堆或遗留下部分残壁,基本完好的八达岭、慕田峪等处长城可以开放的地方屈指可数,大部分是残垣断壁。如果仅靠国家拨款修复长城,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图片
1984年7月6日,《北京日报》1版
为了保护历史文物,加速修复长城重点地段,缓和游客拥挤状况,1984年,北京晚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北京日报、北京日报郊区版、经济日报、工人日报联合发起了“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引发世界关注。旅居海外的侨胞、外籍华裔和巴基斯坦、希腊、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瑞典、联邦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热情地参加了这一赞助活动。其中,巴基斯坦政府赞助了20万元人民币,希腊船主拉第希斯全家捐款百万美元,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等也从美国寄来了捐款。截至1987年底,“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委员会共收到海内外捐款1200余万元。(1988年6月1日《北京日报》4版,《一批长城景观重现昔日风采》)
图片
1988年6月5日,《北京日报》1版
1988年5月30日,中国民航934号班机载着一批世界明星从法国戴高乐机场起飞前往北京,为修复中国长城和拯救威尼斯进行义演。“去北京为修复中国长城歌唱,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呀!”法国著名歌星米海依·马蒂埃说,“从中学生时代开始,我就对中国的长城和龙十分敬仰。”在国际艺坛享有盛誉的著名歌剧演唱家玛蒂·马斯培蕾全年的演出计划都排满了,但当她得知6月将在北京为拯救威尼斯和修复长城举办大型国际赞助活动时,毅然修改日程,应邀参加。(1988年6月3日《北京日报》4版,《修复长城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图片
1988年,一些为修复长城而捐款的外国友人高兴地在慕田峪长城纪念碑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叶用才摄
那年,举世闻名的慕田峪长城上矗立起一尊黛色凝重的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230位中外人士的名字,他们是参加“国际修复长城及拯救威尼斯”活动而来的各国企业家和知名人士。在慕田峪长城立碑纪念,是为感谢他们对修复长城做出的贡献。(1988年6月5日《北京日报》1版,《二三〇位中外人士在慕田峪留名》)
图片
1999年,居庸关长城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往游览。 吴强摄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开展到第10年,全国共收到海内外修复长城赞助款6000余万元,有关部门用赞助款修复了八达岭长城北八至北十城台、慕田峪长城三座城楼、司马台长城、沿河城长城等共计14处长城重点地段。长城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不仅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更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1994年9月23日《北京日报》3版,《首都各界人士隆重集会纪念邓小平“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十周年》)
(3)甘当长城守望者的“老外”
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人威廉·林赛在北京火了,他的“头衔”是——“在长城上捡垃圾的老外”。
威廉·林赛从小就对中国万里长城感兴趣。1987年,31岁的他来到中国,历时160天,徒步走完长城。长城下朴实的山民免费为他提供食宿,支撑他走完了全程。从那以后,威廉·林赛开始研究长城,与长城为伴。
2003年8月26日,《北京日报》1版
1998年,威廉·林赛发现:有些旅游者随手把果皮、纸屑等扔到长城边,破坏了长城的形象。酷爱长城的威廉·林赛立即发起了第一次“保护长城、捡拾垃圾”行动,12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响应他的号召,参加了这次活动。(2003年8月26日《北京日报》1版,《威廉发起清洁长城运动》)
2000年5月,威廉·林赛在怀柔区发起了雇用当地农民维护一段8公里长的野长城环境项目。6名农民成为长城环保员。他们利用空余时间,到通往长城的山路和长城上捡拾游客丢弃的垃圾。几年下来,环保员不仅捡拾了数千公斤垃圾,还将垃圾分类,把有用的东西挑拣出来回收利用,剩下的填埋处理,这段野长城因环境整洁而远近闻名。
2001年,威廉·林赛在香港注册成立了“长城国际之友”协会,旨在唤起更多的人积极参与长城保护工作。由于协会的公益性,获得了诸如必和必拓、荷兰壳牌公司等一批长期保持合作关系的赞助者和支持者。
图片
2007年1月,《万里长城百年回望》摄影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图为威廉·林赛先生向观众讲述他拍摄长城的经历。 方非摄
2007年,威廉·林赛与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合作举办了《万里长城百年回望》大型摄影展。通过72张对同一地点长城百年前后的照片对比,展示自然风化、人为破坏、战争、重新修建以及旅游业发展等给长城带来的实际变化,引起了巨大反响。
威廉·林赛与长城的故事令京城百姓敬佩,也引起了万里之外英国“老乡们”的关注,北京市政府为他颁发了长城友谊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他颁发了英国帝国勋章,表彰他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和促进中英友好关系所作出的贡献。(2008年5月30日《北京日报》8版,《为了长城我会留在中国》)
图片
2008年5月30日,《北京日报》8版
2010年以后,威廉·林赛作为节目主持人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了《跟着威廉走长城》,协助英国4频道拍摄了《神秘的长城》等纪录片。2016年夏,威廉·林赛在两个儿子的协助下航拍长城全线重要地段,纪录片《鸟瞰长城》于2017年与观众见面。(2017年6月6日《北京日报》15版,《威廉·林赛:来自英国的长城守望者》)
“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数十年后的今天,威廉·林赛昔日提出的口号早已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4)长城国际文化村引来外国“好汉”
近年来,长城吸引了很多“老外”来到北京,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长城的爱。
2010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坐落在慕田峪长城脚下的国际化新农村——怀柔“长城国际文化村”开村迎客。此前,由于被慕田峪长城文化吸引,很多外国人来到这一带租住村民闲置房屋,对其进行中西合璧的改造,搭起了芬兰小木屋,建起了法国小庭院……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际文化氛围。“长城国际文化村”开村时,已有80多名外国人在此居住。(2010年5月3日《北京日报》1版,《慕田峪脚下四村联建“长城国际文化村”》)
图片
2010年5月3日,《北京日报》1版
时年58岁的美国加州人萨洋在慕田峪长城脚下开了个西餐厅,被问及为什么会在这里开餐馆时,这位外国老人指着远处蜿蜒起伏的慕田峪长城说:“我喜欢这里的长城,喜欢这里的环境。”(2011年5月22日《北京日报》1版,《慕田峪:小村大手笔 绘出国际村》)
北京语言大学的留学生叶海亚来自埃及。2012年,他参加“我游北京——外国人讲北京故事”大赛时,讲述了他和长城的故事:小时候在书本上读到长城,便梦想着爬长城。到北京读书后,无论春夏秋冬都爱往长城跑,相机里净是自己与长城的合影。(2012年12月26日《北京日报》9版,《“我做梦都在爬长城!”》)
图片
2012年12月26日,《北京日报》9版
自2017年起,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始主办“长城好汉”系列全球营销推广活动。2020年,“长城好汉”成为“北京长城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推出的5条北京市长城文化带文旅体验线路,吸引了更多“老外”。
“长城上的风景真美!长城的故事也很迷人。”来自库克群岛的卡梅隆·伊娃热情地说,“我来自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国家,我以前从没想过自己能跨越山海登上中国的长城。”“中国有句话叫‘不到长城非好汉’,亲自登上长城,沿途学习了很多历史知识,我才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来自萨摩亚的马可是第二次爬长城,他说,长城雄伟壮观的景色令他印象深刻,“我还要邀请家乡的朋友来当一次‘好汉’,让他们都来感受长城的历史和文化。”(2024年6月8日《北京日报》1版,《长城文化节五大市级重点活动启幕》)
图片
2022年,北京长城文化节在司马台长城脚下的古北水镇开幕,“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同时亮相。武亦彬摄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中国人的俗语已经全球流传。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每年,无论严寒酷暑都千里迢迢来到北京登长城的外国游客成千上万,长城的“朋友圈”越来越广,长城文化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和颂扬。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北京市文物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