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任娅斐
编辑|马吉英
图片摄影|江智毅
小鹏汇天广州总部的一楼大厅里,摆放着3台酷炫的飞行汽车,前来参观的客人总会驻足观察一番,坐进去感受感受。这些都是小鹏汇天研制出的高科技产品。
转角台阶处,还陈列着一台飞行摩托。它被格外保护了起来,只能隔着玻璃看,4个旋翼已经褪去光泽,白色的座椅上,斑驳的污渍清晰可见。
小鹏汇天和创始人赵德力的故事,便是从这台飞行摩托上开始的。
反复试验1500多架次、摔了四五十架次后,2018年6月,赵德力驾驶着这辆飞行摩托,第一次飞上了天。
试飞成功的这一刻,给了赵德力莫大的鼓励和信心。“在此之前已经怀疑人生了,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一个loser。如果飞不起来,我可能就是一个反面教材,到处都是嘲笑、谩骂的声音。”赵德力对《中国企业家》说道。
接近赵德力的人评价,他很聪明,很拼很勤奋,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同时懂得洞察人性,看市场的眼光很毒。
赵德力刚刚进入飞行汽车赛道创办汇天科技(小鹏汇天前身)时,中国做载人飞行器的企业只有两家,汇天科技和亿航智能,后者已于2019年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目前市值约65亿元人民币。
2020年9月,小鹏汇天正式成立。何小鹏是大股东和董事长,赵德力担任总裁。
如今,全球有300~400家研发超低空载人飞行器的公司,其中国内有超过20家企业。在政策方面,低空经济也迎来“风口”——不仅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被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低空经济中最受关注的赛道,飞行汽车更是促发了万亿级规模的产业空间。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40年,全球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市场规模将超万亿美元,中国将占据25%左右的市场份额,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空中交通市场。
“我们对低空经济的发展很有信心,也看到了未来更多的可能性。”站在风口上,赵德力认为,小鹏汇天有先发优势。
在飞行汽车领域探索多年,小鹏汇天累计研制出5款飞行汽车产品,包括两台原型机、旅航者T1、旅航者X1、旅航者X2,以及正在研发中的一体式飞行汽车和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已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的飞行汽车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
短短4年间,小鹏汇天成为国内飞行汽车赛道一匹不容忽视的“黑马”。强敌环伺之下,小鹏汇天是如何闯出一条路的?
一笔关键投资
低空经济是一条充满科技感的赛道,但赵德力的早期经历跟科技极少有交集。
高中辍学后,赵德力跑到东莞打工,当过工人、保安、房产中介,卖过保险、水果,还开过餐馆、航模公司,挣了不少钱。因痴迷飞行,2013年,赵德力揣着卖航模赚来的2000多万元,在东莞成立了汇天科技,开始研发低空载人飞行器。
研发没有想象中顺利,赵德力先从做电机开始,后又研发飞控,直到2016年组成框架机测试飞行。
期间,赵德力的团队一度濒临解散,最初有一二十人,到2016年只剩下两人。2000万元也花没了,“全都是负债,信用卡、花呗、借呗全爆了。每个月接到的都是催收电话,也没有朋友找我。”回忆起这几年,赵德力形容“非常凄惨”。
但他不甘心,他想给即将40岁的自己一个交代。“人到这个年纪还有勇气追求梦想,很难得,可能也就只有这一次机会。”在赵德力看来,创业最坏的结果就是倾家荡产,能不能接受?能,“因为我还有机会重新来过”。
赵德力给自己定下了目标:2018年如果飞不起来,就放弃。飞行摩托试飞成功后,赵德力信心大增,开始考虑商业化。
找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事。一方面,赵德力活跃在各大综艺节目上,不断曝光自己,让外界看到,“偶尔也能挣点出场费,养团队”;另一方面,赵德力开始学习融资方法,报名参加一些电视台的融资节目,参加路演。
对赵德力来说,找钱并不容易。顶着“民间科学家”帽子的他,既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资源人脉,只有一腔热爱。这意味着投资方要冒的风险很大。“但我这种创业者,就是敢打敢拼,不怕死,不怕困难,也不怕失败”,赵德力一遍遍地飞给每个投资人看,“他们不来,我就把飞行摩托拉过去,飞给他们看”。
后来,有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来自外界的肯定、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一些企业家陆续找到他,给了他第一笔天使投资,“他们比较看重我对产品研发的执着,也希望能帮我实现飞行的梦想”。
2019年,赵德力用这笔钱又开发了一款双人版飞行摩托,可以载客飞行。
2020年何小鹏来东莞找他时,试乘的便是这台。何小鹏当即决定躬身入局,拿钱、给资源。2020年9月,小鹏汇天正式成立,何小鹏是大股东,担任董事长,赵德力担任总裁。之后,赵德力带着员工从东莞搬到了广州,开始在小鹏汽车总部办公。
何小鹏加入后,小鹏汇天发展开始进入正轨。赵德力坦言,在此之前,他大部分精力耗在融资上面,“搞着搞着,公司又没钱了,每天在这种焦虑中度过,根本没有心思做产品”。
2021年10月,小鹏汇天完成5亿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中很多是小鹏汽车的股东。赵德力说,他们都对能开、能飞的车感兴趣,认为市场规模会比垂直起降飞行器更大。
资金上的帮助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公司战略层面的思考。赵德力回忆,那段时间他和何小鹏经常打电话聊天,聊方向、聊产品、聊技术、聊未来可能性,“第一次打电话就聊了一个多小时”。
小鹏汇天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每周都有例会,何小鹏也会参加,“很多项目节点都要跟他汇报,他也会提出建议,他曾经踩过的坑肯定不会让我们再踩”。赵德力也跟着何小鹏学习产品思维、团队管理、营销组织、体系流程等。
小鹏汇天成立初期,来自航空业的人才偏少,团队不过数人,如今团队已经发展至近1000人,研发团队占比85%,硕博比例占据一半以上,航空背景的人员占比超过25%。
2021年11月,赵德力带着团队搬到了距离小鹏汽车十几公里外的广州大学城。
随着小鹏汇天发展方向逐渐清晰,团队逐渐成形,2023年,何小鹏开始慢慢“放手”。“但战略层面一定会跟他讨论。他现在会每个月看项目计划的进度表、财务报表,看看我们花钱的节奏、产品节奏、人员节奏等等,如果有什么异常,他会跟我说,我们再做调整。”赵德力说。
短期目标与终极目标
“飞行汽车”的概念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但受制于技术革新、空域管辖、政策等问题,现在绝大多数公司研发的飞行汽车都是eVTOL,只能飞不能跑。
小鹏汇天选择另辟蹊径,要做一款面向个人的、真正意义上的飞行汽车,兼具陆行和飞行功能。赵德力设想的场景是:平时它是一辆车,在关键时刻能够飞一下。这也是何小鹏加入后,提出的新想法,他认为这个方向的市场前景很好。
最开始,赵德力打算做一款一体式飞行汽车,先行量产。但经过仔细研判,他改变了想法,“纯飞的产品在这个阶段需求量没那么大,通航类的飞机全球一年才卖几千架,你把它电动化、智能化之后能卖多少?”赵德力坚信,空中的士一定会到来,但是周期会很长,面临的挑战也很多。“首先是动力,其次是法规,一体式飞行汽车到底是一辆车还是一个飞机?是不是要拿一个双资质?轻量化也是一个问题,它现在飞不远也飞不久。”所以要想在两三年内实现量产交付,不太现实,赵德力认为做出这样的产品并量产,可能需要花10年、15年。
小鹏汇天战略里的最后一步,才会把一体式飞行汽车产品商业化。在实现“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小鹏汇天需要做一些能够短期交付的产品,可以让喜欢飞行的人在野外先飞起来,或者应用在一些特定场景,比如应急救援、物流运输、观光旅游等。
小鹏汇天分体式飞行汽车的项目快速立项。2023年10月,小鹏汇天首次公布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研发进度。按照计划,这款产品会在今年第四季度开启预订,明年四季度开始量产交付,售价不会低于100万元。
赵德力透露,已经有一些政府部门、机构、企业在和公司接洽,一些企事业单位“迫不及待”先下了订单,签署了采购意向协议。个人用户则可以在四季度开启预订。
而被小鹏汇天视为“终极目标”的一体式飞行汽车,也已于去年10月亮相,今年1月在CES上公开亮相。按照计划,最快在2028~2030年量产。
但飞行汽车要真正进入常态化运营,还面临不少挑战。
对企业来说,产品的安全是商业化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其次是降噪,同时还要控制好成本。在赵德力看来,如果解决不了这三个问题,飞行汽车很难实现规模化应用。
如何保障安全?小鹏汇天从产品设计层面入手,将主动安全、被动安全都考虑进来。“我们在动力、飞控上面都做了备份。飞控相当于人的大脑,我们有三套飞控导航系统,一套系统出现问题,第二套系统毫秒内接过来。动力也有备份,确保飞行过程中一旦机翼停止工作,还能安全迫降。第三层保障则是整机降落伞,当一切系统都失效时,依然能保证安全落地。”赵德力说。
动力系统也是飞行汽车要解答的难题之一。与常规的电动汽车相比,飞行汽车对电池的要求更高,需要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高的功率密度以及更快的放电倍率,这些指标直接影响了飞行汽车的续航能力、载重能力以及驾驶性能。
据了解,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自重两吨,行驶续航数百公里,飞行续航数十公里。汽车垂直起飞所需要的动力,是地面行驶的10~15倍。这需要非常强大的动力系统做支撑。因此小鹏汇天动力团队自主设计了ENP动力总成技术架构,围绕能源端、能源网络和驱动端发力。
另外,飞行汽车展翅高飞,还需要在城市里增加足够多的起降点,让用户随时随地就能飞。同时,相关法规也要及时跟上。
目前,仅有亿航智能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集齐了适航审定“三证”,已具备了量产资质,刚刚达到商业化运营门槛。
在未来,赵德力希望每个人都能开着自己的飞行汽车,自由穿梭在城市上空。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小鹏汇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赵德力打算再干40年,干到86岁。“现在方向已经很坚定了,就是要保持学习、保持健康。”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